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泽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确保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培养策略,希望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9-017
引言
初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念,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高质量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责任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实现我国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1.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打造情境式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将它们适当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在教育中,教师要把生活实践运用到责任意识培养中,创造有趣的情境和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学习中,可以利用集体活动短片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并在这个问题上,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考虑责任的含义,最后得出正确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从中汲取责任意识教育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逐步培养责任意识,使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有活力,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弘扬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责任意识的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知识,为弘扬道德与法治做出贡献,这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理念更为重要。同时有助于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责任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参观、调查问卷等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帮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3.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职业素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发展和改革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这就需要初中教师的师德与师爱,教师要积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用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深刻地、持久地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加强教研组的学习和讨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满足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打造情境式教学课堂、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责任意识的教育、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职业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獻
[1]郭婷.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策略[J].神州,2017(26):121.
[2]王志东.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探索——以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例[J].中初中教学参考,2017(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