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1-09-22 14:37王鑫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数字化

【摘要】 民俗文化涵蓋了所有的民间、民众和各民族的风俗、生活及文化,是大众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由于大多数民俗文化没有实物可以流传,其保护与传承历来都是一个难题。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提出了可行性高的应用方案。

【关键词】 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75-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幅员辽阔,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且均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由于大多数民俗文化是在百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部分民俗文化的诞生年代较为久远,缺乏相应的文字或者图像记录,使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另外,近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并引入了许多外来文化,使得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虽然当前国家通过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民俗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尚处在保护范围之外,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甚至濒临消失的局面。

一、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数字化技术普及之前,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口耳相传,一些传承人数较多的民俗文化会有部分的文字、音乐记录或者通过拍摄照片、录像等方式进行书面的保存。这些保护和传承方法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处理不当会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带来灭顶的灾难。

(一)民俗文化实物和资料的保存问题

通过实物收藏或者书面材料保存与传承的民俗文化,存在保存时限的问题,这些实物收藏和书面的记录方法都有一定的保存时限,到期之后会面临实物、资料损坏。另外受到保存地点的影响,也会制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需要传承的资料较多,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通常只能挑选较为突出的部分予以保存,导致很多民俗文化资料由于没有场地妥善保管,会加速这部分实物和资料的遗失或损坏,还可能导致未入选的民俗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人问题

我国部分民俗文化对于传承人具有严格的要求,可筛选的范围较小,加之学习民俗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挑选传承人和如何培养传承人方面都需要煞费苦心。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则更加困难,一方面,很难将传授的所有民俗文化转换为书面材料或者录像;另一方面,一些师徒不愿意将民俗文化大面积的传播和传承,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小,不利于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筛选。

(三)社会环境变迁对于民俗文化冲击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迁,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导致部分依赖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民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给予了大量政策、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年轻人受到社会上各类风气的影响,使得民俗文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受到强烈地挤压,民俗文化的特征逐渐消退,正在与周边的各类文化融合。

(四)社会经济因素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更加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不少民俗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逐步减弱和淡化,甚至部分民俗文化已悄然消失。一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于传承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符合条件的青壮年多数已向城市汇聚,因此严重影响传承者的选择面。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逐渐陷入人数减少、参与面不足的困境中。如果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引入一些社会资本投入其中,不免会让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带上物质的烙印,影响民俗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纯粹性。

二、数字技术在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的概念颇为广泛,既有图像的编码和转换技术,也包含最新的多维仿真建模、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皆在保证民俗文化传承的还原度与其准确性。当然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前期依旧有相当繁重的工作量,除最核心的图像、文字、图案等采集工作外,还需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找出其共同特征,用于数字化特征模型的构建。数字化保护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的材料或者民俗文化中的真实物品转化为电子版的文字、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而是要追求一种仿真过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AI(人工智能)技术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当然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也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目前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的瓶颈已逐渐解除,全息摄影、高速动作捕捉等技术日趋成熟且使用成本不断降低,这些都为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后期加工,能使资源的查找、定位更加便捷。

三、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应用方案

(一)建立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服务平台

近年来,许多大、中型的博物馆都以馆藏的民俗文化物品为基本材料,大力开发虚拟现实民俗文化体验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各博物馆之间的民俗文化体验系统尚未打通,不少资源均需要通过博物馆的内网才能访问,严重制约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各大博物馆自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通过各级政府和各个企业的支撑,采集更多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信息上传,形成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数据库,让对各类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人,能够在平台上找到相应的数字化资料,实现民俗文化数字化资料的共享与快速搜索。

(二)加大对民俗文化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力度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某个部门的特定工作,必须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尤为关键,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撑,无法让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变成可能。另外,由于大多数的民俗文化都是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特意采集难度较大,加之手机等移动设备也具备较高的影像采集能力,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让一些基层组织,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数码摄影设备等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素材进行拍摄、扫描和归档,并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平台,为专业人士提供素材。

(三)加快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步伐

博物馆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有助于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交互,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博物馆不仅要担负起馆藏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更要担负起本地区已采集的民俗文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自身的专业人员,帮助已采集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博物馆建设所需的数字化模型或者数据库资料。对于一些传统的建筑技艺或者设计技法,可以将其转换为3D投影模型,便于后人的学习和观摩。当然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一些感兴趣的观众足不出户,或者走进博物馆就能体会到民俗文化的乐趣,可扩大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筛选范围,利于一些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加大数字化技术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力度

虽然现阶段不少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领域,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还远远不够。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数据采集通常比较索然无味,这也是一项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多研究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其对民俗文化分类保护的作用不言而喻,需要精准研究各适用场景,让其为提高民俗文化资料的检索效率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努力拓展民俗文化相关的数字化文创产品

大多数博物馆开始在民俗文化的文创产品上做文章,围绕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打造特别的数字化文化创意类产品,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口袋民俗产品”逐渐流行开来,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一些数字手办、有声读物、科普动画片等深受大家喜爱。另外,一些博物馆利用数字化的素材,打造了微电影、小视频等符合当代碎片化传播需求的产品,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利用各种传统节日与民族节日,展开线上活动,不仅将民俗文化寓教于乐,更将民俗文化的特殊教育价值开发出来,使所有人能了解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做到真正的溯源。

四、結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国历代各民族文化精髓的积淀,担负着我国文化传承的重任,是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的展现窗口。科技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各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使其保护和传承方式能顺应时代的变革。通过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民俗文化的真谛,切实将各类民俗文化带入大众的视野,为人类文明史留下宝贵财富,使民俗文化能够更完整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秦伟,王梦娇.秦安老调的网络数字化传承发展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67-68.

[2]袁建玲,杨佳玲,李颖菲等.常德地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明日风尚,2020,(11):143-144.

[3]黄晓瑜.巴蜀民俗文化的数字人文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5):24-25.

[4]周润苗,陈琰.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11):97-99.

[5]王艳.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54-55.

作者简介:

王鑫,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及陈列展览等)。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数字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