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吕立斌 薛光华 赵磊 赵菊梅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盐城作为非省会城市,拥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在校生近7.5万人,教职工4750余人,形成了涵盖理、工、文、艺、经、管、农、法、史、医、哲、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属于中等,这是盐城的一个劣势。而且,較苏南地区来说 , 盐城经济还相对落后 ,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遭遇瓶颈 , 所以更加有必要与盐城的特色产业相结合,特色化、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出高校的推动作用。
一、驻盐高校科研概况
驻盐六家高校中,省属高校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一共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23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13个;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3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9个。十三五以来,盐城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31项,省部级项目1200多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40余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20项;发表SCI、EI等收录文章57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约3330件。
盐城有 “江苏沿海发展研究院”(江苏省重点智库)、“盐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 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 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 盐城产业经济研究院”,“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等七家高校智库,智库研究人员170余人,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十三五”以来,盐城高校智库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紧紧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完成的200多项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中,有4项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立项国家社科项目二十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近八十项,完成新型智库课题近200项,在C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围绕海洋经济和沿海产业发展理论创新在《新华日报》《群众》等党报党刊发表文章8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江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等奖项。
二、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提出了盐城工业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围绕“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主动对接“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优化工业布局, 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培育、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国际化和绿色制造六大工程,加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盐城的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増长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5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1.1:40.0:48.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2.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202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3%。八大类商品价格“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3%,衣着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6%。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比上年下降0.5%。
(二)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盐城“十三五”以来,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生态优势充分彰显、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特别是2020年经受住了大战大考的重大考验,产业新盐城基础得到夯实、开放新盐城能级稳步提升、生态新盐城名片更加靓丽、幸福新盐城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是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有所放缓,增长基础尚不稳固
全市经济增长正处在一个速度转换时期,2020年GDP增长速度虽然保持了6.8%的中高水平,但是相比几年前的9%~13%的速度来说,仍然出现了较大的回落,经济增长企稳状态还需巩固。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全省排第7位,分别只占全省的5.9%、4.4%、5.7%;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在全省排第8、9位,分别只占全省的5.2%、5.1%。从人均水平看,全市人均GDP为70216元,大约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第9位。产业结构层次仍需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5.8个百分点。
2.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传统动力支撑减弱
受外部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传统工业企业经营压力增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增长3.6%,比上年低了6.1个百分点,比全省低了3.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下降5.6%。汽车产业占我市工业四分之一,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年汽车制造业产值降幅较大,直接影响了规上工业产值的增长。多数传统产业仍在调整期,全市零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限额以上百货零售企业销售额比上年下降3.3%,超级市场销售额也仅与上年去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