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2021-09-22 09:45张世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圆柱体应用题动手

张世巍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将动手操作实践加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在课堂中发挥起小主人的作用,主动地接受知识探索知识,而教师则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接近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比较困難的,而且数学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如何在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积极性成了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许多教师将情境创设引进了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与学生息息相关但又很抽象,没有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己去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分类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成物品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衣服的摆放情况,然后打乱这些衣物让学生找碴,正确地将物品重新摆放至所在的位置。

将衣物分类,长袖和长袖放一起,短袖和短袖放一起,裤子和裤子放一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分类的意义与好处,最后利用分类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问:“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7只还剩下多少只?”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再加上课件的配合,让学生操作,观察课件上的10只鸟飞走7只之后剩余的只数。这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其更加直观通俗地理解了这道应用题的意义,知道鸟儿飞走了要运用减法来计算。对加法应用题也可以用同种方法进行操作学习。

二、认真研究课本教材,设计动手操作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做了调整,安排了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该教材还突破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不仅用知识解决数学习题,更让学生在吸收知识后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打破了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再通过老师课上教学,最后进行习题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研究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特点为学生合理设计操作活动。如在“圆柱体侧面积”的教学中,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操作材料,并为他们创设虚拟情境,将问题置于情境中导入课堂。教师在导入圆柱体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要给这个圆柱体侧面包上漂亮的包装纸那要多大?”让学生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说出探索的过程以及结果,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个方面将圆柱体曲面剪开并自己动手操作,由此,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到了今日所需学习的知识。

例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至6人一组进行学习。教师先摆放一组立体图形,让学生画出这个立体图形的4个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行合作探索研究,并将小组人员分工,谁负责摆,谁负责看,谁负责画,最后再派一名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分享。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的动手实践次数,还可以增强生生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

三、注重课堂实践,探索动手操作新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让学生实践,增加实践次数,例如让学生多动手进行拼、摆的练习,在拼、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能通过操作解决问题。增加实践次数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乘法板教具进行教学,以4*3来举例,问4乘以3等于几。先让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4*3表示将3个4相加得出几的意思。教师进行第一个4操作后可以请学生操作第二个、第三个4,直到结束,引导学生数一共有多少,从而得出结果4*3等于12。在这道题解完后,教师还可以投放更多的题卡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好的环境,为其提供交流、探索、实践场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寻新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堂课效果最大化。

猜你喜欢
圆柱体应用题动手
应用题
我也来动手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