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亚 俞一超 张超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 1神经内一科,浙江 杭州 311300;2药剂科)
帕金森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病发原因复杂,主要与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有关,发病年龄一般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男性高于女性。临床表现有抑郁、运动迟缓等,极大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帕金森病患者通常采取个性化心理疏导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有一定局限性,对患者康复效果不理想〔1,2〕。有研究表明前庭功能异常是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系统障碍的主要因素〔3〕。本研究拟分析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个性化心理疏导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1.1临床资料 选取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4~73岁,平均(60.63±3.78)岁,病程1~4年,平均(2.16±0.29)年;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5~74岁,平均(60.46±3.57)岁,病程1.2~4.1年,平均(2.42±0.33)年。入选标准:①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4〕中诊断标准;②无重大感染性疾病;③无心、脑、肝系统功能障碍;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异常者;②正在服用可能会影响行走或平衡功能的药物;③不配合治疗者。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主要包括:(1)评估患者心理情况。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向其讲述帕金森病病因、治疗方案等,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2)个体化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交流时,注意自身表情、语言及动作,让患者感受到对其的重视和尊重,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及时解决。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当其出现抑郁、烦躁等心情时,及时疏导,帮其排泄愤懑的心情〔5〕。(3)家庭社会支持。医患人员向患者家属讲述疾病病因、治疗情况,让其给予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更多的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为其讲述家人陪伴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增加陪伴时间。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庭康复训练〔6~8〕,具体措施为:(1)适应性训练。让患者手拿书本、茶杯等作为标志物,与鼻子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左右移动头部,且视线保持在标志物上,逐步尽快头部移动速度,每天4次。(2)替代性训练。让患者在没有标志物情况下练习,或让其立于泡沫板之上,然后移动头部。(3)习服性训练。选择能激发帕金森病症状的运动进行练习,如头部面向一侧行走,训练程度要达到能引起轻度或中毒症状,每次训练15 min,每日3次。(4)平衡性训练。让患者在静态站立和动态行走,两种状态间来回转换,且分别让患者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训练坐下和站起,适应后训练转身,每周1次,每次45 min。以上训练持续7 w。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患者运动迟缓、抑郁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未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9〕进行评价,包括精神、日常活动等4个方面,总分30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3)平衡能力评分:采用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10〕、Berg平衡量表(BBS)〔11〕评价。TUGT测试3次,取平均值;BBS测试有14个项目,满分56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好。(4)生存质量评分:采用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12〕,共有8部分,总分50分,分值越低,生存质量越好。(5)姿势稳定性评分:静态平衡测试采用感觉整合和平衡的临床改良测试(mCTSIB),动态平衡〔13〕测量采用睁眼平地站立(FIRMEO)、闭眼平地站立(FIRMEC)、2种条件下的站立时间,测量FIRMEO或FIRMEC时患者直立于地面;睁眼与闭眼测试时间均为30 s。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行χ2检验、t检验。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50〕
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对比分,n=50)
2.3两组平衡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TUGT和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URT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分,n=50)
2.4两组姿势稳定性比较 治疗前,两组mCTSIB、FIRMEO和FIRMEC姿势稳定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姿势稳定性比较分,n=50)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老年人常见,其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帕金森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出现异常等。帕金森病病发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遗传因素、年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诱病因素。由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失眠等现状越来越多,临床上常采用个性化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宣泄心情,提高疾病恢复速度,但因其只注重心理干预的局限性,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效果不佳。林晨珏〔7〕学者指出,前庭康复训练能更早期地显著改善患者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此外,考虑到前庭神经核在帕金森病病理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探究了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个性化心理疏导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说明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个性化心理疏导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效果理想,有助于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不仅表现黑质与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同时存在前庭功能减退,前庭神经核和其他脑神经相比,更容易受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出现肢体障碍,主要是前庭、视觉输入发生异常,其中前庭效果更为明显〔14~17〕。前庭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前庭康复训练中的适应训练,可以提高患者专注能力,使其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如任亚晴等〔18〕发现前庭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梅尼埃病患者术后前庭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早期平衡功能有改善,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术后恢复效率。本研究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研究证实了这点。此外,本研究发现前庭康复训练明显改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及姿势稳定性,有助于前庭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同时,本研究发现前庭康复训练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能与替代性训练能增加凝视稳定性和对姿态、步态控制有关,前庭康复训练用完整的感觉系统取代先前不完整的感觉系统,有助于改善已经丧失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患者前庭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另外,在平衡性训练中,让老年帕金森患者在不同状态间转换,能提高其对肢体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性和姿势稳定性〔19,20〕。
综上,前庭康复训练结合个性化心理疏导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整体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提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