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芳
【摘要】目的:分析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术后患者呕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74例术后呕吐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7例(加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的呕吐积分、恶心积分和饮食障碍积分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排便时间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呕吐改善优良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 结论:给予术后呕吐患者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护理能够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呕吐症状,提升护理效果。
【关键词】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术后呕吐
【中圖分类号】R2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129-02
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确切,但因手术具有侵入性,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地应激反应,如患者感到疼痛感,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对于术后呕吐患者来说,给予其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中医外治方法是一种特色中医治疗方式,以穴位贴敷为主,不需要内服,既可以经由皮肤被患者充分吸收,进而发挥出显著地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呕吐症状[2]。本次研究以术后呕吐患者为对象,分析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护理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74例术后呕吐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在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43.18±5.89)岁;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3.76±5.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呕吐症状但不存在胃肠疾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存在胃肠道疾病;存在严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依从性差;语言沟通障碍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1)耳穴压豆法:采取胶布于患者耳穴处粘贴药豆,适当按、压、揉、捏患者的耳穴部位,令患者耳穴部位产生痛、麻、酸、胀等感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手术前护理:评估患者病情,强化患者对于营养的摄入,对患者的抵抗耐受力进行提升,对患者展开术前访视。(3)手术中护理:详细为患者讲解手术方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取适宜的麻醉药物,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预防患者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4)手术后护理:告知患者呕吐是暂时性现象,对于出现呕吐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需立即清理污物,采取温水令患者漱口,给予患者安慰,疏导患者产生的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另加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对患者耳郭穴区含有的交感、脾、胃等穴位展开压迫疗法,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轻揉按压患者各个穴位,每天贴压次数为3~5次,每次按压次数以30~60下为适宜,将时间控制在1~2 min/次;定时对磁珠进行更换,时间以3~4 d为宜。可以采取两耳同时贴压方式,也可以采取两耳交替贴压方式,以患者耳朵呈现出发热或者是酸胀状态为宜。在为患者展开耳穴贴压治疗中,如果出现耳穴贴压潮湿现象,需要第一时间为患者更换,预防因胶布脱落影响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在按压过程中不可以用力揉搓患者的耳朵,避免损伤到患者的耳郭。采取四子散穴位贴,贴敷患者的上脘、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四子散穴位贴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出现的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需要加强注意的是,在为患者展开穴位贴敷之前,需要全方面清洁所选穴位,每隔2 h观察1次患者的贴敷部位,在贴敷时间达到24 h后,将药贴取下,对患者穴位周围的皮肤状态进行观察,当患者皮肤存在红疹、水疱或者是其他不适反应时,需要立即终止穴位贴敷护理。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记录两组的呕吐积分、恶心积分和饮食障碍积分,展开组间对比。(2)评估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排便时间,展开组间对比。(3)评估两组呕吐症状改善情况:优为患者在24 h内的呕吐次数在1~2次;良为患者在24 h内的呕吐次数在3~5次;差为患者在2 h内的呕吐次数高于5次。呕吐改善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呕吐积分、恶心积分和饮食障碍积分相比,观察组均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排便时间相比,观察组均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 两组呕吐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呕吐改善优良率相比,观察组偏高,组间差异明显(χ2=5.045,P=0.025)。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致使患者术后出现呕吐的因素具有多样性[4]: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患者担心出现出血现象或者是切口裂开而不愿意翻身、排便和展开早期下床活动;患者术后饮水量不够,摄入纤维量较少,进而致使患者的肠内容物出现干涩现象,引发便秘;受吗啡类药物、麻醉药物等影响,患者的肠蠕动受到抑制,致使患者出现便秘、腹胀等现象;受手术操作影响,对患者造成的挤压、牵拉过重,患者缝合结扎过紧等,致使患者出现肠功能紊乱现象。
中医认为[5],手术患者出现呕吐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胃,手术治疗会对患者的脾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伤,促使脾出现病变,患者胃气上逆进而形成呕吐现象。《灵枢》中写到耳朵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人们的耳郭上存在众多神经,而耳穴产生良性刺激,与体液及神经之间的综合影响对人们的器官和组织来说基本无差别,以耳与患者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为途径,为患者展开治疗;以胃和脾作为主要敏感点,发挥出健胃这一主要功效,从而获取到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等功效。有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术后呕吐患者来说,肌内注射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低于耳穴注射,这也证实了通过适当刺激患者耳穴,能够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提升,进而达到止呕这一预期效果,但是同时耳穴注射也具有一定程度地弊端,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会致使患者局部出现不适或是疼痛等症状[6]。
穴位贴敷是我国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医,属于中药外治方法,该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扩张患者的局部毛细血管,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令患者机体起到温中和胃及经络、气血通畅的目的,可以极大程度上对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受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引发的各种胃肠道反应进行改善。四子散含有吴茱萸、紫苏子和莱菔子等药物,其中吴茱萸具有咳逆寒热、止痛、温中下气等功效;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定喘和等功效;莱菔子具有消胀除满、顺气开郁等功效,诸药合用,能够发挥出明显的降逆止呕、化痰、降火气等作用[7]。穴位主要选取双足三里、双内关和穴中脘,贴敷以上穴位,不仅仅能够发挥出镇痛效果,提升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避免患者胃黏膜出现损伤,预防患者出现中枢性严重性胃肠道反应。在术后呕吐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呕吐症状,包括延迟性呕吐和急性呕吐等,能够促使患者出现的机体肝郁脾虚等症状减轻。中医外用方法不会经由患者脾胃,故而不会损害到患者的脾胃,究其本质,发现其属于绿色医护理念[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的呕吐积分、恶心积分和饮食障碍积分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排便时间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呕吐改善优良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说明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护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且可以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给予术后呕吐患者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护理能够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呕吐症状,提升护理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连开.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术后患者呕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20,12(24):89-90.
[2] 刘喜梅.耳穴压豆配合穴位贴敷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时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4):90-92.
[3] 严家艳.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16):1984-1987.
[4] 朱莉,温晓雪,江子芳,等.艾盐包结合穴位贴敷和耳穴压豆在预防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52-155.
[5] 智慧,王晓娣,刘津京.耳穴贴压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6):2963-2966.
[6] 王淑青,刘秀平.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反应及抑郁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9):15-17.
[7] 金慧英,翟栋,金善恩,等.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经络艾灸联合情志疗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2):168-171.
[8] 叶文慧,范丽梅,杨威,等.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184(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