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长林 孙慧
2021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和支持香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发展事业,香港青年在计划下受聘可获得不低于1.8万港元的月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港澳青年发展得好,香港、澳门就会发展得好,国家就会发展得好;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1]因此,港澳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在内地的就业发展状况值得深入研究分析。
随着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就业,追逐青春梦想。了解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状况,调查港澳青年在内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需求,是做好服务港澳青年工作的基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中国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港澳台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港澳台青年在国家发展及海峡两岸暨港澳经贸融合中寻找发展机会,为港澳台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2019年广州市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支持港澳台青年来穗创新创业专项小组,制定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推出“五计划一平台”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为此,本文通过深入广州各区走访数家港澳青年就业机构,对来广州就业的港澳青年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案访谈,深入分析港澳青年在广州就业的现状、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需求。
关于港澳青年在内地的发展,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是聚焦港澳青年与内地的交流合作状况研究。谢素军认为,1949年以来,粤港澳青年心态总体朝向认知理性、情绪平和、价值多元、行动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存在小范围、阶段性的交流融合困境。[2]刘志明指出,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合作对提升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因此,谭建光等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中,要增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国家特色,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国家归属,增强志愿服务项目的国家元素,增强志愿服务行为的国家引导,增强志愿服务教育的国家认知。[4]
二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发展研究。谢宝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为港澳青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5]冯泽华认为,助推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智慧之道在于确立平等理念、强化民生保障与革新统战思维。[6]彭春华提出以香港青年融入为先导,通过制度创新推进面向青年人的“普惠制”,推进人心回归。[7]朱峰提出要站在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层面审视湾区青年的发展和政策议题,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大湾区”为引领,将青年视角与青年需求纳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加以布局。[8]范磊指出,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9]
三是聚焦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研究。部分学者从案例视角展开了分析。钟韵分析了港澳青年到南沙就业的意愿。港澳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因素依次为工作地点(80%)、工作的发展空间(77%)、能否学到新东西(62%)、薪酬待遇(52%)等。[10]谢伟选取广州市天河区在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案例,探讨如何促进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11]方木欢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为例,分析其如何在财政扶持、基础设施、生活保障、创业指导等方面为推动港澳青年创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12]葛志专等指出,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难以与内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内地城市薪酬水平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内地融资难、资金跨境流通不便,四是与内地青年融合交流渠道仍需拓展,五是内地城市营商环境与港澳仍有一定差距,六是专项支持港澳青年发展的政策较少。[13]因此,学者们从政策视角进行探索,方木欢以金登的三源流模型分析港澳青年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14]严椰铭指出,现有政策侧重于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硬件设施、政策优惠与配套生活便利措施,但较少关注为在粤就业的港澳青年提供持续、稳定、有力的就业服务,建构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15]傅承哲等研究发现,政策评价是提升港澳青年跨境就业创业政策效应的重要抓手,应根据港澳青年政策认知特征,精准化投放政策资源。[16]王阁认为,可以通过政策改革,使港澳青年享受平等国民待遇,通过经济合作升级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机会。[17]卢雯雯等指出,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业氛围、政府支持和优惠措施都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大多仍处于创业初级阶段。[18]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关香港青年政治认同、青年发展等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多。[19]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港澳青年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感研究、港澳青年政治倾向与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粤港澳青年工作差异性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20]但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场域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2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广州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本文基于港澳青年在广州的就业发展状况,以实证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深入调研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对象是来广州就业的港澳青年,包括在不同类型就业机构、不同类型就业岗位工作的青年。
座谈会及个案访谈法:2020年,围绕港澳青年就业现状、困难、需求,婚恋家庭状况,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状况,住房生活状况,就业政策认知情况等问题,开展了9场座谈会,个案访谈20余名港澳青年,访谈对象涵盖软件工程师、营销人员、品牌运营、招商管理、新闻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各个岗位的港澳青年。
问卷调查法:面向在广州市各区就业的港澳青年派发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全面了解港澳青年在广州就业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
调查样本,男性占比66%,女性占34%;年龄方面,25.8%的港澳青年是80后,40.2%的港澳青年是90后;学历方面(按照香港学历层次进行分类),14.4%的港澳青年是研究生及以上,74.2%的港澳青年是大学本科,5.2%的港澳青年是非学位专上课程,6.2%的港澳青年是文凭及以下;婚姻状况,23.7%的港澳青年未婚、无恋爱对象,29.9%的港澳青年未婚、有恋爱对象,45.4%的港澳青年已婚,1.0%的港澳青年离婚。
表1 问卷调查样本情况
1.广州发展机会多、内地读书、亲友支持是港澳青年来广州就业的前三位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在来广州就业原因方面,54.6%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州经济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24.7%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在广州就读,毕业后留广州就业;23.7%的港澳青年是因为有家族业务或亲友支持;20.6%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在广州安居置业成本相对较低;16.5%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州这座城市年轻化、多元化、充满激情活力、包容性强;14.4%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府文化与港澳文化相近;13.4%的港澳青年是因为来广州交流后,想留在广州发展;13.4%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州人才政策具有吸引力,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人才集聚优势;10.3%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州生活条件更好;9.3%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广州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大;3.1%的港澳青年是因为父母意愿;2.1%的港澳青年是因为在广州就业薪酬更高。
图1 港澳青年内地就业原因
在访谈中,港澳青年谈及来广州就业的原因,一是广州城市的吸引力,希望来广州逐梦。“我为啥来广州呢,是因为广州的包容性更强,讲粤语的人比深圳多,饮食文化适应,妈妈也在广州,爸爸在香港”“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我来广州,毕竟内地市场大,是香港的好几倍”。二是广州读书毕业后留下来,实习交流也是留下来的重要原因。在广州就业的港澳青年,大多数有内地读大学的背景,“我是暨大毕业的”“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经过内地的大学学习经历,他们已经熟悉了内地环境,也加深了对内地的认知,不再有陌生感,消除了对就业环境的担忧。因此,有一部分港澳青年毕业后就选择广州的公司,在广州就业。三是家庭亲友的向心力,实现事业家庭双丰收。“我的家庭是在这边的,我先生在这边工作,家庭是我在这里立足的很大动力。我在香港工作了两年,在一个总部在香港的基金公司,公司知道我先生在内地就派我回来了”“我是因为结婚回广州工作,通过父母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太太,她当时在广州,我在香港工作了有八年,觉得回来有父母什么的也比较熟悉,虽然工资低一点,但是消费也低,综合一下就回来了”“我是差不多中学在这边读书的,我爸爸他是广州人,我妈妈是澳门人,所以后来就去了澳门。所以我来这边工作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亲戚在这边,所以也比较放心”。
2.港澳青年怀揣梦想赴广州尝试就业群体近年来逐年上升
在广州就业的港澳青年群体画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内地有血缘、学缘关系的群体,占比近七成。大多数港澳青年有多年内地生活经历,并且在内地有亲人朋友,对内地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比较放心来广州就业。如果是港澳本土长大青年,没有来过内地的经历,他们比较少考虑来广州就业。能来广州就业的青年都是在这里有过家庭成长、学习经历的,对广州的感情很深厚,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是纯的香港人,从未来过内地的,让他来适应内地,比较难认同这里,因为他受到香港媒体的影响。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的想法就是比较少考虑来内地。”另一类是怀揣梦想赴广州尝试就业的群体,占比近三成。“在香港生活了那么多年,想换一个环境,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文化或者是生活方式。”广州生活习俗与港澳相近,成本低,环境比较好,住宿空间也比较大。他们带着这个想法和愿景过来广州就业,刚开始时还没有完全放弃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大概几个月下来他们就基本融入广州,回去的次数也慢慢减少。他们在广州就业最看重的是能不能过得比香港好。一名受访的澳门青年从机会视角认为:“我从内地到澳门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从澳门回内地工作的话,内地不一定会招你,因此,我在内地毕业时就没有怎么考虑回澳门工作。”
1.就业行业分布以文化创意和信息技术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从工作行业看,文化创意占比18.6%,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15.5%,房地产和建筑占比11.3%,人工智能占比4.1%,生物医药占比4.1%,金融占比5.2%,会计占比3.1%,贸易及物流占比5.2%,其他不同行业占比33.0%(包括商务服务业、广告、会展活动策划、室内装饰设计、教育、农业科技、生物科技、社会组织、食品制造、汽车设计等)。
2.七成港澳青年来广州就业时长为五年以内
从年龄来看,在广州就业港澳青年平均年龄为30岁,1985—1995年间出生的占六成。港澳青年来广州就业年限最常见是2 年,来广州就业在5 年及以下的占比68.8%,6—10 年的占比22.9%,10年以上的占比8.3%。对于未来3—5年的就业发展规划,81.4%的港澳青年表示会一直留在广州,1.0%的港澳青年表示打算离开广州,17.5%的港澳青年表示不确定。
3.近五成港澳青年在内地获最高学历
从获得最高学历地域看,在内地就读占比47.4%,在香港就读占比32.0%,在海外就读占比18.6%,在澳门就读占比2.1%。
1.发展机会是选择岗位时主要考虑因素,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最高
选择工作岗位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52.6%的港澳青年选择发展机会大,39.2%的港澳青年选择能体现个人价值,37.1%的港澳青年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志向,36.1%的港澳青年选择薪资待遇好,19.6%的港澳青年选择工作环境好,19.6%的港澳青年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12.4%的港澳青年选择有较多休假时间,11.3%的港澳青年选择工作压力不大,6.2%的港澳青年选择社会地位高。
图2 港澳青年选择工作岗位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对工作最满意的地方,46.4%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环境,34%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同事、伙伴,38.1%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时间,28.9%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有趣,22.7%的港澳青年认为是经济收入,17.5%的港澳青年认为是福利保障,16.5%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安全性,11.3%的港澳青年认为是晋升机会,10.3%的港澳青年认为是社会地位。
图3 港澳青年对工作最满意的地方
2.九成港澳青年有签订劳动合同,所在公司港澳籍员工比例低
调查发现,87.6%的港澳青年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仅有12.4%的港澳青年没签。所在公司港澳籍员工比例方面,69.1%的港澳青年所就业公司的港澳籍员工比例在30%以下,7.2%的港澳青年所就业公司的港澳籍员工比例为30%—49%,2.1%的港澳青年所就业公司的港澳籍员工比例为50%—69%,2.1%的港澳青年所就业公司的港澳籍员工比例为70%—89%,6.2%的港澳青年所就业公司的港澳籍员工比例为90%及以上,13.4%的港澳青年对此表示不清楚。
3.港澳青年工作环境满意度最高,工作压力主要源于责任大要求高
工作压力状况方面,17.5%的港澳青年表示压力非常大,30.9%的港澳青年表示压力比较大,45.4%的港澳青年表示一般,5.2%的港澳青年表示压力比较小,1.0%的港澳青年表示没什么压力。工作压力来源方面,50.0%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责任大、要求高,22.9%的港澳青年认为是缺乏工作经验,20.8%的港澳青年认为是业务不熟悉,17.7%的港澳青年认为是晋升机会渺茫,15.6%的港澳青年认为是服务对象不理解,14.6%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工作强度大,身体吃不消,11.5%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加班频率高,7.3%的港澳青年认为是身边朋友不理解,4.2%的港澳青年认为是领导不认可,3.1%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同事不好相处,3.1%的港澳青年认为是家人不支持。
1.就业发展维度:就业市场融入度有待提升
一是港澳青年在内地求职找工作较难。就业市场为港澳青年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受就业岗位性质、就业行业的约束,港澳青年就业面比较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就业岗位提供的数量不多,国企岗位开放度也不高。港澳员工招聘手续相对烦琐,降低了企业招聘意愿,“有一些企业做跟港澳相关的业务,需要招聘熟悉港澳地区的港澳青年。招聘港澳人员程序,相对普通内地居民,不太一样,交的文件也有点不一样”。因此,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
二是内地与港澳地区工作起薪差距大。港澳地区薪酬约是广州薪酬1.5倍以上,大多数港澳青年来穗后工资收入未增加。调查发现,港澳青年在广州就业的薪酬普遍不高,处于广州平均薪酬水平,大多数港澳青年在广州工资低于在港澳地区工资水平。“我在香港的工资会比内地的工资高”“对于刚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回澳门那边有房子住,起薪高一些,所以我也很理解为什么很多澳门的同学很多都回澳门工作”。调研中也发现,有一些港澳青年所在公司,为港澳青年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以留住人才。
2.就业认知维度:就业保障制度接受度有待提升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接受度有待提升。港澳青年缴纳五险一金顾虑重重,认为缴纳五险一金的必要性低,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如果在这边交了五险一金,后面回澳门不在这里工作了,这个五险一金怎么解决。”港澳青年对于内地就业制度中的“五险一金”制度不太了解,复杂的办理流程更是降低了他们的办理意愿。“现在大部分公司的人力同事都会觉得搞社保、公积金给香港青年比较麻烦一些。”
二是就业竞争压力感受强烈。受访青年反映职业晋升缓慢,职业发展因港澳地区职业资格证在内地未实现互认和港澳青年无法考取内地部分行业职业资格等现实问题而受到约束。港澳青年工作岗位多数为一线员工,他们反映晋升要比内地青年员工付出更多努力。数据显示,45.4%的受访者为一线员工,15.5%的受访者为中层,8.2%的受访者为高层管理人员,30.9%的受访者为自雇或公司负责人、合伙人。
3.情感归属维度:身份认证差异导致归属感有待提升
一是身份证件差异导致生活无法享受内地科技支付便利。港澳青年享受不了网络生活便利,特别是手机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无法开通,也无法使用支付宝花呗、借呗等,而这些都是青年潮流使用方式;无法通过网络渠道理财,淘宝购物无法使用海淘。政务业务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认证办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车辆违章等也无法通过网络办理处罚,只能现场办理。
二是离家在内地独立居住但无法享受住房信用消费。受访港澳青年指出,在香港、澳门由于可以和家人一起住,节约了一大笔生活支出,在广州则需租房成本,“在香港可以跟家人一起住宿”。港澳青年上不了征信系统,银行信贷消费办理难度大。港澳青年集中反映办理信用卡难,而消费使用意愿强烈;由于上不了征信,办理买房、买车银行贷款难。
1.职业技能方面最期待就业政策解读,职业发展方面最希望提高薪酬待遇
在提升就业技能方面,最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36.1%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形势分析,18.6%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就业招聘信息,16.5%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4.4%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就业素质拓展,11.3%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实习实践机会,1.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求职、面试技巧培训,1.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就业心理咨询,1.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供求职礼仪培训。
图4 港澳青年在提升就业技能方面的期待
在职业发展方面,最希望获得的帮助,44.3%的港澳青年最希望提高薪酬待遇,34.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就业政策等方面支持,28.9%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多举行面向港澳青年专场招聘会,25.8%的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及时就业岗位信息推荐,25.8%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劳动权益获得切实保障,24.7%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协助解决居住等生活问题,18.6%的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岗位技能培训,15.5%的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求职应聘技巧指导,6.2%的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心理咨询与辅导。
图5 在职业发展方面港澳青年最希望获得的帮助
2.最期待健全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同等享受各类就业补贴
最期待出台的就业政策,21.6%的港澳青年最期待健全社会保障政策,20.6%的港澳青年最期待减免个税政策,15.5%的港澳青年最期待就业补助政策,15.5%的港澳青年最期待扩大就业政策,9.3%的港澳青年最期待失业补助政策,8.2%的港澳青年最期待扩大就业帮扶政策,7.2%的港澳青年最期待深化就业服务政策。
图6 港澳青年最期待出台的就业政策
最期待落地的就业政策,25.8%的港澳青年期待在广州就业能同等享受各类就业补贴,24.7%的港澳青年期待完善取消港澳居民来广州就业许可配套制度,15.5%的港澳青年期待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人才,14.4%的港澳青年期待推动港澳专业人才在广州便利执业,10.3%的港澳青年期待港澳青年申请各类国家职业资格政策,7.2%的港澳青年期待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2.1%的港澳青年期待其他政策。
图7 港澳青年最期待落地的就业政策
3.最希望以法律手段维护就业权益,最想加入广州港/澳同乡会团体
如果劳动权益受到侵犯,最可能采用的方式,35.1%的港澳青年表示会找律师帮忙,21.6%的港澳青年会找劳动部门投诉,21.6%的港澳青年会找广州等内地的朋友帮忙,14.4%的港澳青年会找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情况,7.2%的港澳青年会找港澳朋友帮忙。
最希望加入的社团,26.8%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广州港/澳同乡会团体,16.5%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专业协会,11.3%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运动/娱乐团体,11.3%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教育/艺术/音乐/文化团体,8.2%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公益慈善团体,7.2%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宗教/教会团体,6.2%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工会,4.1%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政党团体,4.1%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自我帮助组织/互助组织,2.1%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内地同乡会团体,1.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消费者组织,1.0%的港澳青年最希望加入环境/生态保护组织。
一是加大对来内地就业港澳青年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各级政府为推动港澳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出台了系列政策。从政策内容方面来说,大部分都是支持创业的,少部分条文是支持就业的。在内地就业的港澳青年的政策获得感比较弱,他们更多了解的是支持创业的政策。应针对来内地就业港澳青年,在其就业、住房、生活等方面出台专门政策措施,给予一定人才补贴、住房补贴、税费减免补贴。二是加强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公共服务。依托各层级各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提供“一站式”线下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门服务咨询机构,明确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手续、流程清单、就业政策指引,精准指导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
一是通过与港资、澳资企业合作等方式拓展港澳毕业生就业岗位。在内地读书的港澳毕业生,他们是最有希望留在内地工作的港澳青年群体。通过紧扣就业现实需求,搭建供需对接交流平台,全方位做好岗位推荐,提升在内地毕业港澳生留内地就业率。二是以实习项目引领港澳青年在内地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多渠道募集实习岗位,创新开展港澳学生在内地的实习计划,提高实习后正式留任机会,增强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意愿。
一是针对在内地就业的港澳青年建立全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急需的金融、法律、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从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报到、来内地就业入职手续办理、社会保障缴纳等全周期开展全过程服务,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合作。二是进一步提高就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矩阵线上渠道,走进港澳青年就业企业、园区等线下渠道,加强对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搭建答疑解惑交流平台,提高就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进而增强港澳青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度。
一是通过科技金融创新推出港澳青年在内地使用的支付工具。粤港澳大湾区内先行试点建立长效协同工作机制,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征信系统互认机制,稳步推进内地港澳金融互联互通,让港澳青年更能感受科技创新为他们生活带来裨益,享受手机支付及银行信贷生活便利。二是以建设港澳青年优质生活圈为导向,提供专业服务。依托各地青年之家、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咨询及转介服务,推动便利港澳青年在内地工作、居住、学习的措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