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森
2015年,我成为衡水中学高考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是什么支撑我一路不停地走下来?为什么我能够在枯燥平淡的日常学习中做到不颓废、不堕落、不厌倦呢?我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老师的威压,或者家长的期望,也不是为了跟同学们一争高低,我是为了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而我强大的动力来自我跟大学之间的情感联系。
我曾见过有的男生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而加倍努力,那么不管那个女孩子最后是接受还是拒绝或是不再被他喜欢,他都会失去动力。如果一个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优秀而加倍努力,那么一旦他认为自己足够优秀,就会放弃努力。我们需要的是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能够支撑我们一路走下去,不怨不尤。
我们应该与一所大学建立情感联系,构建这所大学的清晰图景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我们身处高中三年争分夺秒的学习之中,就算理性很清楚我们要进入好大学才能拥有美好前途,但是学习的疲倦、坏成绩带来的沮丧、难题带来的无力感,都会消磨掉我们的意志,让这样的理性变得有隙可乘,甚至不堪一击。我们想要撑下来,想要以前进的姿态度过这三年,想要避免自己变成油滑、混日子的人,就应该有一些比理性更有用的东西,这东西应该是一种渗透进潜意识里的情感,一种在心态最薄弱之时和意识最松懈之时能够支撑我们满怀热情挺下去的意义感。
对我来说,一开始这所大学不是北大,而是北外。北外全称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外国语门类的顶尖学府。我以涿州市领先的排名进入衡中,成绩在衡中不算很好,或许清华北大对我来说有点太远,但是通过三年的奋斗进入北外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为什么喜欢北外?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相信也有许多同学都在疑惑着:“大学这么多,我到底要选择哪一所,要去喜欢哪一所?要去调查大学的专业水准、学术特色,作为中学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我完全跟着直觉走,就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我把我大概能考上的类似水平的学校名单拿过来看了看,一眼就觉得北外的名字很熟悉又很亮眼,很对我的口味。可能是由于父亲对我提过很多次北外,可能是我读过关于北外的书籍而不记得,可能是我无意中听来了关于北外的故事,但不管如何,在潜意识里,北外对我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而且我对北外的喜欢也不是突然就有,而是逐渐加深的。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我对北外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喜欢北外。
一开始对北外不够了解的时候,我买来了北外的明信片,上网查了许多与北外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跟明信片一起贴在我的专属本子上。这个本子里还记录着北外的校史资料,北外的杰出校友,从衡中考上北外的学长学姐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我考进北外之后要做的一百件事情。这一百件事情我是用心构思写下的,一件一件都倾注了满腔的真情。这一百件事情写完了,北外也就活过来了,不再是几幢大理石建筑的集合体,而是一个人格化的实体,在等待着我,在呼唤着我,也在鼓励着我。
所以我闭上眼睛,北外就出现了,一座精致的校园从旧时到今日缓缓而至,像一张胶片经过冲洗之后映现出鲜明的色彩。然后我飘然如杨絮,借着梦的轻盈,飞往这幻想中的园地,摩挲着图书馆外墙大理石的质感,在一汪碧绿池水的表面点出一圈圈涟漪。最后我坐在长椅上,日色黄昏,人影交错,同学们用各种陌生的语言进行着交流,我坐着、听着,耳边嘈嘈切切,心中宁静喜悦。
如果你能够懂得我的感觉,你也就知道北外会给我提供多么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意义感,我会感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此清晰,所以即使面对枯燥的公式、难懂的概念、复杂的题型和大脑的疲倦,我依然乐在其中,与北外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我爱上了努力的状态。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顺利地找到这所愿景中的大学,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喜欢的大学与自己实际的成绩之间可能距离过于遥远,差出了上百分,但这也无妨。我有一位学长最向往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位理工男,他从小就渴望接触到飞机和火箭。然而他的觉醒微微晚了些,直到高三才意识到北航是他的应许之地,而此时他的分数只有530分左右——北航的分数线高达680分。一般人恐怕就放弃了,然而这位学长丝毫不觉得晚,带着全部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不理会那些唱衰的论调。
如果这位学长在短短一年内提升150分并且考入北航,绝对可以称之为奇迹。然而世间奇迹并不多,这位学长没能考上北航。但是努力是有意义的:他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在保研中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北航录取为研究生。他将在北航获得他的博士学位,并且在热爱的航空航天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成果。
所以人生漫漫,机会属实很多,高考尽管重要,却也不决定一切。如果心中有一所大学是独特的,无论如何都想要就读于此,那么放心大胆去追梦就好。高考之后还有考研,考研之后还有考博,博士之后有博士后,只要这所大学令你心动,它就永远是一个值得追逐的梦。
我们究竟该选择哪一所大学来建立情感联系?许多同学都犯了选择恐惧症,去网上找海量的资料,对比分析,纠结于区域经济、专业前景、学术水准。可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些事情是高考之后才需要考虑的。只要高考还没有来临,你的成绩就是一个变化的值,我们不需要精确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和专业,只需要跟着直觉走,选择一所本能地喜欢的大学。
比如我的一位同学特别向往到海滨城市上大学,就把位于沿海城市的大学搜罗在一起列出名单。他一眼相中了厦门大学,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许多关于厦门大学的故事,与厦门大学的感情变得很深。在长期枯燥的学习中他克服各种困难,把成绩从普通一本水平一步步提升,最后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
还有一位北方的同学看到关于武汉大学樱花的新闻,发誓要到武汉大学读书。为了考入武汉大学,她爆发出惊人的拼劲。高一时,她对衡中的管理方式非常抵触,每一次衡中放假结束返校的时候都看到她一圈圈地绕着学校走,不愿踏进校门。可自从武汉大学的樱花在她心底扎下了根,她就一直为了樱花开放的盛景而努力着。最终她考入武汉大学的金融系,才知道武汉有好多可以赏樱花的地方,武大的樱花既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美的,可是这个事实已经不再重要。若不是有武大在前面等着,就不会有她生命中最奋力拼搏、最充实无悔的一段时光了。
其实我的成绩在高二就已经逐步超越了北外的水平,在我的目标体系里,清华北大渐渐替换了北外。但是在感性的层面上,北外依然是我的灯塔,是我的光。大学在我心中的模样是由北外界定的,大学在我灵魂中激发出的渴望也是北外给的,所以尽管我不曾就读于北外,但北外始终是我的梦中园地。
(燕子摘自江苏鳳凰文艺出版社《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