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支持性环境,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2021-09-23 08:16张丽
幸福家庭 2021年9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行为习惯习惯

张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并不是幼儿七岁前学习的知识决定终身,而是指幼儿从小养成的那些好习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持之以恒,从点滴抓起。本文以“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抓手,探索形成家园合力、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我园在叶圣陶的“养成良好习惯”思想指导下,尝试家园携手,审视、调整、挖掘环境资源,创设“顺应生命自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的支持性活动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支持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开放的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养成良好习惯

(一)开设“运动嘉年华”,支持幼儿自主思考、合作游戏

随着“运动嘉年华”在我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推行,自主建构运动场景、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主结伴参与游戏已成为幼儿的户外活动常态,这就要求幼儿要逐渐克服对成人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运动的习惯。于是,我园尝试让环境说话,支持幼儿养成这一习惯。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运动氛围。通过对园内户外各场地的实地观察、运动区共创、集体谈话等方式引导幼儿萌发“我们需要自己思考确定体育运动项目、搭建运动场景”的意识,通过每次“运动嘉年华”游戏结束后的谈话让幼儿逐渐养成在游戏中多观察、勤思考、善调整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幼儿懂得游戏的主人是自己,从而培养幼儿的担当意识。

其次,设立运动项目游戏牌。教师要为每个运动项目绘制游戏指示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幼儿展示该项目的多种玩法,即使项目定期调整,但幼儿一旦养成了看图示了解游戏玩法的习惯,就能自主徜徉于每一个体育游戏中。

最后,建立体育运动材料资源库。通过与幼儿讨论,教师要为各类材料确定收纳点,从“运动嘉年华”游戏前的场地搭建,到游戏后的场地收拾,都要鼓励幼儿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一方面可以凸显幼儿的活动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让幼儿养成了定点收放材料、自我服务的习惯。

(二)观察幼儿行为习惯,完善设施配备,支持幼儿自主性户外区域活动

以涂鸦区、玩沙区和骑行区为定点区域,我们细致观察了幼儿在这三个区域中活动时表现的行为习惯,发现幼儿在三个区域中均表现出了较弱的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于是,我们通过配置收纳点、张贴标记、组织幼儿讨论游戏过程等途径,支持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游戏,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们为涂鸦区添置了材料收纳柜和移动小推车,将收纳柜作为材料小仓库,分类存放各种物品,而移动小推车则方便幼儿涂鸦创作时工具和材料的随手取放;在玩沙池材料收纳小屋中,我们配置了小挂钩,并张贴标识,引导幼儿在游戏后整齐地收放工具;在骑行区,我们为幼儿划定了停车场,引导幼儿游戏结束后将车子统一放置到“车库”中,为幼儿指定了道具收纳小屋,并张贴标识,引导幼儿有序取放、及时收放道具。

二、创设“暗示”性班级环境,在互促成长中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和思考而实现的。当幼儿的习惯尚未养成时,教师可以从班级空间设置和环境布置入手,培养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意识,让幼儿懂得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提高幼儿对正确行为的认识,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规划空间、布局浸润式环境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班级的现有环境,以养成良好习惯为理念,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调整班级的区域设置,并充分挖掘墙面、地面、柜面等物理环境的教育价值。

其一,教师要结合班级面积的大小、活动材料和幼儿人数的多少,合理规划班级空间,根据幼儿的活动路线,在合适的位置安排合适的区域,并充分利用各功能区的墙面、柜面、地面,创设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如:在卫生间门口的地上张贴进出标识、在饮水柜上标注正确喝水量、在班级入口的主题墙上设置“光盘行动”小卫士打卡表、在洗手池的镜子上张贴“七步洗手法”、在每个区域的进口处布置区域规则牌、通过各种形式为玩具筐找“家”等,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惜粮食、正确洗手、自主取餐”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其二,发挥儿歌对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我们以年龄段为单位梳理与良好行为习惯相关的简短、通俗易懂的儿歌和歌曲,如小班的《三轻歌》、中班的《我升中班了》、大班的《班级公约》等,通过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吟唱、欣赏这些歌曲,让幼儿理解歌曲中蕴含的规则,以儿歌引领幼儿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游戏习惯。

(二)有序呈现活动轨迹,养成互促成长、多元表征的学习习惯

创设支持性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班级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求,尝试以多种方式呈现幼儿的活动轨迹,打造互动式的班级环境。

首先,借助班级公约的力量,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班级公约作为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固定内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鸡肋”,被师幼所忽略。于是,我们以“让班级公约活起来”作为教研活动主题进行专题研讨,达成了“班级公约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布置,而应随着集体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更新”这一共识,为班级公约注入新的生机,使之成为支持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媒介。如:当班级中出现“图书区的图书总是乱七八糟”的现象时,教师应立即组织幼儿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班级公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班内。通过师幼互相提醒和督促,解決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其次,提高幼儿活动实效,改变以往“游戏结束作品结束”的状况。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推行“未完成”卡,鼓励幼儿保留美工区、建构区的半成品,并持续多次完善一件作品,引导幼儿养成对待作品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习惯。

最后,教师可以以学习故事为着力点,引导幼儿围绕同一主题在不同区域进行活动,让幼儿逐渐养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在观察和学习中提高等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如:以“石头”为例,在美工区,可以画石头、做石头微景观;在建构区,可以铺筑小路、搭建房屋;在益智区,可以玩沉浮探索、进行称重游戏……教师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幼儿的活动轨迹。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在亲子互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虽然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家庭与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其在幼儿发展中同样处于主体地位。只有家园双方积极主动地互相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幼儿园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教育环境,作为合作伙伴,家庭也应和幼儿园统一步调,携手共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发出倡议,达成家园合力教育共识

要提高家园教育的合力,就要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主体的认识,让家长进一步理解和落实“家园合作”的内涵。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实效。教师可以发放“好习惯养成行动”倡议书,呼吁家长提高对幼儿养成良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升家长带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在互相督促中一点一滴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各显身手,丰富习惯养成手段

在形成家园共育共识后,家长的科学育儿理念和教育方法成了家庭教育的短板。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认识,丰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如:通过推出“本期班级公约”,让家长了解班级中正在养成的良好习惯,以便家园同步,提高教育实效;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利用好文推荐、家教小妙招等方式向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建议;可以和幼儿园一样,通过讨论形成家庭行为公约;在家里各处张贴生活小贴士,提醒家庭成员在生活中要怎樣正确行事;制作任务完成表,列出阶段性习惯养成计划,每日打卡;进行亲子阶段性互评,反思近期的行为习惯等。

(三)开设论坛,形成家园共育机制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幼儿园中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需要班级中的三位教师口径一致、不断督促,而在家庭中要养成良好习惯,也应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律人先律己,为了鼓励、督促家长与幼儿一起行动,坚持养成生活中诸多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督促家长,只有家长与幼儿共同行动,才能让家长主动督促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定期开设家庭好习惯“云”论坛,一方面鼓励家长分享良好习惯养成的行动心得,相互借鉴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家长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互相帮助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拉近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让家长能更主动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帮助家长养成“有问题上论坛”的习惯,搭建家庭与幼儿园间的沟通桥梁,带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前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师和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正确地引导幼儿的行为,顺应生命自然,遵循幼儿成长的规律,创设支持性的家园生活和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儿的快乐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行为习惯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