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曙曦 张曦 李雨晨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参与过慕课学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数据分析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大学生慕课选择的现状和问题,着力创设慕课选择的策略,以改善大学生学习慕课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慕课选择;慕课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8-0105-04
● 引言
2013年被称为“MOOC中国元年”,从2013年开始,我国知名高校开始了有关慕课的研究与实践。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慕课”或“MOOC”为主题的文献高达2.6万篇。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金课”“一流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高校出现了“慕课热”的现象,甚至个别高校还将慕课学习纳入了毕业要求。然而,部分大学生在慕课学习之前,未明确科学的选课策略,出现胡乱选课、跟风选课的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慕课学习出现了“课程通过率较低”“网上挂课”“枪手代学”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把好慕课学习的入口,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慕课选课策略,着力改善大学生慕课学习效果。
● 研究综述
国内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慕课的内涵与发展、慕课的平台及技术工具、慕课的教与学、慕课商业运营模式研究这四个方面。在“慕课的教与学”方面,胡杰辉等以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慕课建设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教学实践的过程,并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二者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王春晖等以《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课为例,将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王新生等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例,给出慕课教学知识模块的设计思路,提出以教研组的实施方式保证慕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相对国内研究,国外在慕课教与学方面更关注教师和学习者的体验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其中,Stephen P.Balfour对慕课中自动评分和真人评议进行了对比分析。Sui Fai John Mak等探讨了在慕课中引入博客、论坛、wiki等社交工具的路径。Kop等认为要在学习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联,促进学习者间开展学习互动。Jessica Thornton等以Coursera开设的Bioelec Tricity课程为例,分析了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行为,以及促进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因素和障碍。Rocael Hemandez Rizzardini、Christian Gutl、Vanessa Chang和Miguel Morales利用实验数据分析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的动机和情感体验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
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对慕课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多,国外研究更关注慕课对教与学的影响,尤其是学习互动、学习促进、学习评价以及大数据分析等问题。同时,国内外研究都得出较为统一的结论:相对传统在线学习而言,学习者参与慕课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学习满意度、成就感较高,学习者更偏重观看视频资源;论坛参与率较低,线下学习小组合作较为普遍。
● 调研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参照齐默尔曼(Zimmerman)、胡杰辉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及edX的首门慕课课程报告,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元认知学习能力等相关理论,从了解途径、所用平台、所学课程数量、通过认证的情况、课程选择原因与标准等五个方面开展调研。
本研究在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堂在线、超星尔雅通识课、智慧树平台上,按随意抽样的方式,抽取了542名已参与慕课学习的在校学生进行调研,通过QQ群、站内信等方式向被调查学生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91份,并对97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被调查的学习者包括慕课初学者(注册学习了慕课但未取得慕课证书)、已获得1~2个慕课证书的学习者、已获得3个以上慕课证书的学习者。
●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对本次问卷所有选项结果做了Cronbach α系数检测,测得α得分为0.743,显示本次调研具有较高的信度。
1.慕课的了解途径
有189人选择了“学校要求”选项(64.95%),69人选擇了“网络媒介”选项(23.71%),30人选择了“朋友、同学推荐”选项(10.31%),3人选择了“电视以及纸质媒介”选项(1.03%)。
2.所选慕课课程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在291名受访学生中,所选慕课课程所属的专业记录有414条,人均学习1.42个专业的慕课。其中,有285名学生(97.94%)所选慕课与所学专业一致;有6名学生(2.06%)未选择所学专业的慕课课程。
3.慕课选课与所学专业间的性别差异
93名受访男生所选慕课的专业记录有153条,男生人均学习1.65个专业。其中,专业一致87条(56.86%),专业不一致66条(43.14%);有51名男生(54.84%)选择了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慕课课程学习。
198名受访女生所选慕课的学科记录条数为261条,女生人均学习1.32个学科。其中,专业一致198条(75.86%),专业不一致63条(24.14%);有63名(31.82%)女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慕课课程。
4.选择慕课学习的动机
(1)慕课学习的动机较为一致
在学习慕课的动机方面,受访的291名学生共形成了1146条记录(此题为多选题),人均选择3.94个选项(如上页表1)。81.15%的选项集中于:满足学校的要求(264条,占比23.04%)、获得知识和技能(204条,占比17.80%)、获得证书(192条,占比16.75%)、满足个人兴趣(150条,占比13.09%)和增加就业机会(120条,占比10.47%)。
(2)慕课学习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从性别差异来看,93名男生共形成258条记录,人均选择2.77个选项。86.05%的选项集中于:获得知识和技能(81条,占比31.40%)、满足学校的要求(72条,占比27.91%)、获得证书(36条,占比13.95%)、满足个人兴趣(33条,占比12.79%)。
198名女生共形成888条记录,人均选择4.48个选项。女生的学习动机较为分散,约有77.36%的选项主要集中于:满足学校的要求(192条,占比21.62%)、获得证书(156条,占比17.57%)、获得知识和技能(123条,占比13.85%)、满足个人兴趣(117条,占比13.18%)、增加就业机会(99条,占比11.15%)。
男女生相较而言,学习动机选项中差别最大的是:获得知识和技能(+17.54%)、满足学校的要求(+6.29%)、通过资格考试(-4.24%)。
5.慕课课程的选择标准
学习者选择慕课课程的标准较为集中(如表2),主要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243条,占总条数的45.25%,占总人数的83.51%)、能提供证书的课程(162条,占总条数的30.17%,占总人数的55.67%)、课程免费开放(66条,占总条数的12.29%,占总人数的22.68%)等条目。
学生对课程是否来自名校(15条,占总条数的2.79%,占总人数的5.15%)、名师(6条,占总条数的1.12%,占总人数的2.06%)、与自己专业的相关性(39条,占总条数的7.26%,占总人数的13.4%)并不在意。
● 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了解慕课的途径较为单一,大多数学生均通过“学校要求”和“网络媒介”两个途径了解慕课。受访学生选择慕课的专业相对集中,多专业选课的学生较少,男生人均所学慕课的专业数(1.65个)比女生(1.32)略高0.33个。同时,学生选择慕课的专业与在校所学专业基本一致,但男生更愿意学习与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慕课课程。其中,男生所学专业不一致的人数比例比女生高22.99%,男生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条数比例比女生高19%。从学习动机来看,男生的慕课学习动机更集中,女生对慕课学习的预期更多。大多数男生希望通过慕课的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满足学校的要求、获得证书、满足个人兴趣。大多数女生则希望通过慕课的学习满足学校的要求、获得证书、获得知识和技能、满足个人兴趣、增加就业机会。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往往只查看了课程名称,便选择了课程进行学习,对课程首页的介绍关注不够,主要原因是觉得首页内容过于繁杂。在选课过程中,教育机构提供的支持服务有限,未对学生开展学前专业评估。个别学生表示,曾因为缺乏课程前序知识的准备,最终造成学习中断。
● 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既往研究表明慕课确实能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但慕课选择的策略依旧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需要教育机构、课程平台、授课教师、在校学生等主体通过多种方式优化慕课选课策略,进而促进慕课学习效率的提高。
各教育机构应引导学生拓展慕课了解的途径,提升学生慕课学习积极性;减少不必要的慕课强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开展慕课学习。
各课程平台应充分考量学生学情,用好平台现有学习行为数据,挖掘大学生慕课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学前问卷等方式,对学生前序知识进行考核、分析,做出科学的课程推荐。
授课教师应加快实施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明确慕课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相关知识的体系化教学。
在校学生应进一步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慕课学习的总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慕课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志辉,赵呈领,李红霞,等.在线学习者满意度:教师支持行为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同频共振[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4):81-89.
[2]刘锦宏,安珍珍,徐丽芳.MOOC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69-76.
[3]李艳红,李思志,李尚英,等.本科生基于MOOC学习情况分析及建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
[4]孟亚玲.从“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看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4(08):38-43.
[5]刘杨,黄振中,张羽,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4).
[6]LearnerSatisfactionwithMassiveOpenOnlineCourses[J].Gameel.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2017(02).
[7]Contextcounts:HowlearnerscontextsinfluencelearninginaMOOC[J].NinaHood,AllisonLittlejohn,ColinMilligan.Computers&Education,2015.
作者简介:向曙曦(1984—),男,重庆长寿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张曦(1983—),男,重庆荣昌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李雨晨(1989—),女,重庆永川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初级,本科,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下翻转课堂学习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项目编号:172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