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茹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也迎来了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机遇,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生活化的转变,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逐渐从“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转变。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实施期间,思政教师应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由浅入深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得学生高度认可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相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而为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和树立正确三观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展开研究,具体分析了相关概念、生活化教学实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活化; 有效方法; 相关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51-002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侧重于方向性的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地实践,无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景,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各种潜力的挖掘。而进入到新时代,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若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极有可能影响大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应立足于时代发展赋予的新使命,并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进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的实现,为本科院校大学生健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相关概念概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系。首先,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具体来源,使得学生可以明确生活中的知识是如何塑造起来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利用生活背景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继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1]。最后,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内容来说,其中不乏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内容,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生活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活动[2]。总之,生活化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2.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实现的有效方法分析
2.1建立体验式课堂,实现现实生活在课堂中的延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应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体系。在具体的做法上,思政教师应做到语言贴近生活、内容源于生活;还要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情境源于生活,方法融入生活,才能使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化为现实行为,继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如下:
(1)教学语言贴近生活。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课堂教学被学生时刻关注着,应注重教学语言作用的发挥,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时,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都要借助语言让学生感受目标的可实现性。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加紧密结合生活经验来认知和内化教师讲解的内容,继而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架构起教材语言、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桥梁,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和生活味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自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4]。
(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生活化教学目的在于将抽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案例,继而让大学生建构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实践性。因此,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时,并不是简单地契合学生生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渗透,而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还原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生活事件来强调生活规矩、做人做事道理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具内涵,还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化,进而真正做到可实践化,便于在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生活能力,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夯实基础[5]。
(3)教学情景源于生活。基于本质角度来说,知识来源于人的活动或者是情境互动产物,人的学习则应寄托于一定的社会情境。因此,生活本质是具体的场景,且具有真实性[6]。基于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时,应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场景,直接搬运到课堂中,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做法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将无形的理论内容转化为有形的生活实物,使得空洞的理论更具现实的说服力,继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7]。不仅如此,教师应注重教学课堂的延伸,主动将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实现情感共鸣、思想共识,进而才能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8]。
(4)教学方法融入生活。就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长期侧重于理论说教和道德规范,忽视了生活场景中对学生的引导和体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效果。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理论说教应向养成式教育转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从校园走向社会,才能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最后到实践的多次飞跃;真正地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完成第二次知识的建构[9]。
2.2开展实践养成训练活动,巩固理论知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时,要想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价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养成训练。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时,思政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疑释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表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主体角色,继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如何通过合作来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10]。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化知识,并有利于大学生技能和品德的提升。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实践养成训练时,思政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合理的实践主题,确保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完善和提升,才能充分发挥实践养成训练活动的重要作用,助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使得善的情感在公益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坚强意志和品格的形成,并有利于大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
2.3加强思政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生活化教学的专业素养
就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来说,思政教师是具体活动的设计者和操纵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生活化教学设计作品的成败。因此,本科院校應对思政教师生活化教学的专业素养提升引起重视,具体包括生活化的专业知识、生活化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提升方法,具体如下:
(1)生活化的专业知识。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师要想丰富生活化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一是思想政治教师应向学生深度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具体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生活中具体体现,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将其具体地描述出来,才能真正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二是思想政治教师应做到灵活地挖掘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语言进行讲解,才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变得有可能,进而才能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三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考虑大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讲解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逐步形成专业知识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生活化的专业技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应不断提升生活化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就生活化专业技能来说,本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理解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并采用生活化口吻来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思政教师才能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本质含义,继而才能保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借助生活化场景、生活化语言等,深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升华。但是在思政教师提升生活化的专业技能时,本科院校应积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思政教师在培训中,接触更多的前沿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技能。同时,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研讨会,组织跨地区、跨校区的思想政治教师围绕生活化教学展开有效交流,不断积累生活化经验,确保各思政教师具备较高层次的生活化专业技能水平,继而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工作要求,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轻实践,重理论的困境,不利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挖掘其教育价值,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文分析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特色生活体验活动,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院级思想政治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项目编号:HSY20001
参考文献:
[1]胡芊.新时代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团队活动化课堂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156-158
[2]孙旭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意蕴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30-135
[3]胡艳华,杨金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模式建构——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J]人民论坛,2020(27):106-107
[4]杨惠菊.生活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8-10
[5]杨永华,蔡志荣.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化四习一提升”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5):34-38
[6]陶春丽,黄海东.教材与诗词话语相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路径之一[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2):130-133
[7]杨红星,梁燕.生活化·生态化·叙事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的三个维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1):86-90
[8]何理,宋洁琳.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的对策思考——基于对“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的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1):98-103+128
[9]胡碧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6(27):62+50
[10]刘世华.社会思潮激荡下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针对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