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文
摘 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了指南,通过梳理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师德师风落实不够充分、教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和缺乏对教师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等突出问题,提出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及健全高校科研多元评价机制等改进建议,旨在为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师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体系 改革对策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掀开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篇章。《方案》总体部署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对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不仅与教师的工资、晋升等利益诉求存在紧密关联,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23)。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高校的专任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高校教师评价,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构建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高校科研创新活力的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已有研究中,仲洁认为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重实绩、轻师德”“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约束、轻发展”等问题[2](72-74),丛玉豪认为教师评价中存在较多的行政管理成分、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中失效、用同一种评价指标衡量不同的学科专业等问题[3](25-28),沈红从理想教师评价的职业特性出发,认为当前教师评价中存在较多错位[4](48)。这些研究较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较少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及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运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尽管当前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立足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形势迫切要求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持续改进和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本文以《方案》为指南,立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优化高校教师评价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师德师风落实不够充分。
近年来,多数高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工作部,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过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中未能建立起长效机制,未能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结合起来,未能将高校教师行为规范教育与正向激励引导结合起来,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在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表现时,主要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方式,如何将师德师风考核的反馈结果转换为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内化行为,如何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个人需求导向结合起来,帮助教师落实落细师德师风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多以量化评价为主。
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存在功利化的倾向,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简单化,存在教师干了什么就评价什么,对不同教学科目的教师采用同一标准评价,对不同发展定位的教师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等问题。由于高校类型、规模、结构等差别很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套指标衡量[5](7-8)。在教学、科研评价中,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产出等显性指标的量化分析,对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变、教学效果等隐形的且难以量化的指标,鲜少涉及。高校教师评价过度量化,容易导致学术的功利化和短视化行为。因此,高校亟须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制度进行改革,不断优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评价体系,不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评价多以静态为主,且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多以静态评价为主,教师考核周期短,通常以1年、3年、6年为一个考核评价周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曾文婕教授曾说:“做教育其实是一件特别需要有定力的事。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十年后才能看出效果,但十年后再做,就晚了。”高校教师作为学术人,学术发展带有动态性[6](10)。而且,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特殊性、隐蔽性和成效滞后性等特点,大学教学本身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成就的特殊性融入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的使用中[4](48)。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设计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需要有“等待”机制。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和激励[7]。当前部分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教师往往需要填写很多表格,但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真正建立起教师评价结果的持续反馈机制,这种停留在形式上的考核,并不能形成持久的有效激励,无法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师评价的对策思考
新时代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高等教育,首先需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创新高校人才评价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不断提高高校教师潜心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方案》为指导,从五个方面提出优化高校教师评价的建议:
(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
第一,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细化师德评价标准,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第二,加大师德师风宣讲和宣传力度,严把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第三,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在教师职称评聘、推優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对严重师德失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制。第四,健全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优秀教师评选等制度设计,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教師教学评价机制。
第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制度建设,分类制定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突出教书育人实绩,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第二,高校要完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第三,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督导与检查,健全高校教学督导机制,强化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教材编写、备课、课堂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督导与检查。第四,高校深化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强化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等考核评价,不断提高育人质量。第五,高校要建立基于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三)健全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第一,探索高校教师科研长周期评价和分类评价[8],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不同科研活动,基于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设立差异化考核目标。第二,突出成果质量导向,突出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评价,改变论文数、项目数和课题经费的简单考核,强化标志性成果、创新理论成果和有贡献的智库成果的决定性指标。第三,健全科研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主要依赖项目、论文指标的传统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行业标准等多元评价指标,突出智库成果、理论宣传成果等在人才工程遴选、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中的比重。第四,完善科研育人评价,探索将科研项目、科研活动育人的成效纳入评价指标,推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整体发展战略。
(四)细化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
第一,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研究生导师的第一标准,建立以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贡献、精力投入为评价指标的导师选聘机制。第二,建立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衡量导师的师德表现、教学水平、育人成效等,实行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第三,细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加强以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等为内容的导师培训制度建设。完善导师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师德、行为失范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对未能切实履行职责的导师,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资格等处理措施。第四,加强研究生导师荣誉体系建设,以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育人成果显著为标准,开展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规范高校人才称号使用。
第一,高校要切实扭转“唯帽子”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第二,继续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工作规划,强化人才计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建设。第三,高校要持续深化职称评审、人才工程、绩效工资、岗位管理改革,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服务工作中,重视师德师风、学识水平、学术能力、业绩贡献的综合考评,不把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把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第四,高校要加大对人才“双聘”“多聘”等情况的监管力度,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
三、结语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力支撑。“师道”有尊严,教师才有动力,教育才有底气。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考评办法,引导并激励广大教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坚守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人岗适配、人尽其才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增强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李刚,李慧婷.回归立德树人:基础教育教师评价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教师,2021(1).
[2]仲洁.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3]丛玉豪.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2021(1).
[4]沈红.论大学教师评价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5]王旭初,黄达人.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问题的一些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7-8.
[6]杨德新.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互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2):10.
[7]张长海.“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优先优化教师评价[EB/OL].(2020-12-8)[2021-4-10]. http: //www. jyb. cn/rmtzcg/xwy/wzxw/202012/t20201208_380341.html.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1-4-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