获得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2015—2020年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09-26 00:34金丽馥
关键词:维度研究

张 正, 金丽馥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界对获得感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获得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综述性梳理和归纳,有利于系统把握其学术前沿的演进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不同领域获得感研究进行了总结,但都建立在对文献的定性梳理基础上,主观性较大,系统性不足。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已有获得感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梳理获得感的内涵、维度、测量、生成逻辑、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以期为后续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一、 基于CiteSpace的获得感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一)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源,为了提高获得感文献分析质量,选择北大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选择“获得感”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条件。由于第一篇与获得感有关的文献出现在2015年,所以将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15—2020年,删除无效数据,共获得461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7日。

2. 研究方法。CiteSpace软件是绘制知识图谱的常用工具之一,可以将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的数据进行转换,通过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等一系列可视化功能,绘制某一领域的知识图谱,用于展示和分析该领域学科前沿的演进趋势和热点动向,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文献综述定量分析方法,被学者们广泛应用(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本研究使用的是CitespaceⅤ,版本为2020年11月22日更新的5.7.R2.64-bit。

(二) 获得感研究的时区布局分析

1. 文献年度分布。本研究利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获得感的461篇文献进行统计,其发表年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获得感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呈单调递增趋势,2015—2019年增长较快。2015年以“获得感”为主题的核心文章只有6篇,2016年为30篇,2017年为64篇,2018年为95篇,2019年为135篇,2020年为131篇。可以看出,自2015年以来获得感的研究热度不减,呈递增趋势。

图1 获得感发表年度变化趋势

2. 文献空间分布。(1)核心作者分析。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转换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指标设置,运行后形成关于作者合作的知识图谱。下页表1是由 CiteSpace软件统计得出的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作者及其发文量。从发文量来看,王俊秀发文最多,共7篇,程仕波、董瑛发文分别为5篇和4篇,邵雅利、刘晓柳均为3篇,他们为获得感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文献计量学中,可从发文量来评价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3)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可知,发表2篇及以上获得感主题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由此可统计出核心作者有30人,累计发文72篇,占文献总量15.6%。这个比例距离普赖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50%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的标准有非常大的差距,说明该领域研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对该课题的研究缺乏持续性的深入研究。

表1 获得感研究前10位作者及所在机构

(2)科研机构分析。表2是发文量在前10的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位居前4,共计发文28篇,占前10个机构发文总数的58.3%。而且可以看出,其中有8个机构是高校,说明高校是获得感研究的核心力量。

表2 获得感研究位列前10的科研机构

(三) 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方向。将461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相应的指标设置,利用关键词路径计算方法,计算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得到获得感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下页图2)。由图2可知,共有 252个关键词节点以及351条连接,密度是0.011 1 ,其中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多表明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明联系程度越强。

图2 获得感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 10个重要关键词(见表 3)。统计结果显示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多,这些关键词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是近年来获得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说明新时代学界非常关注改革是否真的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和提升路径是重要的关注点。

表3 获得感研究前10个关键词

二、 获得感的内涵界定

(一) 提出背景与概念解析

“获得感”的提出,恰逢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历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差异过大、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等方面(4)曹现强,李烁.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5)蒋永穆,张晓磊. 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74-78.。“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党凝聚民心,增强执政公信力,以及坚定人民的道路自信,优化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6)田旭明.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71-79.。

如前所述,获得感是一个中国本土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定义。从字面来看,获得感包括“获得”和“感”两个部分。《现代汉语词典》中“获得”义即“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侧重具体或抽象的客观获得;而“感”意即“感觉、情感、感想”,侧重主观感受。“获得”和“感”之间是因果递进关系,有客观获得,才会产生主观感受(7)黄冬霞,吴满意.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 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熊建生、程仕波认为获得是获得感产生的基础,没有获得就没有获得感(8)熊建生,程仕波. 试论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思想[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105-114.。反之未必成立,获得与获得感不能简单地等同,有获得不一定有获得感,有时获得多但获得感却会偏低,有时获得少但获得感却挺强,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最终的幸福感的是获得感(9)郧彦辉,王道勇. 实现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条件分析[J]. 科学社会主义,2016(2):92-95.。

何为“获得感”?不同学者对此进行了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内涵大致相同,“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评价主体基于客观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10)曹现强,李烁.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周海涛等认为“获得感”是对参与机会、认同程度、成就水平和满足状况的综合感受(11)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6(9):54-59.。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主体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有所获(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价值观层面、方法论层面、实践层面等)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评价和感受体验(12)同③.,其“获得”比较抽象,侧重于精神上的获得。也有学者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获得感赋予内涵,如就业获得感、公共服务获得感、农民获得感、教师获得感、学生获得感等。

(二) 获得感与相关概念的异同分析

获得感与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包容性发展几个概念比较相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与获得感意思相反,下面就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异同点予以辨析。

1. 获得感与幸福感、安全感的关系。幸福感是指评价主体基于对其生活质量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13)ALBERT K, STONES M J. Social desirability in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age comparison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8(1):1-14.。安全感是指评价主体基于其稳定与安宁的生活状态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14)金伟,陶砥.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旨归: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J]. 湖北社会科学,2018(5):153-157.,具有主观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获得感与幸福感、安全感这两个主观性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具有客观性,获得感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上的(15)王恬,谭远发,付晓珊. 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2018(9):120-132.。尽管三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获得感是基础来源,安全感是重要保障,而幸福感是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最高表现。郑建君通过模型检验发现:获得感是幸福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安全感同时发挥了中介和调节的影响作用,在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扮演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16)郑建君.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20(6):89-103.。

2. 获得感与满意度的关系。满意度是评价主体基于事先预期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17)KAHNEMAN D. Objective happiness[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3-25.。获得感是反映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获得感与满意度都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性质,但二者决定因素与过程不同,实证研究发现获得感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18)叶胥,谢迟,毛中根. 中国居民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测度及差异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0):3-20.。

3. 获得感与包容性发展、相对剥夺感的异同分析。包容性发展是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通过一系列“包容性”政策措施惠及弱势群体,强调的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增加与发展,并没有涉及精神层面(19)郑风田,陈思宇. 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6-17.。相对剥夺感是评价主体基于与其他人相比而产生的失落感(20)STOUFFER S A,SUCHMAN E A,DEVINNEY L C,et al. The American soldier:adjustmentduring army lif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1.,与获得感相比过于强调与他人的比较。

三、 获得感的维度与测量

(一) 获得感的维度划分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维度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下页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将其划分为二维、三维或四维。例如,王浦劬等借鉴相对剥夺感理论,将获得感区分为横向获得感和纵向获得感两个部分(21)王浦劬,季程远. 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 中国行政管理,2018(1):6-12.。赵卫华基于消费视角,认为获得感包括绝对获得感和相对获得感两个维度(22)赵卫华. 消费视角下城乡居民获得感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文宏等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获得感包括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三个核心维度(23)文宏,刘志鹏. 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2018(3):3-20.。姚迎春等结合泰勒原理的“学习经验”和课程的特殊性,将思政课获得感划分为知识论层面、价值观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三个维度(24)姚迎春,杨业华.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J]. 湖北社会科学,2018(4):183-187.。董瑛结合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布局,指出获得感由政治获得感、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四个维度构成(25)董瑛. 增进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获得感”研究——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布局[J]. 理论与改革,2017(1):99-103.。阳义南认为民生获得感包括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均等性四个维度(26)阳义南. 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J]. 公共行政评论,2018(5):117-137.。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获得感是五维、六维的结构。谭旭运等通过编制量表、实证分析,得到获得感的五个维度: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体验、获得途径和获得分享(27)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等.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20(5):195-217.。原光引入关键绩效指标法,将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解构为服务数量感、服务质量感、便利可及感、服务公平感、服务持续感和服务支持感六个维度(28)原光,曹现强. 获得感提升导向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政策逻辑、关系模型与评价维度[J]. 理论探讨,2018(6):50-55.。综上所述,获得感的维度构念视角不同,主观性较大,尚未形成共识。

表4 获得感的维度划分

(二) 获得感的测量

对于学术上的一个新兴概念,难免出现测量标准各异,甚至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少数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仅有极少数学者对获得感的量表开发进行了探索并进行实证检验。李婷婷等应用熵值法构建林改全过程中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29)李婷婷,兰岚,苏时鹏. 福建两种典型林改模式的农户获得感比较[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5):524-528.。王浦劬等比对获得感的两个维度,利用全国公民价值观与国际社会公正项目调查数据,给出了获得感的测量方案(30)王浦劬,季程远. 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 中国行政管理,2018(1):6-12.。阳义南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数据,从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均等性四个方面测量了民生公共服务获得感,其信度系数为0.896(31)阳义南. 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J]. 公共行政评论,2018(5):117-137.。董洪杰等通过自由联想法问卷调查扎根形成中国人获得感量表,共5个维度28个题项,经过施测、检验,其信度和效度较好,α系数在0.87以上(32)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 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19(5):468-473.。朱平利等结合结构化访谈编制出员工工作获得感初始量表,运用SPSS22.0和AMOS22.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形成员工工作获得感的正式量表(33)朱平利,刘娇阳.员工工作获得感:结构、测量、前因与后果[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7):65-83.。

四、 获得感的生成与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一) 生成逻辑

获得感何以生成?这里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而言,学界探讨了其生成的内在逻辑。从逻辑结构来看,内在需求是获得感生成的动力源泉,施加供给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条件,体验感悟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因素,行动实践是获得感生成的固化保障(34)张学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成[J]. 思想理论教育,2017(7):66-69.。程仕波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大致分为获取、映射、行动三个阶段(35)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 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26.。李菊英等指出,“以生为本”理念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基本前提,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因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认可条件(36)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85-89.。

(二) 影响因素

1. 宏观层面。社会文化和制度政策对获得感有显著的影响。邵雅利运用嵌套回归分析检验得知,宏观社会发展对获得感影响最大(37)邵雅利.新时代人民主观获得感的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19(4):139-147.。邱伟国等测度了农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其中“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切”是首要因素,而乡村教育提供、乡风文明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贡献愈发凸显(38)邱伟国,袁威,关文晋. 农村居民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因素、水平测度及其优化[J]. 财经科学,2019(5):81-90.。李丹等通过案例分析法,指出民族习俗、区域文化特征及扶贫政策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获得感(39)李丹,杨璐,何泽川. 精准扶贫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获得感调查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7-62.。赵卫华指出,制度不合理影响获得感,机会不均等、向上流动难度加大也从深层次上影响获得感(40)赵卫华.消费视角下城乡居民获得感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黄和平等以上海朱家角、港西、周浦为例,对乡村发展成效的获得感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因素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显著存在(41)黄和平,孙晓东,邴振华,等.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评价与影响机制——基于上海朱家角、港西、周浦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20(9):233-240.。

2. 微观层面。王恬等利用CGSS(2013)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验证性别、年龄、民族、工作状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情况、子女数量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获得感有显著影响(42)王恬,谭远发,付晓珊. 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2018(9):120-132.。曾维希等用分层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心理资本对城市融入的作用,其中进取心和人际主动性正向预测城市获得感(43)曾维希,李媛,许传新. 城市新移民的心理资本对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9-137.。吕小康等利用广义多层线性模型得出结论,医患信任、主观社会地位对医疗获得感均有正向预测的作用(44)吕小康,张子睿. 中国民众的医疗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9-105.。吕小亮等对全国55所高校、16 000余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互动形式与频率、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等要素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45)吕小亮,闫燕.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37-39.。

(三) 提升途径

学界对于提升获得感的路径,大致从制度安排、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制度安排方面。钱力等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贫困人口扶贫政策获得感进行综合评价后,提出了应基于物质需求与安全需求,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夯实政策机制保障研究的建议(46)钱力,倪修凤.贫困人口扶贫政策获得感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J].人文地理,2020(6):106-114.。田旭明提出,要通过完善利益协调、分配和整合机制,增强制度法规的规约和保障力量,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47)田旭明.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71-79.。谢治菊等提到,要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获得感,在职位晋升、考核激励、薪资待遇、容错纠错等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显得尤为必要(48)谢治菊,兰英. 基层公务员公平认知与获得感探讨——基于3 209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1-27.。刘继青提出,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优化政策过程,完善制度安排,创新改革路径和模式,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改革的“获得感”(49)刘继青. 基于“获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8.。

2. 方法策略方面。张姝等认为,提升教师培训获得感,可从以目标检核促进参训教师明晰知识技能的获得感、以有效参与增进参训教师社会情感支持的获得感、以优化项目提升参训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获得感等方面着力(50)张姝,邓淑予. 教师培训获得感的内涵、结构及提升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7):138-143.。张一认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51)张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7-101.。王自芳提出,要通过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而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52)王自芳.试析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47-50.。

五、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起步于2015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一选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话题,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国内学者对获得感的内涵、维度与测量、生成逻辑、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 科学构念维度、开发量表

当前对获得感维度的划分,有二维到六维不等,大多是定性研究。虽然已有少量学者从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在获得感维度构念和测量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仅仅局限在人民获得感、居民获得感等一般性获得感的研究上,且规范性有待商榷。而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获得感内涵不同,维度划分也不同,但绝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测量工具。因此,今后学者可针对不同领域、职业、对象,在量化研究基础上,科学划分获得感维度,规范地进行获得感量表开发。

(二) 强化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

绝大多数学者仅用定性方法就各因素对获得感的影响进行阐述,而缺乏运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成果。因此,今后学者应在科学开发获得感量表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理进行定量分析。从现有研究来看,仅有极少数学者对获得感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事实上,作为正向的心理感受,获得感可能也可以促使人们产生建言或其他组织公民行为,进而对绩效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今后学者应该重视对获得感结果变量的研究,并采用规范的定量方法深入探讨获得感对员工自身、组织发展等有关变量的影响机理,以及在何种情境下获得感能够发挥最佳效果。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15—2020年期间的关于获得感研究的中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年度、核心作者、科研机构及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对国内获得感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 从文献年度来看,获得感研究文献呈年度增长趋势,未来几年内将依然是研究热点之一; (2) 从核心作者来看,王俊秀、程仕波、董瑛等发文较多,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3) 从科研机构来看,对获得感的研究以高校为主,但相互合作较少; (4) 从关键词来看,国内获得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民生获得感上,未来将在各领域、各职业的获得感研究上有所突破。当前,获得感尚无统一的定义,学者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获得感的维度和测量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标准不一,多为定性研究,缺乏科学性。大多数学者对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缺乏实证检验,同样对获得感的作用结果研究较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对获得感维度的识别和量表的开发,对获得感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获得感提升策略。

猜你喜欢
维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维度——“利益代表”维度、功能维度、效果维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