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

2021-09-22 14:37李海龙于浩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聊城译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海龙 于浩

【摘要】 长期以来,聊城运河文化带承载了当地宝贵的文化记忆,形成了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体现了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了有效扩大聊城运河文化非物质遗产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做好译介工作,充分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整合,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人们增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就如何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展开论述,为新开发和翻译途径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大数据;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6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聊城市“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支持项目。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羡林学者培育工程专项):大数据背景下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课题编号:NDYB2021118。

2010年,聊城市编制完成了《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了聊城运河保护的新起点,当地按照世界遗产管理的理念,进行合理的规划,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增加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机制,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比如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工程等,成为当地大运河遗产中的亮点。2018年,聊城市人民政府确定了25项文化遗产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遗项目达到197项。2020年,聊城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增加了64项非遗项目,共计市级非遗261项,内容涉及民俗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体育武术、中医医药以及民间技艺等,由此可知,当地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为了扩大影响力,树立良好外界形象,当地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整理和开发相关文化遗产资源,做好翻译和介绍工作,让更多的人关注和认可,不断开发内在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管理、保护与传承。与其他文本翻译不同,在非物質遗产翻译过程中,翻译和介绍人员需要挖掘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讲好文化故事,体现特有的史学性,反映出内在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做好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非常重要的货物交易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区域文化交流融合、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下面主要针对当地运河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开论述。

(一)聊城杂技

聊城作为我国杂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杂技文化体系,形成了马戏、魔术等种类,体现了新奇、壮美以及惊险的艺术风格,具有大众性、丰富性、民族性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为了做好传统杂技保护工作,聊城积极开展“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和杂技专场展演,丰富了保护和传承的形式。

(二)聊城木板年画

聊城木板年画距今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在明清两代,由于运河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这一地区木板年画的发展,在清末就有“五福祥”的店铺。从艺术风格上讲,构图比较丰满,突出人物形象,运用鲜艳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主要采用红、黄、灰、青、黑为基本色,色彩缤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从题材选择上,内容比较广泛,习其他地区木板年画之所长,内容多涉及武将门神、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色等。

(三)聊城雕刻葫芦

聊城雕刻葫芦,又名东昌葫芦雕刻、蚰子葫芦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也被誉为山东省“葫芦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选择各种形状的葫芦作为主创材料,雕刻内容选择广泛,设计精美,图像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在技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镂雕方法,提升了葫芦的透气传声的性能,审美效果也大大增强。近些年来,聊城不断扩大葫芦种植面积,组织葫芦文化艺术节,不断扩大葫芦雕刻的影响范围。

(四)聊城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属于佛教音乐,也称“鱼山呗”,是历代僧人们根据东阿王曹植编创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改编而成的民间乐曲。随着时间的演变,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导致曲调流失,随时面临失传。为了保护好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当地不断挖掘和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音乐古谱,在2006年,鱼山梵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临清架鼓

临清架鼓是聊城市传统的打击合奏的音乐形式,乐器主要包括鼓、点锣和大锣等。在明清时期,随着大运河漕运兴起,临清作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风韵,临清架鼓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每年到了庙会期间,当地都会组织盛大的表演活动,其中就有架鼓会。在演奏过程中,由48面鼓、8面点锣和2面大锣(每一面大锣均需由两人抬起,另需有一人敲打)组成,古典动态多百纳,声音洪亮,场面气势磅礴。

(六)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作为聊城冠县传统手工艺珍品,主要采用精麦面粉发面的方式,放在案板上,利用剪刀、梳子等常见的生活用品,塑造成不同的花样,再上屉蒸熟,通过上胶灰色、晒干而成。郎庄面塑花色采用红、黄、绿等原色,多为半浮雕形式,再利用钴蓝和白粉点缀而成花骨朵或者小梅花,让面塑的色彩更加活泼、多彩。2008年,郎庄面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作为当地传统的手工技艺,最早始于明朝初期,经过长期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材料的融入,质地很好,形状不同。据《临清县志》记载,临清砖“制造优良”,被称“贡砖”,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北京故宫、天坛、地坛及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皇家陵园等维修营建所使用的“寿工砖”均由临清烧制提供的。

(八)体育查拳

聊城市的查拳始于清同治年间,主要包括“四击”“八法”“十二形”等,形式复杂多样,风格高雅,攻防有致,结构严谨,讲究力道的配合,体现了力量与美学的结合,表现出矫健灵活的形态。2008年,冠县查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查拳文化”。就目前而言,优秀拳师主要有蒋振海、王恒玉、梁敬堂、沈仲奎等。

(九)临清烧卖

临清烧卖属于当地特色的传统名吃,主要利用蒸制制作而成的带馅面食,入选“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据史料记载:临城烧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临清烧麦以羊肉大葱馅为主,喷香可口,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十)东昌府运河秧歌

东昌府运河秧歌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境内运河两岸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著名的曲目有《姨娘斗》《秃子闹房》《闺女出嫁十二难》等,其中伞棒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东昌府运河秧歌演出阵容庞大,多为几十人,动作豪迈粗犷,舞步矫健英武,融合了传统武术套路,表演难度很高。2015年,东昌府运河秧歌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大数据背景下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

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了扩大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在译介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译介方法,最大限度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推动当地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的原则

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形态也多种多样,为了提升译介的质量,需要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活态性的原则,在译介过程中,翻译人员要保持原有的活态性,把当地社会风情、特色文化真正体现出来,不能失去原有的灵魂和底蕴,让其保持活力,推动当地非遗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灵活性的原则,虽然聊城市形成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他地区也会有相同的遗产项目,比如杂技、烧麦等,版本不同,这就要求译介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审美特征,全面把握非遗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灵活翻译和传播。第三,变异性的原则。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在译介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受众需求,充分考虑到译者的偏差与读者的偏差,有效做好聊城市非遗文化的宣传。

(二)采用音译的方法

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词汇,在进行译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找到最为贴切的表达方式。比如传统美食烧麦、驴肉、面塑等,传统非遗项目杂技、木板大鼓、龙灯表演、雕刻葫芦、东昌澄泥、剪纸等,这些都是最能体现当地非遗文化特色的内容。以烧麦为例,英语表达为Steamed Pork Dumplings,除了烧麦,还兼有小笼包的意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直接的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词汇的特色,可以采用直接音譯的方法——shaomai,但是要相关内容的补充,包括制作材料、过程、方法、味道等,这样就能提升译介的效果。

(三)采用阐译的方法

阐译就是翻译人员对原有的词句进行阐释翻译,属于一种变译方法。为了保证跨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增加一些原有文字没有的内容,或者进行扩展性的解释,让国外的友人能够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者需要立足于读者的需求全面做好阐译,让内容表达更加清晰有效。在聊城市非遗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信息,比如民间故事、人物评传、历史典故等。以聊城名字为例,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比如聊城邑、武阳郡、平原郡、聊邑县、博州、东昌府、东临道等,在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古今称谓的变化与范围,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翻译成英语:Linqing Prefecture was established as Qingyuan County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merged into Linqing Count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ord "Yuan" is recorded as "Quan" in Jin Zhi and Sui Zhi, which is mainly for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editing in Tang Dynasty to avoid the taboo of emperor Gaozu of Tang Dynasty.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针对古代地名出现的地名变化原因进行阐释,添加相关的阐释信息,让别人能够了解特色的历史文化。

(四)采用摘译的方法

由于文化本身的特点,在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上,中外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表达上多引经据典,结构完整,用词优美,讲究格律。而西方语言表达多直接平叙,内容精炼。为了真实表达内在的文化内涵,翻译人员需要结合聊城市非遗文化的艺术特点,剔除其中烦琐、复杂的环节,对内容进行精简优化,表达准确、到位,避免让人产生误解或者不明白在讲什么。比如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整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涉及18道工序,具体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醒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在翻译过程中,有的很难找到对应的翻译词汇,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可以坚持从简的原则进行翻译,The whole production process of Linqing tribute brick firing technology is very complex, involving 18 processes, including material selection, firing, molding and so on.翻译人员把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简化,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保留最核心的内容。

(五)采用编译的方法

为了提升译介的质量,翻译人员需要对聊城市非遗文化进行适当的编辑,然后进行翻译,对不同的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突出非遗文化的特点,让内容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译者需要查找资料,进行整体的梳理、汇总、编辑,形成精品。比如在传统体育查拳译介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翻译人员需要对这一极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概括,简而言之,让其他人能够一目了然,可以介绍来源、特点、传承人,然后进行现场演示基本动作,这样可以大大增强译介的直观性,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打造聊城數字化非遗译介平台

非遗文化作为聊城市的文化名片,为了提升译介的效果,当地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非遗文化翻译水平。在现有条件下,结合非遗文化的特点,寻找最佳的译文,充分体现聊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提升对外介绍宣传的效果。比如针对当地传统的秧歌,从中选优,进行视频录制,然后英文配音,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在央视味道栏目——行走的餐桌中,就专门介绍了临清清真八大碗,获得不错的效果。而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参考这种形式,配上英文解说,为做好传统非遗文化译介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提升对外宣传的效果。因此,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积极打造与非遗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非遗译介平台,推动当地非遗文化的开发、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背景下,聊城市在进行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过程中,需要整合现有特色文化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选择不同译介方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增强译介的文化底蕴,提升译介的质量,让更多的人关注聊城市的非遗文化,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龙.新时期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21-04-13(003).

[2]江勇.展现“世界运河之都”的时代担当[N].扬州日报,2021-03-26(003).

[3]王雁.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J].山西青年,2021,(04):128-129.

[4]姜师立.大运河的前世今生[J].青春,2021,(01):137-148.

[5]张楠.城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践研究——以衡水民间音乐非遗项目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2):107-108.

[6]周亚楠,成瑞祺,张凯玮,王楠,苗志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运河文化带建设策略研究——以沧州段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0,(06):49-51.

[7]朱保芹,金艳.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8):253-254.

作者简介:

李海龙,男,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入选专家,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聊城译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Discussions about two models to differentiate options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聊娃儿聊聊城
花糕,我爱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