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茹
摘要:语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称号,尽管社会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对待数理化题目的理解可能都会大打折扣。而语文,作为树立文化自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学语文教学
文化自信,既使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底气,也使一个公民对国家的文化底蕴有信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坚持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国而言,文化自信从来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不是一个名词那么空洞,它深刻的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去。
一、老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起到了一个标杆作用。想要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语文老师们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文化来强大自己的内心,从而营造一个热情、开放、积极的学习环境。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老师所感染,自觉加入进学习的阵列中来。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时,老师可以从石拱桥的优势、发展等等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古今对比,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寻找现如今哪些建筑还依托的石拱桥原理;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老师可以从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典故和构建缘由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可以举例现如今有许多景观建筑中依旧可探寻到苏州园林的影子。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在对语文课本进行教授的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进行链接,让学生发现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体现,从而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之深厚绵长。
二、课堂深挖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里,从《论语》到古诗,从志人小说到文学名著,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对这些传统文学内涵的深挖,依托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这些文学作品,从而帮助他们有效的树立起文化自信来。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诗经》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古诗作时,老师可以借助教室的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者的音频片段,让学生首先感受这篇诗作的情感是怎样的,然后放一些适合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自行进行朗读。这样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情感带入的方式,在意境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等文言文作品时,由于文言文本身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这时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今年大热的《觉醒年代》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去引导,直观形象的视频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文言文直到现代社会依旧不会被淘汰的原因,从而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带领学生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
三 、课后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可以在课堂之外重点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里,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余,组织创建一些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架构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后,能够去亲身感知一番。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会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等,老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和其他学生一起对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心得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唐装汉服”体驗展、长幼师生交往礼仪讨论会、传统经典创意设计比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学习到课本之外的文化常识。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知识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完美融合。再比如,老师和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名人故居参观、文学展览欣赏等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式的感知先贤,感受文学的力量。通过投入式情感带入,让书本上的知识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学印象,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中学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它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更亲密的联系。在中学语文教程里,我们可以阅读到更多的传统文学名著,感受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学习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常识。因此,在素质教育愈发被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愈发被关注的今天,中学语文肩负起树立文化自信的重担,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园园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J] .现代交际,2015(002).
[2]钱小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讨 [C] .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 ,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