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检验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肾脏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受损风险较高,临床常见肾脏疾病包括肾气囊肿、肾结石、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尿常规检测结果为临床进行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以及评估其预后提供依据,还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病情控制方案提供可靠信息[1]。本研究旨在探讨尿常规检查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39例作为A组,选取同期非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44例作为B组,选取同期无肾脏疾病健康者167名作为C组。A组男74例,女65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5.46±5.09)岁;主要疾病类型:隐匿性肾炎17例,急性肾炎22例,免疫球蛋白A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44例,肾病综合征16例,慢性肾炎23例。B组男77例、女67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46.71±5.13)岁;主要疾病类型:膀胱结石37例,肾囊肿31例,肾肿瘤20例,膀胱肿瘤15例,肾结石41例。C组男89名,女78名;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6.34±5.15)岁。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等确诊;受检者具备正常沟通和交流能力且自愿加入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遗传代谢性疾病者;有人格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2]。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晨尿并留取中段尿液20 mL,充分混匀后取10 mL置于尿沉渣试管中并粘贴条码,确保于尿液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试验,将剩余10 mL尿液标本置于尿沉渣塑料试管中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16 cm,1 500 r/min离心5 min,将上层尿液弃除并留0.2 mL下层尿沉渣以备检查。应用URISys-2400及UF-1000i检测仪检测尿液标本,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应用UF-1000i进行尿液分析,分析前需应用UFⅡcontrol进行室内质控,采用专用定标条定标通过后应用URISys-2400仪进行检测。收集患者中段晨尿10 mL并于2 h内检测尿液标本。将1滴混匀尿液置于细胞计数板内,分别由2名检验师应用显微镜对同一标本进行检测,分别计数4个方格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数(REP)、白细胞(WBC)以及红细胞(RBC)。若URISys-2400检测仪检出RBC计数≤6个/μL,隐血阳性时则将尿液标本煮沸,10 min后再次应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3-4]。
1.3 观察指标 比较3组RBC形态、RBC计数情况及RBC计数结果、尿液隐血试验结果;分析A组与B组血尿与尿蛋白定性实验结果相关性;比较3组尿液REP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RBC形态以及计数情况比较 A组主要表现为变形RBC,B组主要表现为均一形RBC,A组和B组RBC个数均多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RBC个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RBC形态以及RBC计数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BC morphology and RBC cou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s)
表1 3组RBC形态以及RBC计数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BC morphology and RBC cou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s)
注:RBC,红细胞。与B组比较,a P<0.05;与C组比较,b P<0.05
组别A组(n=139)B组(n=144)C组(n=167)RBC形态变形76.78±3.56b 14.56±6.17均一形26.23±4.03ab 86.45±7.53b 3.02±0.03 RBC计数(个/μL)550.35±461.37ab 443.25±2771.24b 3.14±0.01
2.2 3组RBC计数结果及尿液隐血试验结果比较 A组与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均高于C组(P<0.05),3组RBC镜检0~4个/HP及>4个/HP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RBC计数结果以及尿液隐血试验结果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RBC count results and urine occult blood test resul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n(%)]
2.3 A组和B组患者血尿与尿蛋白定性实验结果相关性RBC满视野时,A组±~1+占比及阴性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A组和B组血尿与尿蛋白定性实验结果相关性[n(%)]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ative test results of hematuria and urinary protein between group Aand group B[n(%)]
2.4 3组尿液REP检测结果比较 A组REP检出65例,阳性率为46.76%,B组检出14例,阳性率为9.72%,C组尿液未检出REP,A组RE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尿液REP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5)。
尿常规检测过程中易受不稳定酶类物质及尿液标本受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检测方式RBC、REP及WBC等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出现尿液感染后尿液隐血以及肌红蛋白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发生率较高[5]。患者饮食结构复杂对其尿液中RBC含量可能会产生影响并导致尿液中释放大量血红蛋白。尿液中高浓度维生素C物质含量与假阴性检出率呈正相关。若尿液标本检测结果表现为隐血假阳性,可通过煮沸法有效抑制干化学试纸条假阳性率[6]。
本研究中,A组主要表现为变形RBC,B组主要表现为均一形RBC,A组和B组RBC个数均多于C组(P<0.05)。A组RBC个数多于B组(P<0.05)。A组和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均高于C组(P<0.05),3组RBC镜检0~4个/HP及>4个/HP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满视野时,A组患者±~1+占比及阴性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2+~4+占比均高于B组(P<0.05)。A组REP阳性率为46.76%,B组阳性率为9.72%,C组尿液未检出REP,A组RE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组尿液REP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5)。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显微镜检测结果准确率明显升高,试纸条检测尿液中WBC主要通过粒细胞吲哚酚酯反应,淋巴细胞中无此种酯酶,因此,无法检出淋巴细胞,尿液中WBC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试纸条呈现为假阴性[7]。尿液中内含大量蛋白质,高浓度抗菌药物出现假阴性的可能性也较高[8]。肾小球性疾病患者RBC主要以变形为主且表现为RBC计数增高,患者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渗透压、肾小管及间隙pH值、基底膜厚度等均发生变化,使得RBC出现变形现象[9]。健康人群尿液中变形RBC<5个/μL时,且出现血尿时需通过显微镜检查,以对血尿来源进行鉴别。若显微镜检查RBC满视野、尿蛋白定性实验有中等程度以上蛋白尿,出现肾小球性疾病的风险较高[10]。
综上所述,尿常规检测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尿液自动化检测联合手工显微镜检查能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对临床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