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摘 要:品德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品德最终会变成国家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可塑性很强,若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德行培养问题,则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而《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启蒙宝典,其中蕴含的道理与规范守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行素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弟子规》;学生;良好德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90
近年来,社会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弟子规》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产品,《弟子规》中的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应该发挥《弟子规》的德育作用,从学校、家庭与社会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当前学生品德行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一是家长对学生品德行为教育的忽略。目前,大多家长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智力发展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若从小就没有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无法无天、自以为是等缺点。二是在家庭教育中,若家长不能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则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对孩子日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德行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据研究表明,大多学校对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标准是助人为乐、勇于牺牲、服务人民,多强调国家利益,立志将学生培养成共产主义接班人。但对于学生而言,这套理论过于遥远,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学校的教育目的。而且过于理想化的教育层次也不会有很好的时效性。二是德行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学校特地增加了思想品德相关课程,但是该课程的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差异比较大,教材内容过于政治化,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最终导致思想品德教育变成了刻板的文字,学生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三是德行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德行教育除了可以体现在课堂上,还应该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但是,目前学校只在校内课堂中进行德行教育,而课后活动及生活中却忽略了德行教育,以至于学生思想情操的提高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在学生成长时,会频繁与社会进行接触,学生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影响。目前,在政府的指引下,我国社会风尚的总体水平越来越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也越来越完善。但社会影响十分复杂,社会上的部分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学生的德行出现问题。如不法分子会利用学生的懵懂与无知对其进行欺骗,若不加以控制引导,学生会丧失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至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
2.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是学生德行教育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只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会学生的德行教育。另外,大多祖辈有“隔代亲”的现象,若学生在德行上出现问题,家长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他们的阻拦,最终导致学生性格十分骄纵,存在自以为是等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家长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德行与学生的德行,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学生会出现迷茫感,并对道德规范产生疑惑,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
3.来自学校的不良影响。学校主要是从事对学生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可若出现思想不端正的教师、力度不足的教育措施和錯误的教育方法,则会对学生德行的养成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部分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如优秀生与后进生产生矛盾时,教师更偏向优秀生,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不仅无法提高自身品德行为,还会产生逆反情绪,最终导致德行出现问题。另外,学校和家庭互相不配合也会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带来影响。
(二)主观因素
1.错误的道德认识。学生正处于培养德行的重要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并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
2.异常的情感表现。因为受到错误观念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感表现,他们对家长、教师和同学产生敌对心理,却对拥有不良德行的人兴致相投。最终,这些学生大多会在情感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3.明显的意志薄弱。部分品德不佳的学生有明显的意志薄弱情况,虽然知道一些行为是错误的,但还是会明知故犯,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在他人的挑唆下发生错误的行为。
4.不良的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开始接触不良行为之后,会不自觉地扩展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可能最终发展成不良德行。
三、《弟子规》对培养学生德行的影响
(一)从诚信意识出发,培养学生良好德行
我国古代,人们就十分看重诚信的培养。《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与焉”,这句话指的就是人们要做到言出必行,若做不到,就不要随便承诺。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也经常会出现不守承诺的事件,学生的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影响。这时,我们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德行。另外,《弟子规》中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句话指的是让学生不要随意传播自己没有亲眼见到的事情,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现实作为依据。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做好言行合一,培养学生诚实的优秀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可以有效屏蔽社会带来的较坏影响。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德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