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知识融合

2021-09-23 04:31李英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新文科培养路径

李英

摘   要: 分析国内外外语专业复合型人培养现状,结合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紧跟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为理念,结合动态需求,完善人才培养内涵,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培养能在国家战略发展中肩负起责任的高素质、多元化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学科交叉   知识融通   培养路径

一、新文科建设赋予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使命

新文科是指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的学科重组、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核心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化与人类多元化交织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文科建设。2019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传统文科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与新时代要求相融合、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进而为国际文明交流提供新机遇、为国内未来培养新人才、以新姿态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担当”。

2018年10月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旨在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202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主线是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持续深化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积极推进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由此可见,新文科的建设是现今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一直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卓越的贡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知识的创造、产出和应用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重新审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推进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新培养路径,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打造国际组织后备人才“蓄水池”,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意义尤为重要。

二、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国内外现状

(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国外经验。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多以复合型方式进行,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以不同形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英国,外语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可以从单科专修专业、双主修专业、主修专业或副修专业四种课程形式中选择其一学习。选择单科专修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一种外语作为单科专业,75%以上的课程都要在本专业选修。选择双选修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选修一门外语或其他某一专业作为主修,课程比重各占一半。选择主修专业的学生要在选择一门外语作为主修的同时,选择一至两门其他专业作为副修。选择副修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门外语作为副修(刘毅,2001)。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跨学科学习,培养通识人才。美国高校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没有清晰的界限,专业多以“语种+专业”命名,如“法语与哲学”“近东亚语言与文明”等。课程设置类似于英国的主修专业、副修专业和联合主修专业,鼓励学生在修一门外语的同时,选修一门相关专业,如区域研究、人类学、比较文学等(李欣燃、赵蓉晖,2014)。

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复语型人才的培养。在欧盟国家,学习多门外语的现象非常普遍,双语教学从中小学就开始,60%的高中生学习两门以上外语,一些国家如捷克、卢森堡、荷兰和芬兰等,学习两门以上外语的高中生比例达到了100%(朱效惠、赵忠德,2010)。

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改革,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始于八十年代中期,部分外语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尝试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复合型;二是语言复合型(蒋红新,2019)。专业复合型分為“外语+专业知识”和“外语+专业方向”两种形式。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开设外语课程的同时,开设用中文或外文进行教学的其他相关知识课程,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九十年代是我国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胡文仲、孙有中,2006),“专业+外语”成为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外语教育的热门专业。

语言复合型指的是除母语外,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外语人才。有别于外语专业大纲规定的“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常规教学模式,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外语专业本科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目标。198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开设了“西班牙语+英语”双语班。198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了“英语+法语”双语班。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及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开设了双语班。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双语甚至多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日渐受到重视。

国内高校一直积极探索复语型人才培养路径。北京大学在高端双语人才培养中,在强化“英语+法语”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培养。采用“1+1+1”的跨学科导师团队制,由校内外法学、外交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科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由校内外语教师承担语言文化导师,由具有国际组织实务经验的人员担当实践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法专业方向”采用“法英双语+经济学”的方式,在法语和英语课程外,增设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会计与费用分析、金融等。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尽管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不断探索与实践,但由于我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起步晚,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复合”流于形式,原因诸如学科间的壁垒、师资、课时等因素,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在实际运作中难以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外语不精通,其他专业知识不扎实;二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很多相关专业课程喧宾夺主,冲击了语言知识类课程,使“外语专业逐渐发生蜕变”失去人文特色(何兆熊,2004);三是复合型人才基本内涵有待丰富,过多关注跨学科意识,忽视融专家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及自由人格于一体的培养(蒋红新,2019)。

面对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环境,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如何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资源的组织,使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如何科学规划课程设置,以弥补学制年限带来的学习时间不足是高校外语教育的职责与使命。

三、新文科建设引领下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构思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2019年11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理工科见长高校文科发展工作研讨会上指出,新文科的核心是创新的新,不是新旧的新、新老的新。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是新时代对外语教育的新要求。

(一)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完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之内涵。

立德树人是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之根本,只有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完善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外语+某种专业知识”,还包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及创新精神。其次,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在教育教学中植入中国元素,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动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发展中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二)结合动态需求,培养多元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新时代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与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复合”不仅仅是“外语+某种专业知识”的复合,还是学科交叉和知识融通的复合。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培养路径、丰富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深厚的中国情怀、宽广的全球视野的专门人才。一是要坚持多元发展的理念,树立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意识。打破外语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的限制。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时代的变革,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二是深入研究、紧跟时代的发展及需要,适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三是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实行差异化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立足本土,解决真问题,推进课程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接轨。结合办学定位,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三)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人工技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广泛融入教育领域,引发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的变革。深度融合高科技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开展混合式学习,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是促进知识构建,推动学生个性化、高效学习及能力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方面,可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教师发展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线上优质公开课、慕课等资源弥补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外语+知识”优质双通型师资的不足,促进优质资源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生学习体系方面,通过打造智慧教室,开发智能外语学习App,运用优质在线学习平台,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在教学资源方面,运用大数据,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相关知识与语言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包括阅读书目、相关知识英文学习链接、国内外线上优质公开课、慕课及相关软件等,建设教学资源库,供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

四、结语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新时代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必须重点审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行多元化、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同时,顺应科技潮流,融科技于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參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高[2018]2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Z].教高司函〔2020〕1号.

[3]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9(1).

[4]蒋洪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系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界,2019(5).

[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6]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7]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1(5).

[8]李欣燃,赵蓉晖.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4(9).

[9]朱效惠,赵忠德.外语专业双外语人才培养——基于反馈调查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2).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新文科培养路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