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五小学,福建宁德 355100)
近年来,网络上时有出现校园欺凌的社会热点新闻,校园欺凌的话题触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校园欺凌事件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应对其提高重视,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当前校园欺凌案件进行分析,其中大部分受害人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在受到欺凌时没有朋友站出来帮忙,甚至在受到欺凌后也没有人听其倾诉,只能默默忍受。同时,小学生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育皆不够成熟,看待与处理人际关系带有着更多的主观色彩,并且对多数事物的认知有在偏差,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导致其对自身行为尚未形成较为良好的认知,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极易出现不规范的行为。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并在同学之间模仿。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没有人际关系的概念,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易出现矛盾,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原生家庭也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小学生的行为大多源自对家长行为的模仿,其心理也会受到原生家庭的重要影响,因此,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正确思想养成的关键。由此可知,部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原生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孩子采用过分宠爱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度增长,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降低了他们承受挫折的预期值,导致他们对外界环境常常出现不适感,易产生极端心理。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更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活动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在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或校园欺凌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关注,导致学生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如果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不到制止,这些欺凌者可能会把欺凌行为作为一种实现自己利益和目的的手段而长期、频繁使用[1]。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是非观与价值观等观念尚未成型,其行为大多仅是对外界他人行为的模仿,以此学习对各类关系的处理方法。目前,大众媒体传播途径较为发达,而小学生尚不具备鉴别行为好坏的能力,所以其会对通过各类途径接触到的不良行为进行模仿,如电视中的打斗场面等,进而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原生家庭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较大,许多施暴的学生有较为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家境较为优越,认为家长能够摆平学校内的很多事情;或家境较为恶劣,曾被家长暴力对待。小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得到的,而家长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榜样力量,以身作则,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指引。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家庭的记忆”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教师要根据学生分享的故事,对其展开针对性心理辅导。
受应试教育等思想的长期影响,一些教师过度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某学生突然学习成绩下滑,可能与其心理状态有较大的关联。因此,教师不应一味地狠抓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异常表现及原因漠不关心,而应警惕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或情绪反常的异常情况,要及时给予这类学生关心,并探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做到对校园欺凌事件提早发现、提早预防,以防止其发展为性质更为恶劣的事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抓住教育契机,教授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我和我的同伴”一课时,教师应通过单元内容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且不具备法律意识,因此,其往往不会认识到自身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甚至一些小学生认为欺凌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就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鼓励学生遇到恶性事件时知法懂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网络时代,小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越加多样化,部分暴力视频或带有暴力倾向的社会热点内容比以往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小学生接触到。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极易对该类内容中的行为进行盲目模仿,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同时,当前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对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如做事不讲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忽视友好协商行为等思想深入小学生的内心,这也助长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此,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成长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降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保护学生身心安全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借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