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析

2021-09-22 20:42姜波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开展劳动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多措并举创新思政劳育体系,突出“四个最”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着重于将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协同融合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时,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规划中,在思政教育中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劳动教育为引子,促发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在劳动教育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更具有价值,并从纯粹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以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坚韧品格。

一、高校学生劳动观念的误区及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程,从当前各门思政课的内容体系来看,五门课程中均无直接涉及劳动思想教育的相关教学专题或知识结构,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及其规范”专题中涉及有关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等知识点。很明显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缺少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劳动权益意识教育和劳动伦理责任教育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思想教育的相关内容。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部分青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无视劳动的现象。结合日常观察不难发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客体,部分在校大学生有“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还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电子设备和网络。这些现象多是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唯分数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无用,忽视劳动价值;受“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偏激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学习兴趣缺失,进而导致对劳动实践能力重要性的无视,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接受劳动教育不感兴趣。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近些年,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在大量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劳动教育来讲,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劳动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劳动的认知,并参与实践劳动。因此,对高校来讲,劳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艰辛的劳动中锻炼自己,形成坚定的意志力,这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在劳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断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水平。

分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相对较少,且获取的途径较少,缺乏劳动意识,尤其是当前很多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劳动观念和意识薄弱。要针对当前教育中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理念,协同育人,促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引领、情感态度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成长成才教育的主渠道,同劳动教育具有目的相关性、内容关联性、路径互鉴性等耦合特点,二者协同融合将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功能。

三、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与方法的思考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对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形成的。在勠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勾勒出包括“创新劳动”“崇尚劳动”及“和谐劳动”等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等劳动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劳动、充分发挥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入,如在“纲要”课程中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精神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概论”课程中增设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思想专题,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主线,借助理论思维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式“奋斗幸福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基础”课程中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教學始终,通过解读蕴藏其中的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等重要元素和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可知、易感、能学的生动实践,促使学生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在教学模式方面,可邀请大国工匠和劳模参与课程设计、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通过开设“大国工匠面对面”“劳模在我们身边”等特色思政专题教学将抽象的劳动思想教育目标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并在行业生产一线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进而提升价值观引领塑造的理论育人效果。新时代重塑“工匠精神”也是对马克思劳动关系的继承和发展。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前提与条件。只有实现了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者才有可能从事自己所喜欢、感兴趣和热爱的劳动活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敬业、专注和创新等深深地嵌入自己劳动过程中,把实现和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作为最终目的,进而实现自我的人生價值。弘扬“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是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是全社会成员急需汲取的精神营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集中体现的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结合学校各个专业的学习特点和就业需求,按照课上和课下结合、校内和校外打通、专业和企业联合、学校和社会联动的思路完善实践劳动教育机制,充分激活高校的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激发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实干奋斗精神,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与新技能、掌握的新工艺和新方法转化到开展服务性劳动的实践锻炼中。高等教育是高校学生作为职业人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培养的首要目标就是能够适应职场,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专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要体现在具体工作的完成上。目前在高校内,应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课程,所以对于劳动教育实践,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开展。例如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教师助理岗、图书馆管理员等岗位的设置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补贴自己的生活所需,也能使学生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校内的专业实习岗位,在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使其对劳动、专业、思想的认知进一步得到提升。学校也可以经常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校园劳动日”,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策划以职业劳动为主题的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提供电脑维修服务,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或表演,医学院的学生可以进行健康生活宣传、身体健康评测等。汽车专业的学生进行汽车购买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宣导等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劳动,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校更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定期开展公益活动,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前往校园内部、幼儿园、养老院、修理厂等地方开展公益活动,在这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活动中建立起关于奉献与爱的思考。爱与奉献,不能仅仅是书本上的定义,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来感受,通过公益劳动,学生在劳动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爱的意义,进而体会到奉献的价值,真正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因此,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而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立德树人理念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劳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到德育、体育、美育和智育中,帮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学习和贯彻中华民族传统劳动美德,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中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和不断传承,树立起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崇高理想,并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丁志健.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38-42

[2]赵海琪.浅析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才智,2020,50

[3]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73)9-10

[4]张晓岚.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教育[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83-85

[5]焦兰萍.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171-173

作者简介:姜波(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吉工师字〔2020〕156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