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阜阳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2015年1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强调从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水平。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指出,健康以基层为工作重点,全民共建共享。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进一步提出“人们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提倡适量运动,是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健康素养指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是践行国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全民健康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包含着干预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所采取的一系列体育运动行为。强化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及健康体育行为,提高自身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得益于健康的家庭环境和习惯化生活方式,家庭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是最核心、最小单元的社会组织,家庭教育是所有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现场,广义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涵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教育对象包含子女等,是一项多方合作、相互促进的同步前进过程。家庭体育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家庭成员自发组织和参与,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接受体育精神文化教育,满足人们生存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需求的体育活动。[2]家庭是传播体育文化认知的第一课堂,家庭体育的多元性和终身性是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主要动力。坚持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健康干预的主要内容,是全民健身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体育健康行为中家庭主体功能示意图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家庭因素占据主导,家庭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职业差异、社会环境等均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发展。教育者是家庭体育行为的主体和行为人,也是教育共育时代健康体育行为的重要元素,对家庭体育的参与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家庭经济许可范围内购置一定量的体育产品,包括专业服装设备、运动器材或运动类书籍视频资料等,督促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另一方面是利用家庭已有资源,通过适当的亲子体育互动,多向度交互思维陪同孩子主动参与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以达到健康共赢。于世波等认为家庭体育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起点,对学生幼儿时期的身体发育、生命习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3]体育包含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两个方面,学者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体育参与是体育健康发展的指挥棒,一方面促进情感交流和自觉健康习惯,尊重和帮助家庭成员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身心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实现家庭体育资源最优化,提高家庭成员体育行为的实施力度。家庭教育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参与程度等体育外环境都直接定位孩子的体育认知,家庭体育有形或无形主体因素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的体育意向,表现为个体与体育环境的深度融合。
家庭体育行为不仅仅是家庭内部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影响,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全民健身素养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与社会价值取向和体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的某个阶段,而且贯穿于社会群体的终身体育健康行为模式,由点到面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广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途径。教化孩子是家庭的社会责任,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在体育技能、体育文化、体育信息和体育情感等方面共同成长的体育教育体系。家庭体育帮助成员实现运动拓展到建立正确的健康观,重视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全方位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范畴,是传承和创造体育健康理念和体育健康行为模式的相对封闭的最小社会单位。同时伴随着学校体育的深入、终身体育观念的强化、全民健身热情的高涨、学习型健身理念的推广,家庭体育的侵染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孩子及家长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健康的家庭体育氛围让每个成员受益,为个体形成健康心理和稳定心态提供坚定物质基础,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在社会大环境的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等职能导向方面做好表率。
世界卫生组织《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成人年龄标化肥胖患病率增加了1.5倍,儿童超重现象明显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4]我国相关医疗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渐年轻化,慢性病和恶性肿瘤将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缺乏体育锻炼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是导致疾病年轻态的关键因素。健康生活方式是以科学的务实精神、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实现自我的求索精神,共同构成现代体育生活意识的核心,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自由发展。家庭体育给予教育对象终身体育意识的启蒙,让生命个体理解并明确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规范,同时避免在成长过程中对体育干预的排斥感。体育健康意识在家庭成员的健康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体现,同步促进家庭成员对健康体育行为的合理利用。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5],”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家庭健康生活行为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健康的生活行为涵盖个人健康动机和能力,涉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直接取源于家庭体育健康行为现状。焦建鹏等研究结果显示,自觉健康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即自觉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6]可以看出,家庭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与孩子体育世界观形成间有直接联系,其陶染对孩子的健康观念奠定长期甚至终身基石。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结构的转变明显,祖父母照顾孩子甚至干扰正常的体育运动习惯已成为常态,生活物质化和体育行为缺失等进一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
家庭是实现成员的健康诉求和形成全方位体育氛围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健康素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健身需求与社会大众的健康价值观相一致,家庭体育发展方向也被其左右。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2010年至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由12519.5元 增加到25973.8 元,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基础影响着家庭成员健身状态,传统的“体育无用论”观念在很长时间内制约家庭体育健康行为的发展,有学者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对子女健康的重视度等层面来探讨家庭体育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运动知识技能的初识、运动兴趣的开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等受到家庭成员的直接干扰。全民健身诉求深入融合到民众生活诸多方面,家庭体育从体育态度、体育技能、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健康服务等领域明确体育运动的随机性、生活化、技能化等社会功能,其外延丰富了全民健身健康战略的细节,以科学的态度和运动精神不拘形式,全方位培养家庭成员体育习惯。提升健身素养,知识是基础,行动是目标,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养成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共建共享共赢健康服务体系。
个人健康行为的选择受到主观意识判断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干扰,因此学生健康信念的建立依赖从外部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有心理学研究发现,熟悉角色的引导有益于促进幼儿的模仿学习并实施效仿。健康信念是个人行为,但也需准守一定的社会准则,并受到人际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综合影响。外部家庭层面和社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个体的健康信念,这种外部环境包括生活服务环境和体育健康路径及健康行为宣传等健康状态,家庭体育行为在改善成员间亲密关系和唤醒健康信念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以国家相关体育政策对家庭体育的指导作用为导线,家庭成员的体育实施效果向多向度交互性转变,使单向性自主行为和多成员共容的交集互动健康生活方式密切交错,在家庭成员间相互产生健康影响。目前国家层面全方位推广全民健康素养行动,“运动于行,育动于心”是千万家庭注重家庭体育活动的外在动因,民众的健康素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起源于家庭体育生态的构建。
健康中国战略需坚持预防为主,健康知识和理念导入,积极阳光的体育精神内涵等在家庭氛围下形成统一的长效健康价值观。“体医融合”理论是全方位推广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策略,借鉴我国传统养生“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等理念,依靠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个性化运动健康干预,强化非医疗形式健康活动,体现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家庭个体的体质健康为物质基础,医疗体育等服务为后天之事,两者结合更有效的开展健康干预活动。借鉴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理论“养生大要,三曰养形,四曰导引,六曰饮食,九曰医药”“饱食不得坐与卧,欲得行步”等,提供除了健身养形以外,配合正确饮食,恰当医疗防护和科学的健身手段等,在家庭范围内实施行为干预给出指导性建议,动员家庭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督促影响,达到提高素养、共同健康的目的。充分盘活和利用家庭的健身和医疗资源,组织规划各类家庭体育活动时间,主动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把控能力,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优势和社会机构网络推广的特色体育健身课程,形成时空交融的数字化家庭体育概念,铸就家庭体育的健康屏障使命。
数字化媒介的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的发展,健康传播和健康干预等在公民健康素养的优化过程中占据导向作用,家庭体育文化在改变个人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优化健康素养等方面更多受到媒体传播的影响。家庭体育文化源于生活状态和时代生活方式,体现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健康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直接影响。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推进和媒体宣传推广,促进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冰雪场地,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激情和快乐,努力实现带动约三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健康中国促进目标,进一步体现了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家庭和青少年的锻炼行为。网络视频的多层面传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推广各类自我创新的家庭体育运动形式,提高家庭成员的养生行为概念。数字化的体育文化使得家庭成员对于体育认识的智商和情商的二度开发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把体育能动人、体育能育人的观念推送到健康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全民健身自我管理系统做好家庭领域的最大补充。体育文化的传递在家庭健康素养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同时体育文化优化家庭成员健康体育行为的科学化发展。
坚持以政府导向为中心,基层实况结合家庭体育健身推广,优化服务普及工作,持续释放家庭体育在全民健身综合配套体系中的功能。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多角度调动群众体育在健康行动中的积极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特定阶段的家庭体育观念正经历着一个嬗变的过程,传统的体育边缘化认识与当代大健康观的冲突与接纳,文化学习与增强机体免疫力之间的矛盾对立,为家庭体育提供深入发展的契机。有目的、规范性的家庭体育价值,体现在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冷静和清晰地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全民健身不只是口号和文件,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自身健康行为和健身习惯的规划路径。
体育运动是体质健康的物质保障,以家庭为最小的运动单位充分利用屋舍已有的健身设备和辅助工具,科学安排日常工作、学习及身体锻炼,既提升家庭成员体质健康水平,又普及主观性的健身知识和健身手段。家长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设计室内运动路径吸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清晰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无形中强化孩子的卫生和运动习惯,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孩子的创新能力带动家长的体育运动主观获得感。合理适度的运动不仅可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机能,增强全身各器官的运动能力,还能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和和谐沟通关系,促进家庭体育和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全民健身开拓更便利的家庭通路。
体医融合是在提升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将体育健身与医疗健康知识结合,提升生活医疗防护、预防亚健康并配合科学体育锻炼等手段,达到全面主动健康的综合要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7],涉及到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及大众健身和体质评价等多学科的健康理念。家庭体育行为是身体活动的关键组成,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可进一步将“普及运动医学知识,提高体育安全意识”落实到实处,从细微处关注家庭体育的健康要求。美国运动医学界提出的“运动是良药”观点,将健身与预防有机结合,这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防微杜渐治未病”相一致,依靠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个性化运动健康干预,强化非医疗形式健康活动,体现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凝练体育与卫生的契合度。体医融合健康模式的重点是发挥家庭锻炼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父母科学的体育行为和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健康观。
健康中国战略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路径,普及推广“大健康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健康思路,重点是个体在健身生活中的话语权。新冠疫情的来袭使民众意识到日常体育健康行为与机体免疫力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到身心健康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第一防护作用。基本运动技能可有效调整自我生活状态,发挥体育健康效能和体育精神建设在半封闭状态下的关键作用。健康素养表现在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和科学作息,保证家庭饮食安全和营养搭配,注意每日充足水分摄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是学生体育价值的实践效果之一。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健身场馆等体育运动的传播实施路径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等融媒体方式,这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扩展推广途径。实施部门需注重家庭体育的目标导向,注重提高全民健康体育意识,着眼于满足人民居家健身的需求,以体育展示为平台,体育技能为载体,编制出台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化的体育锻炼方法,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以家庭为单位推广全民健身智能化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编制拍摄反映人民意愿的目的明确、简单易操作的动作技能,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家庭空间学习,激发家庭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简单易行的工间操、眼保健操、高位俯卧撑、座位瑜伽动作等可以有助于缓解学生或居家办公人员的身心疲劳感。早晨或晚饭后时间,广场舞、健身气功、太极拳等轻缓肢体运动为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带来运动参与刺激,使民众把被动运动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配合健康饮食全方位促进家庭成员健康体育行为的满足感。
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引社会力量丰富互联网体育健身资源,建立家庭健康行为的健康服务模式。政府和社区强化组织以家庭为单位落实,全方位推广家庭体育行动带动全民参与体育的意愿。家庭体育借助个性化干预措施,配合科学健身微视频提供运动健身服务,配合医疗卫生部门推广医疗健身和饮食卫生等健康指导,提供系统连续的健康体育服务。体医融合指导思想促使有关科研部门积极研发设计健身运动处方,有助于促进民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家庭化转移,有助于精细化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依托已有的各类运动健身APP资源推动智慧化健身发展,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政府、社会、学校、社区等资源整合,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推送优质体育教学课程或技术视频,进而达到预期的健康效果。
基于各级协调治理的视角下,加强社会力量在健康体育行为中的服务保障建设,掌握不同家庭健康需求,依据家庭类型确定健身责任主体,分区分级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健身行为策略,配合同步的激励管理制度。强调在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过程中家庭的主体地位,配合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讲究因材施教,家庭-学校-社区合力互补作用,因人而异、形式多样的趣味健身方式吸引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体育活动,发动家庭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督促影响,让锻炼习惯更加科学和规律,达到身心共同健康的目的。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是当前国家健康政策的主要关注问题之一,家庭是学生个体在追求体育健康行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两者的协调联合促使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塑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意识认知、体育价值塑造、体育行为培养和体育技能形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体育结合体医融合国家战略,有责任、有担当地为全民普及健康素养做好后备服务。充分激活社会资本和深化大众健身推广路径,扩大家庭体育的健康内涵,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非医疗健康干预工作,构建家庭体育健身管理和支持体系,多方位助力于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