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泉州

2021-09-22 07:47风物君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6期
关键词:德化宋元泉州

风物君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风景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在此之前漳州的福建土楼(为部分土楼,龙岩也有分布)、厦门的鼓浪屿,已经分别在2008年、2017年申遗成功,“闽南金三角”平分秋色。那么这次,为什么是泉州?

假如我们将视线投向1271年的世界——

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南宋政权气数已尽,欧洲人刚刚从蒙古铁蹄的洗礼中缓过来,17岁的马可·波罗第一次跟随家长从威尼斯启程出海。这时距离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还有一个多世纪,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差221年……

而在中国大陆的东南角,来自意大利的犹太商人雅各,被他眼前这一座人员辐辏、梯航万国的港口城市所震撼,这就是泉州。

海外交通史专家张星烺称泉州为“宋元时代之上海”,这座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汇聚了世界的多彩。

这是座天生的东方大港。它的海岸线曲折而绵长,四面群山打造出天然避风港,岸上航标塔林立、桥梁纵横成网络,江面被数万艘货船填满,即便在夜里也灯火通明、繁华如昼。远在750年前,一张高度发达的贸易网络就已“浮出海面”。

这里早早地就迈入“全球化”时代。最巅峰时,有98个国家和地区是泉州的贸易伙伴,城内有说着“超过100种语言”的各色人种,无论外来的香料药材,还是本地的瓷器茶叶都有细分市场,甚至有药剂师一条街和占卜一条街这样的神奇地带。

泉州开元寺。

泉州,好比是宋元时代的“义乌”,在数百年前就开启了“买全球、卖全球”之路。这座曾被叫作“刺桐”的港口城市,背靠山地产业,以桥—塔—码头的先进“物流”面向广阔海洋,是当时全球认识中国的窗口,满足了世界对富饶神秘东方的一切想象。

尖货:吸引世界的第一动力

泉州影响世界的第一步,就是成为世界的橱窗。

今天的泉州,以安踏、匹克、七匹狼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闻名,多年成为领跑福建经济的头羊,而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就已经是“世界工厂”了。

泉州是宋元时期的“世界之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带来不同的信仰与文化,也体现在泉州的建筑艺术上。

对泉州人,船不只是交通工具,也是信仰文化的一部分。1987年,震惊中外考古界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经专家鉴定,这艘船上80%的“青白瓷”正是来自泉州,更是有当时的大量战略资源——铁器,“南海一号”很有可能便是自泉州出发,奔赴大海。

当时的泉州,都有哪些拳头产品走向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少不了闻名海外的“刺桐缎”;初兴的德化瓷,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白”;安溪铁观音当时尚未出现,但安溪的铁器,却是供不应求。

瓷器,正是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出发的商船的招牌货物,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窗口,一艘艘航船上满载的,远不止本地德化窑、磁灶窑两大窑系出产的瓷器,更是有远至浙江处州(龙泉)的处州瓷、江西浮梁(景德)的瓷壶瓶,汇集了众多中国瓷器的牌面。

兴起于宋代的德化白瓷,是泉州风物的精华。巅峰时期的德化白瓷,能用高岭土烧制出玉器的质感,然后卖出黄金的价格。

批量定制,物美价廉,也是德化白瓷的特色之一。而这种批量定制的模式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

所谓水土宜瓷,德化人沿溪两岸依山坡建窑,所造之物下至茶具供器,上至瓷雕神像,与规格严谨的官窑不同,爱拼能创新的德化人,早早就提供“来样定做”、标准化产出的业务——在中国人还未喝到咖啡、啤酒的年代,德化人就开始烧制咖啡具、啤酒杯了。

最巅峰时,有98个国家和地区是泉州的贸易伙伴,城内有说着“超过100种语言”的各色人种,无论外来的香料药材,还是本地的瓷器茶叶都有细分市场,甚至有药剂师一条街和占卜一条街这样的神奇地带。

瓷器之余,还有更多泉州风物曾风靡四方,当年驰名世界的泉州绸缎早已隐没,但我们依然可从开元寺的桑莲古树上,一窥曾经泉州遍地桑植的风貌。另一种物产——泉州安溪铁观音,则后来居上,更为闻名,巅峰时期,它几乎在海外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

也有外来风物落地生根,比如由阿拉伯人引入的制香工艺,在数百年间,令泉州永春达埔成为“中国香都”。借着一炷馨香,泉州人在精神上可沟通天地。

只不过,这些泉州风物多藏在山川腹地,一件宋元时期藏在深山的德化瓷器,怎么到达欧洲?

它们从德化九仙山下的窑场运出,先沿山路到达永春,再由东溪—晋江一线水陆转运,经过多座“跨海大桥”,最后在江口码头或石湖码头登上海船,受六胜塔与万寿塔两座航标石塔引导出海,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的石湖码头,利用天然礁石建造,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證。今天石湖港依然作为重要港口发挥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桥、塔、码头跑出一场精巧的接力赛,让商人与货物,在泉州港的中枢位置——晋江与洛阳江之间的江口平原上相会,这,就是泉州人当时领先世界的“水陆物流系统”。

泉州古街。

海上丝路博物馆。

要想富,修桥修路

在这套物流系统里,码头是承接船只的基本设施,塔既是当地信仰的符号,也是引领船只出入港湾的航标塔。

桥梁,才是泉州人运转货物的“关节”,它们不是普通的石桥,而是建在江河入海口和海湾的——“跨海大桥”。

据统计,泉州有175座石桥自宋元时期开始修建,泉州港贸易有多兴盛,泉州人造桥就有多火热。它们,构建起一整套泉州财富的“毛细血管”。

就说由大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它横跨洛阳江,一建成,不但方便行人往来,更是打开了自泉州往北向贸易的格局,由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处上岸的货品在泉州古城内集散,便可沿清源山麓,在此直过洛阳江,向北直达福州,远至江浙等地。

洛阳桥沟通人员往来,另一座连接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的安平桥,作用就更加直接,这座当时的“天下第一长桥”直接打通了海湾,能让远道而来的船舶不用再深入海湾水道,可以直接停靠港口,同时,它也让泉州港南侧的晋江、南安连为一体,陆路转运货物,大幅提高了效率。

就这样,以洛阳桥为起点,泉州人展开300年浩荡的造桥史,一座座跨海长桥把陆地的根基连入大海,从世界各地而来的商贾财货,也通过它们深入泉州,乃至广阔的中国南部地区。

对于远道而来的客商,迎接他们的则是另一套引导系统:泉州湾出海口处,六胜塔引领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在泉州湾出海口的制高点,今天的石狮市宝盖山,人们建起万寿塔,寄寓“锁水口、保平安”的愿望,可直接引领商船通过台湾海峡主航道,进出泉州港。

万寿塔因为姑嫂守望游子归乡的故事,被称作“姑嫂塔”,泉州从事航海经商的人,也将万寿塔视为故乡的象征。

塔在泉州,超越了单纯的信仰作用,如今,六胜塔下的石湖港已成泉州最主要的现代集装箱港,万寿塔作为泉州人的精神路标,指引着一代代游子的海上归途。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迭起,身为“兵家不争之地”的泉州港,逐渐兴盛,这之后,人们通过架桥,一步步将泉州港的活力扩张到西北面的广阔山区,又以高低古塔矗立山海之间,牵动四海航迹。很快,泉州将在陆地与海洋上两大国度(宋与阿拉伯)的目光碰撞下,变成世界的泉州。

泉州,一港一世界

每当泉州港刮起季风的时候,就是泉州的“大脑”们集合的时刻。

在泉州文化的发祥地九日山,泉州的主政者们聚集起来,向海神祈求航行平安,从石刻记载看,这种仪式由地方政府主官主持,也有市舶司的“海关”专员,以及宗室皇族参与。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位于泉州城南晋江江畔的市舶司,它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海关,意味着有宋一代,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与需求。

宗室皇族,则来自南外宗正司,他们是北宋灭亡后迁移至此的“高消费群体”,除了“买买买”之外,他们更以担任官员、经商、建设港口等形式,直接参与这座大港的建设。

泉州钟楼。

惠安县崇武古城。

福建泉州樟腳村彩色石古厝。

他们所祈求的,是风调雨顺,也是远来的机遇。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同时也开启了他们的大航海时代,在其编织的海上网络中,泉州正是中国沿海的重要节点——这里远离中央,是扼守东亚海洋的交通要道,一年两次的季风,也适宜来往商队航行。

阿拉伯人带来了香料货物,先进的天文、历法,他们的造船术也与泉州人互通有无。许多阿拉伯后裔更是从远方赶来,定居泉州。13世纪初,一个自广州移居的阿拉伯后裔家族的商人蒲寿庚,甚至登上了提举市舶司(主管泉州对外海洋贸易的最高长官)的位置,后来成为泉州城的实际掌管人。

当1292年,马可·波罗从泉州刺桐港出发,踏上17年中国之行的归途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在诸多商人的记载里,都对它赞叹不已:

城外,晋江和洛阳江的入海口宽阔浩荡,海岸绵长,良港众多,江海被数万艘船只填满,有的满载着东方丝绸和瓷器通向异域,有的则来自阿拉伯、印度、锡兰、爪哇、法兰克等世界各地。城内,集市的兴盛让人联想起盛唐长安城的坊市,香料和珠宝在此荟萃:胡椒、檀香、樟脑、海枣、芦荟木、玉石珠宝……哪怕到了夜晚,街道上依旧灯火通明,油灯和火把将整座城市映照得绚烂如昼。

福建泉州洛阳桥。

光明之城

开放与包容的城市氛围,让整座泉州城的气质都是魔幻而混搭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泉州,带来无形的信仰与文化,让泉州成为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

今天的涂门街上,阿拉伯人在11世纪修筑的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清净寺,与宋人建立的文庙并肩而立、比邻而居;西街上始创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开元寺,与清源山上的宋代老君造像遥遥对望;南郊草庵中,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摩尼光佛造像,让武侠小说中关于“明教”的幻想顿时照进了现实……

这座博物馆的核心,是福建省规模之最的佛寺开元寺,它经历了8级地震和不计其数的台风,屹立千年不倒,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至于寺中立柱上的印度神话传说,石刻上可能来自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已不稀奇,更值得注意的还是大雄宝殿的斗栱上,那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这些佛教中的妙音鸟,长着基督教的天使翅膀,仔细看去,舞姿又像极了敦煌飞天。

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汇的敦煌,就这样搭着陆地丝绸之路的末梢,与大海打了个照面。古城的千年地标——开元寺东西双塔,则隐喻着这里是另一处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泉州虽然为中原的边陲,却站在海洋舞台的中央,在历史长河之中,大放光明。

1357年,泉州发生了一场以波斯人“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战乱持续十余年,泉州港因此衰落。400年的“光明之城”发展史,戛然而止,但她却持续不断给中国、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

泉州,是中国海洋精神的缩影。中国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泉州一样,从民间文化到历史进程,从市井生活到地域经济,从凡夫俗子到漫天神祇,整个命运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猜你喜欢
德化宋元泉州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你要去泉州吗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我们之间隔了几本书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