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曹改杰
(鹤壁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鹤壁 458030)
颅脑损伤是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因大脑内神经元丰富,容易引发吞咽障碍,出现进食困难、呛咳等,严重影响预后[1]。如何改善颅脑损伤患者吞咽功能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临床除予以康复训练外,多借助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外周神经,诱发瘫痪肌肉收缩,进而重建神经网络,改善吞咽障碍。而该疾病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仅借助电流刺激,无法有效改善炎症水平,进而致吞咽功能改善缓慢[2]。中医认为其为“舌暗”“喉痹”范畴,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颅脑损伤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经络失用,而引发吞咽障碍,故治疗应以醒脑开窍、利窍通络为主。醒脑开窍针法采用针灸针针刺双侧内关、水沟等穴位,以促进相应部位神经冲动释放,其用于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值得探讨。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106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0~60岁,平均(53.36±2.20)岁;病程1~3个月,平均(2.02±0.58)个月;颅脑损伤病因:脑梗死25例,脑出血13例,其他15例。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0~65岁,平均(54.01±2.26)岁;病程1~4个月,平均(2.10±0.65)个月;颅脑损伤病因:脑梗死24例,脑出血15例,其他1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脑损伤神经功能损害与修复专家共识》中[3]关于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且合并吞咽障碍;2)颅脑损伤处于恢复期且生命体征平稳;3)年龄40~65岁。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者;2)颅内金属植入物;3)严重认知功能障碍;4)脱落病例。
2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口部运动、咀嚼肌和吞咽反射训练等,30 min·次-1,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经皮电刺激治疗仪(型号:KD-2A)在甲状软骨部皮肤表面分别放置电极片,设置波幅:5~25 mA,20 min·次-1,2次·d-1,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取无菌针灸针(0.3 mm×40 mm)针刺水沟,沿鼻中隔方向斜刺进针10 mm后行雀啄泻法1 min;然后取内关穴、廉泉穴、三阴交穴分别进针20、40、20 mm;最后取完骨、风池、翳风穴向喉结方向进针70 mm,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连续治疗8周。
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sEMG)、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1)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总分19分,分值越高吞咽功能越好)和洼田饮水试验(WST,总分5分,分值越低吞咽功能好)进行评价。2)表面肌电图:使用Flex comp系统采集图像检查采用吞咽过程及sEMG波幅情况。3)炎性因子:抽取静脉血2 mL,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型号:迈瑞280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4)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分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进行评价。
2组治疗后GU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WST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吞咽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与吞咽时间比较
2组治疗后hs-CRP水平、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神经传导障碍进而引起支配舌、咽、喉等部位运动功能障碍,其作为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引起的吞咽呛咳、进食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予以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以增加吞咽肌群协调性,与此同时通过电流刺激外周神经,确保外周神经去极化,激活失活的神经突触,兴奋大脑高级神经突触,恢复正常吞咽反射弧,以改善吞咽功能[5]。但吞咽功能由多种神经参与,仅通过神经肌电刺激改善缓慢[6]。中医认为该疾病病位在舌、咽及脑,系肝阳、痰浊、瘀血等蒙蔽清窍所致,故醒脑开窍、利窍通络为治疗关键。
醒脑开窍针法内关(双侧)、患侧三阴交以及水沟为主穴,其中针刺内关可达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效;针刺水沟开窍启闭,三阴交补脑益髓;廉泉位于舌体根部,针刺该穴位可开窍除痰、调节阴阳;风池、完骨为足少阳胆经,针刺可达清热祛风、豁痰利咽之效;翳风为足少阳经交会穴,针刺可达散风泻热之功;诸穴共奏滋养脑髓,利窍通络之功。同时针刺能通过效应感受器将兴奋刺激信号传导,激活休眠状态下神经元突触,重建反射弧且能增加大脑血流量,促进吞咽相关肌群血流循环。另外,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启动支配吞咽功能的损伤的神经细胞信号通路传导,促进正常神经支配作用恢复,以改善吞咽功能。
GUSS和WST量表为评价吞咽功能量表,sEMG最大波幅值和吞咽时间为吞咽过程中肌电情况,均可用于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GUSS评分较对照组高,WST评分较对照组低;sEMG最大波幅值较对照组高,吞咽时间较对照组短(P<0.001),表明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水沟为督脉,督脉入络脑,总督全身之阳,而脑为“真气之所聚”,针刺该穴位可开窍启闭;三阴交为经脉气相交汇处,针刺该穴位可补脑益髓;廉泉位于舌体根部,针刺该穴位可刺激舌肌运动,兴奋激活损伤舌咽、舌下神经,将刺激信号向大脑皮层传入,以修复损伤脑干束[7],恢复对舌、咽、喉的调节功能,同时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协调刺激局部神经-肌肉组织,改善吞咽功能。
hs-CRP、IL-6为参与颅脑损伤的重要炎症细胞因子,其对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均较对照组低(P<0.001),表明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炎症水平。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针刺该穴位能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改善脑部血流循环,同时与完骨穴配伍能强化调节对椎-基底动脉血运,促进脑组织电生理活动,增强细胞抗氧化功能,减轻炎症水平。
NIHSS为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01),表明醒脑开窍针法可促进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针刺内关可抑制神经元凋亡,重塑缺血区神经元,以调节脑血管功能,提高脑区血氧供应,改善血流循环;针刺水沟能促进病灶周围侧支循环建立,对脑血管机能及能量代谢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利于保护脑循环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同时针刺能对受损脑组织进行正向调控,诱导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以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