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09-22 14:37黄恩恩
今古文创 2021年34期
关键词:粤剧东莞传承

【摘要】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再次发扬崛起。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其先决条件是东莞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则是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研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就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东莞;粤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73-02

粤剧又称大戏、广府大戏,始于明清南戏。作为粤剧的发祥地之一,东莞素来享有“粤剧之乡”的美誉。可以说,粤剧文化在东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的态势。然而,东莞粤剧文化并不是一直处于繁茂旺盛的态势,它也曾经历几度沉浮、沧海桑田,却又凭借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在百花齐放间一枝独秀。

乘着20世纪80年代“双百”方针的春风,东莞粤剧文化又一次得以发扬崛起。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兴盛,除了备受新时期东莞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更少不了东莞市政府、民间团体、粤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与喜爱。对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研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就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新时期东莞文化生态环境是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的先决条件

东莞隶属于广府文化,拥有求新、务实、开放、包容等岭南文化的基本品格,继广州、深圳成为又一座开放度高的城市,逐渐形成“新客家人”文化圈(笔者注:“新客家人”不是指韶关、梅州等客家人,而是指东莞有大量省内外人员,构成东莞独有的“新客家人”群体)。“新客家人”群体的不断壮大,逐渐影响着东莞整体审美倾向。[1]

新时期东莞文化政策,随全国文化春风,秉持着“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2]的方针,其在戏曲文化发展政策上,则是采用“三并举”原则,“即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和整理改编的传统戏都要重视和支持”[3]。反观新时期东莞戏曲文化的发展状貌,尽管有不少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等带有先锋性质的剧目出现,然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还是传统戏、经典戏。而东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经典戏,数粤剧最为出众,成绩斐然。可以说,如果没有类似粤剧这样的传统戏、经典戏,稳定吸引着东莞众多戏曲爱好者、发烧友的追捧,新时期东莞戏曲文化就不会顺利过渡与延续,甚至可能出现严重断层的现象。

东莞粤剧沐浴在新时期的细雨春风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1978-2020年间里,东莞本地题材戏曲创作,以粤剧为例,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东莞粤剧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间,打开创作思路,跃跃欲试,迈出新时期新征程;第二阶段,1986-1999年间,集中创作选题,突破“禁区”,继续前进;第三阶段,2000-2020年间,不断开拓新领域,佳作涌现,传统与先锋并进。

1978-1985年间,“双百”方针逐步推进实施,东莞粤剧文化随之复兴。80年代的粤剧文化,以乐观、自信、理想的姿态,重新活跃在东莞文艺殿堂上。

刘彦君认为,“经济中国取代政治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20世纪80年代的群体性、精神性、理想性逐渐被20世纪90年代的个体性、世俗性和商业性所取代。” [4]因此,90年代的东莞粤剧文化也备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粤剧文化需要在荆棘中成长、在重围中自强。

21世纪的第一個20年,东莞粤剧文化正茁壮成长,除了包含沉淀已久的本土文化,还有不断壮大的“新客家人”文化圈。东莞粤剧同其他剧种一样,呈现“多元化、外地化”[5]的趋势,“广东戏剧的‘广式’风格大大削弱”[6]。

东莞粤剧文化深深植根于新时期东莞文化生态环境的沃土,浸润着“双百”方针的和风细雨,以积极乐观的姿态,不断地茁壮成长,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的养分,推陈出新。东莞粤剧文化繁荣之根本,依赖于新时期东莞这片肥沃的土地。

二、新时期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是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离不开三大关键力量,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及粤剧工作者。东莞市政府作为领头羊,在粤剧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一马当先,多年来积极探索研究,开辟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粤剧文化发展之路。东莞粤剧文化之所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与发扬,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东莞市粤剧爱好者、发烧友不胜枚举,遍布各个阶层、年龄段、职业等。东莞粤剧作为东莞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有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东莞粤剧文化的发展,同样少不了奋斗一线的粤剧名伶、编剧、乐师等人的坚持和努力。

近些年,东莞市政府为了弘扬和发展粤剧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由市政府牵头,先是于2006年将原东莞市粤剧团转制成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同时促成民间力量自发成立了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致力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如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艺术大讲堂等。‘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作为东莞市一项品牌性文化艺术活动,自2006年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省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7]

此外,各辖区乡镇政府、民间团体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尽己之思、耗己之力为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添砖加瓦。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新时期部分代表性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开展的工作做如下说明:

表一:新时期部分代表性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围绕

粤剧文化开展的相关工作

由表一可以看出,东莞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各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都在积极主动为粤剧文化的发扬和创新做出贡献。这些主要工作与突出贡献总归为四点:“(一)致力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如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艺术大讲堂等。(二)致力粤剧曲艺培训工作,开办东莞红豆少儿培训班、高胡班、表演班、锣鼓班等。(三)致力粤剧交流。与周边的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的兄弟协会保持了良好的交流,每年都会联合开展粤剧表演活动,以曲会友。(四)成立粤剧专项资金。对市业余粤剧团队、粤剧重点创编剧目进行扶持。”

东莞粤剧文化之所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扬与创新,除了东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现约有390个粤剧曲艺团队,包括公共事业单位和私人组建的粤剧团、私伙局。尽管东莞市没有专业的粤剧院和演艺学院,但丝毫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欣赏粤剧文化。此外,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不仅受到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喜欢,同时存在年轻化趋势。不少幼儿班、中小学、高校等学生或多或少接触粤剧文化的熏陶。因此,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与创新,得益于深厚的群众基础。

最后,東莞粤剧文化的发扬与创新仰仗于诸多奋斗前线的粤剧工作者,包括粤剧名伶、乐师、编剧、导演、剧评家等等。东莞市不断挖掘本土粤剧人才,如粤剧名伶方正年、陈映荷、粤剧编剧周福尔、黎嘉飞,同时也引进优秀“新客家人”,如粤剧研究员余勇。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东莞市粤剧文化将会迈进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高度。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其先决条件是东莞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则是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因此,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是诸多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2]曲润海.改革开放30年艺术工作感受[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6.

[3]曲润海.改革开放30年艺术工作感受[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8.

[4]刘彦君.改革与发展——回望中国话剧30年[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2.

[5]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6]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7]孔焕珍.关于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5):188.

作者简介:

黄恩恩,新莞人,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中文讲师,研究方向:鲁迅与编辑研究、现当代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粤剧东莞传承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东莞,东莞
莞香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