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2021-09-22 08:58董冬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乙己教学内容课文

董冬梅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单纯从教师的传输中去理解语文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当前,新教学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思想,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上。教师要提出更多探索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热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和功能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只是辅助教学工作、掌握课堂秩序的一种教学措施。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对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精心准备课堂问题,使学生能根据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但是由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对于景色描写手法比较特殊,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解读来理解景色特点,那么学生只能够了解单篇课文的景色描写手法,无法在自己的写作时应用。此时,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同学们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能够了解到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描写山水景物特点的又有哪些?”采用这样的教学,提问不再是单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自主寻找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入,所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如学生会说“桂林的水非常清。”“桂林的山非常高。”“桂林的天气非常好。”此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一项一项来分析查阅课文中的讲解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答案加强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样就能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教师在分析学生的答案时,可以同时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点。这样的学习过程,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都能提高其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高问题的实效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当遵循问题实效性这一原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他们无法对所有教学内容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孔乙己》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解答问题的探索欲望。如“同学们通过阅读《孔乙己》这篇文章,知道孔乙己究竟姓什么吗?”这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一般不会注意,因而就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再次去对课文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实际上,课文中并没有提到孔乙己这位主角究竟姓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进行推测,既然主人翁名字叫孔乙己,那么一定姓“孔”。这样,在强化学生对于文章认知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随后,教师再由问题引出对课文的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以人名为题目,却没有在文章中提到主人翁姓名?”以此作为理解文章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解析文章中心思想,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更加简单,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促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展开充分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单纯地强调教师向学生提问,并没有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提问不应仅是教师向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将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展开深入的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教师往往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他们即便有问题,也不会主动向教师提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就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游戏。“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课的名字叫作《最后一课》,如果你是主人翁,今天我们将本课当作真实的最后一课,那么你会对课文有什么样的想法?”让学生可以进入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地联想主人翁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提问。这样,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活跃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抓住提问时机,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猜你喜欢
孔乙己教学内容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