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与行动

2021-09-24 00:45张钰敏
今日财富 2021年3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农业

张钰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做好脱贫攻坚衔接工作的有效动力源。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讨论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指出其助力农村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引言:开启乡村振兴的金融蓝海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4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必定聚焦“三农”这个主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直接点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将鄉村振兴战略上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由此看来,乡村经济必将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大量的政策,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乡村倾斜,广大农村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主战场,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蓝海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是党中央赋予的光荣时代使命,更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广大商业银行要抓住用好这一机遇,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分析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认真思考如何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天职,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二、商业银行如何借力: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提供发展加速度

(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明确指引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件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诸多方面作出了顶层设计。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政策取向,必将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激励下,各地政府势必会立足当地实际,培育壮大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链。而这将显著拓展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扩大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来源。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如“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等。这些指导意见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充分用好政策工具,早谋划,早布局,早决策。

(二)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喜人形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攀升,已从2017年的57.5%升至2020年的60%。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诸如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精品旅游项目等新业态新模式,带领现代化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均有大幅跃升。前者为7.7%,较上年上涨0.6个百分点,涨幅约为8%;后者为9.5%,较上年上涨5.6个百分点,涨幅约为143%。这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对涉农信贷资金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因为这些新兴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资本需求。这就大大增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性。在发展初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大量用于购置生产设备的资金,因此将产生大量的固定资产融资需求;当产业发展到规模化生产阶段时,更需要庞大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将产生新一轮的融资需求。这是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

三、商业银行如何自处:历史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

(一)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金融的先天不足

1.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

一方面,既懂农业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细化到农村地区,则受教育水平更加参差不齐。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偏低,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薄弱。许多人畏金融如洪水猛兽,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只敢办理存取款业务,对贷款业务不闻不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敢贷”现象;或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谈及金融时只知贷款,但无法精确表达自身的融资需求,从而阻碍了他们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使他们无法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金融产品及详细的融资规划,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处置此类需求时的难度。

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熟人社会。农业产业从业者出现资金缺口时,更多考虑的是“熟人借贷”,“互助式借贷”等民间借贷形式,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认知。这不仅会增加借贷纠纷的风险,也会给债务维权带来本不必要的困难。更大的隐患是,民间借贷这种粗放的借贷形式存在许多漏洞,为不法分子实施金融诈骗提供了有利条件。

2.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现象性问题,其二是机制性问题。

现象性问题即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工作有待加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由于历史性差距的鸿沟尚未完全弥合,在新基建方面,农村仍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的步伐。据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在全部网民中占比仅为31.2%;全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农村地区占比为62.7%。这意味着我国尚有两亿多人不知互联网为何物,这不仅给商业银行的信用画像工作造成了困难,也使他们与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失之交臂,严重制约了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机制性问题即信贷担保机制有待完善。这一问题也可粗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现行的适格抵质押物范围过窄。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农村地区可供抵押的不动产相对匮乏。生产性固定设备,自用住房是农民最主要的不动产,而农民大都不愿将这些财产用作抵押;至于质押,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也无法提供足值的动产或金融票据。虽然农村“两权”质押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需要克服,不少堵点需要疏通。农民对此项政策直接的,强烈的获得感较为有限。因此限制了农民进行信贷活动。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