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恬 曹玉玺 祁东凯 刘文文 王静静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730207)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国家、各省市、各高校通过举行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来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力,然而,即便如此,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依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选择由创新创业导师担任“双创”指导教师,他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意识和相关政策的教育,但不能与学生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无法进行具体的“双创”指导;部分高职院校则选择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双创”指导教师,这类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在“双创”教育方面明显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专业“双创”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双创”教育工作出现了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状况。
(2)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依然停留在类似于“就业指导”层面,“重就业、轻创业”的局面依然没有被打破。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双创”课程,但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无法结合专业课进行“双创”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将“双创”课程定义为选修课、第二课堂,课时分配较少。总而言之,目前高校“双创”课程设置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专业课学习已经捉襟见肘,基本上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尝试创新。且受传统课程体系中无“双创”课程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双创”并不重视。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即使成立了创新团队,也缺乏创新意识,只能简单地在别人的作品中进行简单加工甚至模仿,缺乏整体规划部署和法律保护意识,只能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生搬硬套地去做。
受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不强,致使大多数创新项目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无法形成技术堡垒,极易被相关领域内的企业超越。
受创新意识缺乏、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双创”的经验不足,对外界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缺乏准确判断,导致创新项目的产品和服务并不符合市场需求。缺乏风险意识,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时候,对市场经营、资金管理、风控管理等多个方面并不了解,仅仅凭着个人兴趣盲目进行“双创”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风险。
“双创”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形成产品雏形再到可生产并投放市场,最快也需要两至三年时间,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条件,即使是作为“双创”研究项目,由学校、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一定的资金,也仅限于初期项目研究使用,很难进行前期试生产,这就导致尽管一些大学生“双创”项目具备一定的生产可能性,但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继续进行。
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项目由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经验不足、缺乏资金、风控无法把控等多方面因素,并不能很好地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导致“双创”项目成果并不能及时转化成商品。
高职院校大学生“双创”工作推进的另一困难在于学校支持力度不够,重就业轻创业的现状是突破高职生“双创”壁垒的最大障碍。从资金支持方面,一般项目支持经费约5000元,重点项目支持经费约1万元,还要完成研究论文发表及专利申报,这样真正用于“双创”产品研发的经费只占很小比重。从价值引领方面,高职院校依然重视毕业生就业率,忽略了毕业生自己创业的重要性,在学生思维、价值观层面忽略了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
高职院校应加强现有“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力度,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引进在“双创”方面有一定建树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双创”教育专职教师,同时聘用企业职工兼任“双创”教育教师,邀请企业家进校园进行“双创”答疑解惑、传授经验,结合本校特色,有针对性地指导本校学生进行“双创”工作。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校办学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能力、有一定市场的“双创”课程。推进分专业、分年级、分学科的“双创”课程建设,不断形成专业特色鲜明、有差异化的“双创”课程体系。
大学生进行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最基本的在于学好专业课,只有这样才有创新的基础;同时,要在“双创”课程中引入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以基础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大学生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指导大学生积极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业。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前期,以较小的代价尽快获取相同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达到“投资小、见效快”的效果,可以将有限的“双创”基金用于产品设计、研发和试生产层面,保证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这样,不仅做到了合理使用资金,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创新与质量,以新产品、高质量产品吸引社会投资,缩短大学生创新创业周期,在符合大学生在校学习特点的同时,也节约了创业成本。
高职院校应在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双创”教育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加大创新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场地支持(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设备支持(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实验设备)、师资支持(配备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多个方面。同时,必须摒弃“重就业轻创业”的观念,指导教师也必须摒弃仅仅指导大学生参加“双创”比赛的思想,而是从价值观层面出发,做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以期学生能够做出实实在在的、有创新性的并具有一定生产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品。
在大学生“双创”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受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受资金短缺、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很难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但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水平高于其他综合性大学学生,因此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师资、场地、设备、资金、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