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馨
摘 要: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指示,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正式进入教育舞台,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引领作用。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彼此融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意义,丰富专业课内涵。可从协同育人理念入手,分析高职院校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问题,实现突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一、引言
近几年,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课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无论从建设还是从实际开展角度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思政育人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程内容较抽象,学生较难全方面深入理解,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课程被贴上无用论标签,导致思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充分结合,在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注意价值观引导,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结合,不但是“协同育人”方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十九大召开之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上升到全新高度。在我国目前已有的教育体系中,高等院校不但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高等院校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力求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课程思政刚好满足了高职院校发展要求,不但能在高职院校内创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而且能提高全体教师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与根本任务,积极培养现代化新人。课程思政是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性与全面性工作。
(三)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我国目前已有的魂育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很多种,都需要将思政课作为媒介串联在一起。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好思政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帮助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育人
(一)“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构建策略。
1.完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保证“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具有的特征,从系统化角度出发认识课程思政,始终将“三全育人”体制建设作为自身指导,构建“党委领导、行业参与、教务主导、思政指导、全员育人”育人制度体系,保证高职院校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合理创新目前已有的激励机制。(2)要找准目前“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工作思路,推出一系列合理举措,例如各高职院校可以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验收标准》等,完善高职院校之前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创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育人人都育人”的良好教学环境。(3)继续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由各高职院校的党委书记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部的优秀人才,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政策的理论研究深度,聘请专家开展课程思政等专题化讲座,提高教师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认知程度。
2.深化课程改革。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充分结合,课程思政刚好满足隐性教育的基本原则,具有柔性缓进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要深化改革目前已有的课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高质量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发挥具有的核心作用,例如经费充足的院校可以开发“明德e堂”等微信平台,将微课资源融入其中,将改革重点放在资源、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以“四馆五室”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微信平台、微课资源及云班课教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翻转线上与线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且积极的政治观念。(2)要注重结合本学校办学特点打造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对于四川地区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開设以“国学与天府文化”“创新设计思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涵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及科学精神的通识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活力。(3)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合理分析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提炼专业课当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文化,例如对于“税收筹划”这门课而言,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教育学生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始终将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引,不应当为了降低税费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3.构建“协同育人”教育路径。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坚持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的总体思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专业特点作为基础,按照学生今后所从事行业属性及要求的职业素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2)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充分结合,始终坚持教育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挖掘思政教育中包含的各类元素,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增强获得感。(3)始终坚持施教者先受教理念,多角度出发不断强化教师思政教育的整体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构建一支具有良好育德能力的教学名师与团队。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策略。
1.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培养。
应当不断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培养,积极帮助专业课教师走出已有误区。读书育人要将读书与育人充分结合,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融合,不应当将两者隔离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与思政教师之间的配合,不应当仅仅是传授基本的专业课知识。目前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比更关键,因此认为思政教师应当配合自己,而自己不需要为思政教育提供帮助,一些教师仅仅将“协同育人”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完全推卸责任,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要培养专业课教师逐渐形成“协同育人”的正确理念,与思政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全面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这种方式并不会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反而会加深学生们对专业课知识的感悟与理解,从更高层次即思想道德层面学习专业课知识,保证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效用。
2.创新课程育人方式,活化运用“协同育人”理念。
要积极创新目前已有的课程育人方式,合理运用“协同育人”理念,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充分结合,最终构建出完善的“互联网+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适当引导学生们的思想。另外,专业课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本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如果想要与思政教育契合,就需要在一些名人著作中寻找那些被典型塑造且具有伟大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点拨育人,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地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赞扬和肯定人物的高尚品质,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学习效果。
3.发挥课程思政显性思政教育与隐形思政教育的作用。
之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当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希望能够保证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能够形成彼此相互协调的机制,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他专业课程是落实思政教育全过程教学的具体手段。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如果牵强附会地将其他课程编成思政课,将不同专业之间的内容教条式地融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应当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形思政教育充分结合。例如,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我国在化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在介绍制碱工艺发展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侯德榜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早在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就已经在美国费城的外国博览会当中获得金牌。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成功使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这些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与专业教学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通过适当融合,对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达到课程思政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效果。
4.利用互联网信息新平台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高职院校都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新平台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教育顺利开展,其中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注重隐性教育内容与网络资源的融合。要积极从过去的思政课程朝着课程思政观念转变,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将融入“隐性教育”功能的相关课程与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令学生们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积极内容,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二,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网络思政内容资料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大思政”育人格局,借助“易课堂”“资料库”等途径合理整理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风建设体系。其三,专业课教师可以成立微信群,邀请学生进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分享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小文章,例如教育类专业的教师可以在微信群当中分享一些有关农村支教的感人事迹。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微信群当中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与沟通,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交流活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
四、结语
研究分析高職院校,从协同育人理念角度出发分析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对策。从“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角度看,主要可以概括为有利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构建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培养、创新课程育人方式,活化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发挥课程思政显性思政教育与隐形思政教育的作用及利用互联网信息新平台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艳凤,石作荣.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6):145-148.
[2]马喜宁.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J].宁夏理工学院,2020(19):233-234.
[3]路涵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