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
摘要:写作是打开学生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而语文课文恰好能够为写作练习提供素材。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课时安排上,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时,“随课微写作”应运而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可以围绕课文素材开展微写作活动,帮助其积累好词好句、放飞想象空间,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随课微写作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选点;随课微写作
从整体角度看,随课微写作是课文学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根据课文中精华的段落、句子设计微型写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阅读情境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小片段的写作任务,丰富其写作经验,提升其写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布置微写作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课文主题、片段进行自由联想,以写作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的记录和内心的情绪和情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品读优美文章,抓住训练点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极具美感,能够给学生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通过带领学生们鉴赏和品读优美的阅读语篇,可以让大家感悟其中的情感、欣赏文章的语言、结构,抓住语篇中的“亮点”设置微写作任务。比如,有的课文对景物描写十分出彩,微写作就可以选取生活的近景进行描写;有的对动物刻画十分入神,微写作可以从身边的动物展开描写……
例如,在讲解“观潮”这部分内容时,作者井然有序地写了多个场面,在写景的同时完成叙事,展现了汹涌澎湃的潮水奇观。在阅读完课文后,学生都为声势浩大的观潮场景而震撼,感受到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了对比、夸张,更将正面和側面烘托相结合,如“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针对修辞手法上出彩的描写,教师可以围绕使用修辞的语句,设计微写作训练点,让学生们对入眼可见的景物进行描写,如有同学将校园花坛中“微风吹过翠绿的青草”比作“舞动的地毯”……类似这样的微写作训练,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二、巧妙组织语言,快乐参与写作
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文章在用词上简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刻画形象。因此,在随笔微写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控制字数,充实写作内容,而不是记录“流水账”。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角度去阅读,对内容顺序、主题体现、字词运用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为微写作构思和语言组织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微写作任务,让大家从课文中选取相应片段,以口头表达方式进行总结。针对学生选取的片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好的句子,如在描写鱼时,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四个“有的”将鱼关联在一起。然后,教师可以让大家围绕身边的花朵、同学等进行描写和介绍,也可以仿照课文中写鱼的方法,对其他鱼的进行描写。然后,教师要让学生从教学内容中学习描写方法,让大家从“想好描写什么”到“真正写下来”,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随课写作思维,使其将阅读经验和感受转化为写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关注个性特点,自由续写小故事
由于小学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尚不全面,要想真正让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必须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微写作任务的下发时机,让学生自觉加入到微写作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想象,围绕“那一幕”为微写作主题,让大家分享身边同伴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去写作、叙述和表达,再以故事讲演的形式分享写作的内容,比如有同学描写了烈日炎炎场景中一名同学投篮的一幕,也有同学描写了雨天里与同伴共同追逐蜻蜓的一幕……对于描写得好的同学,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进行阅读,从课外读物中积累阅读素材。再如,教师可以围绕“我”与闰土见面的场景,对外貌描写的手法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可以呈现出一些人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灵活地围绕课文设置微写作任务,既能让学生专注地阅读课文,更激发其产生仿写和写作的热情,促进其在自由想象、编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课微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因此,教师要认真、细心地捕捉阅读活动中的写作契机,让学生打开想象力,主动在微写作活动中积累写作经验。具体而言,通过品读优美的课文、巧妙组织语言、关注学生兴趣特点等方式,在课文阅读中设置微写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技巧,促进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书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课堂"微随笔"应用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19):120.
[2]张茂霞.小学语文教学中随课微写作的技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