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区传统民居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

2021-09-24 01:42孙应魁翟斌庆通讯作者SUNYingkuiZHAIBinqingCorrespondingAuthor
世界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土字型老城区

孙应魁,翟斌庆(通讯作者)/SUN Yingkui,ZHAI Binq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柯林·罗(Colin Rowe)在《拼贴城市》(Collage City)中曾述,“任何既定的社会氛围与传统都是有关联的,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文脉不断延续的过程[1]”。老城民居更是历史时代背景的缩影,其对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营建有着要影响。当前快速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住房土地集约化利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等发展目标驱使下的如火如荼的老城改造运动,不可避免造成了很多城市老城区传统聚居空间形态的消逝瓦解,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断崖式的骤变等系列问题。探索如何保护老城区传统民居特色文化不在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冲击下消失,促使老城独特元素的继承可持续发展,识取梳理本土的地域文化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聚焦于喀什老城(图1)的已有研究多从老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保护更新等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理论实践研究,且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即在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地理学的景观基因图谱概念,对喀什老城区本土地域景观基因类型进行梳理总结,也借此为其他类似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可持续保护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喀什老城区局部鸟瞰(摄影:王小东)

1 景观基因及图谱概述

“基因”一词原是指生物学中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序列载体,可有效复制自己使后代保持相同形状的基本特征[2]。20 世纪末期,美国学者格里菲斯·泰勒(Griffith Taylor)首次提出将生物基因遗传的研究应用于聚落景观的规律探寻之中[3],借以探究特定区域内聚落发展的共性因子。得益于国家“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国内学者刘沛林开创性地提出聚落景观文化基因图谱的概念,即聚居形态景观基因通过具象的、图示规律的手法梳理表现出来[4]。不同地域类型或背景的聚落景观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序列表征和发展规律,构成本土所特有的景观基因图谱。翟洲燕,常芳等即基于此图谱建构方法,以陕西省35 个传统聚落为例,按照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划分出陕西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基因谱系[5];胡最、曹帅强等则从聚落选址布局、图腾民俗文化、聚居环境背景3 个角度分析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空间特征[6];安玉源、周烨伟等以甘南藏族聚落景观空间构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浭水理论、宗教信仰层面构建该区域的聚落景观基因图谱[7]。近年来,基因图谱角度已成为地域聚落景观研究的新方向,但多基于地理学区划地图背景的图谱分析,深入到全国各地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以及建筑学层面的形态学景观基因研究仍相对匮乏,存在一定的运用局限,尤其新疆地区,作为全国本土特色保存较好的地域之一也鲜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将景观基因图谱引入新疆喀什老城传统民居研究,解析地域性景观基因形态特征,构建民居建筑层面的平面类型、建造材料、功能布局3 个方面的本土景观基因图谱,最大限度发挥图谱的实践指导效能。

2 老城区景观形态特征

喀什噶尔老城位于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中心区域,古称“疏勒”,是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的都城,拥有着2000 多年的建城史。现今喀什老城区通常即指位于城内的亚瓦格、库代尔瓦孜、恰萨和吾斯塘博依4 个街区(图2、3),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汉、塔吉克、柯尔克孜等13 个民族共同的聚居生活地[8]。地区降水量少,蒸发却较大,夏季炎热,常伴高温极端天气,冬季短而不冷[9],故此老城选址原则上基本与中原地区古代城市的“临水筑城”大致相仿。老城区传统民居大多高于地平面和水平面,并充分结合所在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且高度紧凑,整体呈现出“低层、高密度”的景观形态特征,且主要为明清及其后的建筑实体,处处体现着维吾尔族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被称为“维吾尔活的民俗博物馆”,也是我国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

2 新疆喀什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图片来源:喀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07)

2.1 围寺而居,模式不一

“围寺而居,模式不一”是喀什老城区传统聚居空间景观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信仰、生活地缘、业缘及宗族血缘关系维系着喀什老城空间结构的稳固。在老城区,清真寺1)占据着中心地位,特定的民居组团围绕着特定的清真寺聚居共同构成了老城独特的住居景观形态(图4)。清真寺除了为信众祈祷提供服务,还承担着住民丧葬事宜,或本身就是一个公众议事的场所,这也是伊斯兰宗教信仰在喀什老城居民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外在表征[11]。

3 喀什老城恰萨街区阔孜其亚贝希总平面示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

4 老城区社区清真寺分布(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9])

老城区民居布局从表面上看来即杂乱无序,无固定格式,多为居民自发组织营建形成,并无特别的明显人工规划印迹,整体呈现出聚居形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适融合,这也是原住民依自身经济状况和营建能力充分循照地形、高效利用空间资源建构合理聚居适用空间的典型范式。但通过对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型制的测绘调研,还是可以做到对民居平面形态基因原型肌理特征的大致把握。依照民居的平面形态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3 种平面布局形态:(1)一字型及其变型:民居最基本的平面类型,生活单元一字排开,形式结构简单,功能明确(图5);(2)L 字型及其变型:作为一字型增添附属用房(如客房、次卧等)的转换类型,是老城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制,充分体现出住民家庭人口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图6);(3)口字型:是L 型形态的进一步增加,L 型通过再添住居基本元素,完成U 型、口型及其变形的转变(图7),也构成了现今喀什老城传统民居中普遍存在、广受住者喜好的“小气候”封闭内院住居。可以说,老城区现存传统民居均可辨析出乃此3 种型制及其变型相互叠合的平面形态景观基因特征。

5 老城区一字型平面住居形态特征示意

6 老城区L字型平面住居形态特征示意

7 老城区口字型平面住居形态特征示意

2.2 生土营造,有机增长

生土住所体现了早期土著民居方式的多样化住居景观形式,由于木材缺乏,以生土构建民居建筑在维吾尔族聚居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可以较为自由地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从建构材料上看来,老城传统民居普遍采用具有隔热作用的生土2)、原木等乡土材料,建构方式也较为灵活,有密径笆子墙、夯土砌筑、土坯砌筑、掏挖实体等,以当地红柳、胡杨、芦苇束、石块、干草等混合搭配(图8)。厚重的生土墙体也可有效减缓热传导速度,在日夜温差较大的喀什地区可最大程度地达到冬暖夏凉的舒适效果,也促成了当地生态可持续、因地制宜的营筑特色。

8 老城区民居建筑材料示意(5-8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部分资料来自参考文献[10])

当地有谚云:“维吾尔族人的房子永远不会完工”。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及生活空间的增添需求,民居也在不断地进行扩展。喀什老城区由于可用土地面积有限,加之维吾尔人世代聚居,人口密度过度加大,居民依靠独有的智慧经验,使房屋向高空、周边充分发展,渐趋越建越高,也创造出横跨小街小巷搭建到对面民居的“过街楼”,占街面一半的“半过街楼”以及罕见的独自悬凸在空中的土房子“悬空楼”等民居形式[12]。房屋错落有致,相互搭接,土坯墙小巧的尺度保持了民居朴素的外形特征,构成一种稳定祥和的生活住居氛围,使聚居群落逐渐演变成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增长体。

3 老城区传统民居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研究以老城区传统民居微观单体建筑层面为对象,依循景观基因识取的4 项基本原则,即总体优势性原则(比其他相类似地区这种形态特征更具独特性)、外在唯一性原则(本土化景观表征)、局部唯一性原则(细部特色形态)、内在唯一性原则(内在成因)进行民居建筑景观的解构式基因识取(图9)。

9 老城区传统民居景观基因图谱要素分析(图片来源:孙应魁基于参考文献[2]改绘)

3.1 平面类型

人类最初的居住屋的平面布局几乎全为一室户,这是居住建筑的起步阶段。随着日常生活功能的开展,人们感到居屋中有闹静、净污、内外、私密与公开之分,于是居屋的布置逐渐由单室向多室发展[13]。喀什老城区民居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充分体现出这种进步的现象,从而产生出平面形态“一”字型、“L”字型、“口”字型及其变型等多种布局形式。老城区民居最具优势的平面类型景观基因即是本土历史“米黑曼哈那式”(一明两暗)形式的功能构成形态,虽几经演化发展,仍可明显分辨出构成了老城本土民居的内在唯一性。(1)“一”字型通常是由基本生活单元,即一组米黑曼哈那式构成。简单的米黑曼哈那式是由代立兹(即前室储藏或含炉厨等)和米黑曼哈那(即主卧会客)两间构成,较完整的是由米黑曼哈那、代立兹和阿西哈那(即次卧)组成,两者均带有外廊。在布局上很有些类似汉族的一明两暗式,因为主要功能房间是米黑曼哈那,所以称为米黑曼哈那式。“米黑曼哈那式”一般横向布置呈“一”字形态,面宽为2~3 开间,6m~9m 长,进深接近开间的一半,4m~6m 宽[14]。(2)“L”(“U”)字型平面通常为“一”字型一侧(两侧)相对垂直布置阿西哈那或另一组米黑曼哈那式,体现出家庭人口的增加或生活功能方式的进一步耦合。(3)而“口”字型则是“一”字型或“L”(“U”)字型继续增添附属用房或基本生活单元,形成庭院围合式封闭内院家居生活。出于适应地形或功能生活的需要,以“口”字型为原型,又拓展出形态各异的庭院平面景观形态。喀什老城民居平面类型的“米黑曼哈那式”变型与其他地域相类似,都进行了不同历史背景方向的增添转变,营塑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局部唯一性景观基因形态。老城住民大多世居且通常记载有较为详细的户主住房信息等,近现代社会背景下催生的更趋多元的平面类型组合模式亦可明显察觉出内在原型米黑曼哈那及其增添式的历史传承影响。

3.2 建构材料

喀什老城至今已有2000 余年的历史,早在1000 多年前便有最早的维吾尔先民聚居于此,有的住居经过6~7 代人传承至今,老城区传统古民居除顶棚和居室门窗多使用木材外,建筑主体多用土坯砌筑,且政府对于老城民居的保护加固维修也以土坯色的块砖为主,以维护其传统风貌。以厚实的生土外墙构筑封闭性的家庭领域院落空间,形成舒适的家居小气候环境。特殊的建构材料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土营建手法。通过对民居建构材料基本特征的深入挖掘、明辨归整、梳理总结,概括出“生土”这一老城民居建造材料景观基因的整体优势性以及外在唯一性原则。而生土材料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始终是传承的主旋律,老城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即派生出原生土、全生土、半生土建构材料的民居独特风貌景观基因类型。(1)原生土亦即非搅动土,老城民居因数千年来不断层积,不少民居仍保留有原生土地下室、半地下室空间,利用原生土掏、挖坑成室,或向下深掏形成地窖。由于新疆(主要南疆地区)的高温气候条件,以及建筑材料的相对缺乏,采用原生土建构房屋,成为历代先民自然的选择,也总体形成了新疆生土民居的整体优势性特征。(2)全生土是指用加工好的生土材料构件建造的建筑。在老城区,所谓加工,即指经过加工后仅改变物理性能而不发生质变的土。老城民居中不乏几乎全不用木柱、靠土墙支撑的全生土建筑,墙基墙身采用夯土版筑、土坯砖砌筑等形式,屋顶用土坯砌拱而成,墙不抹面,或只抹草泥面屋。全生土建筑在新疆各地(主要南疆地区)运用十分普遍,各地域的生土建构加工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区别,但仍可明显表现出生土民居的外在风貌相协调性形态。(3)半生土建构材料,即部分采用其他辅助材料的全生土建筑、土木混合建筑等,墙基墙身为生土建造,或用土坯砌筑,木梁、木椽、木檩等做承重结构,在增强民居抗震加固作用的同时也起到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的适用功能。普遍的做法是,用生土或厚草泥砌筑以加厚墙体,生土坯垒,墙中有木柱,柱上架圈梁,圈梁上每隔30cm横以木椽,然后再在木椽之间横向排铺约5cm 的木棒,上铺苇草及麦草,最后挂草泥,屋盖多用土坯拱券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15],此做法在小震频繁的喀什老城也显得尤为适用。

3.3 功能布局

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形态以“群体组合”见长,其核心便是庭院空间[16]。在喀什老城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居住方式绝大多数为一户一院,院内一般包罗有生活所需的全部内容,借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为躲避烈日暴晒和风沙侵袭,居民同样设法制造大片阴影以取得凉爽舒适的家居活动场地。老城民居中大都在屋前、庭院或平屋顶一侧甚至全部架起大而高的棚架,使得庭院或屋前廊下等可居住活动空间全部覆盖在阴影之下,也有效减少了沙尘的干扰。长达半年以上的干热季节里,居民的日常起居生活几乎全部在此棚下灰空间展开,只要不是严冬时节,原本放置在室内的床、椅、桌、凳、箱、柜、盆、碗、锅、灶、工作台等都会移向室外[17],在棚下各就其位,室内布置外延,室外场地内处理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包括待客就餐、饭后闲谈、儿童嬉戏、婚丧嫁娶等均在此进行,实质上院落棚下空间已然成为囊括居民生活的通透的大居室了。以传统民居生活功能布局中的厨房空间为例,至今仍有大部分住户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的炊事活动均在室外进行,或于院内架设一开放式的独立棚架(无墙体),当地称作飞厨;或在主体建筑的端头加添一处半封闭式的灶台空间,称为端厨;或利用主建筑前明廊下空间之一端放大设置灶台,被唤作廊厨[18],总归可与室外空间连成一片,呈开放灵活布置样态,低技术性地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住居环境。可以说,当地居民随着气候时节的变化,独具智慧演化出现今充满地方特色的频繁变换生活空间的功能布局景观基因特征,也正因为此类“转移式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使得老城传统民居生活独具地域本土性质又充满场所记忆,更是当前“记得住乡愁”重点可参考研究的价值空间所在(图10)。

10 喀什老城区传统民居景观基因代表性特征图谱(绘制:孙应魁,部分图片资料来自参考文献[10])

4 结语

基于地域传统民居景观基因的有效传承是当前老城保护更新和本土特色重塑的关键,尤其在现今消费主义、商品经济“常态化”的建设背景下,通过老城区景观基因图谱的识别构建,无疑为地域特色的类别提取和主题营构的准适定位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保障。

价值方面:文章引入文化地理学的景观基因图谱理论,从单体建筑的平面类型、建造材料和功能布局3 个层面对喀什老城区传统民居的基本景观基因图谱类型进行识别分类构建,对于历史古城区地域特性的保护乃至创建有本土文化基因特色的新住居发展意义深远。

不足之处:景观基因理论作为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总结,虽已成完整架构体系,但面对现今实况复杂的历史城区对象时,仍需审慎进行适宜的定样分析应用实践;其次,关于老城区的景观基因类型识取和图谱构建,本文仅从建筑部分层面进行剖解,必有偏颇片面之嫌,也期待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可对其视角的全域性和辨析方法进行补充和丰富。□

注释

1)公元10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是伊斯兰教的传入阶段,此时,喀喇汗王朝汗王萨图克·博格拉汗为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首建清真寺,并出现了埋葬教徒的麻扎。从文献记载看,14世纪前后,伊斯兰教大量传入新疆。

2)据古建筑学家考证,生土作为民用建筑材料在新疆地区已至少沿袭了上千年历史。生土建筑主要是指以地壳表层的天然物质如岩土作为建筑材料,经过采掘成型,砌筑而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

猜你喜欢
生土字型老城区
日出老城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中华传统造物思想视域下的戏曲服饰“十”字型结构研究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大倾角煤层无轨胶轮车运输的适用性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并行大口径管道“V”字型沉管下沟施工方法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