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起步”教学策略初探

2021-09-22 11:19魏其增
师道·教研 2021年8期
关键词:熏陶文言论语

魏其增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的薄弱、教学与考试内容的变化、教学要求的提高,导致“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七年级文言文失败的起步教学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

文言文大多晦涩难懂,少趣味,多说教,课堂就是抄、写、背,学生难以喜欢;文言文中的内容与現实生活相距太远,与学到有用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学习取向有出入,文言文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一般。

初中文言文比重增加,难度加大,学生不适应。人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只选编了4篇文言文,而到了七年级就有14篇,其中还包括难度系数较大的《〈论语〉十二章》《口技》。这样的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在教学中有四大要求,除了“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外,多是“理解作用、理解内容、理解含义”“理解文言句式意思”等要求,这让七年级学生难以招架。

七年级学生文言基础薄弱甚至缺失,文言解读能力差,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这些缺失不仅让文言文教学遭遇绊脚石,制约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也越来越明显。

七年级学生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应跳出“解词串讲——翻译——背”的藩篱;以兴趣培养为先导,以文白结合为引领,以文言熏陶为主线,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一、课始白话切入,利用交集区域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篇幅短,情节少,但词意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白话文故事切入文言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台阶,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为此,笔者把《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这两篇课外文言文作为文言文的起始课。第二课才教《〈论语〉十二章》。

教学中,教师先请学生上台讲讲这两个小故事。再引导“那用文言文可能是怎么表达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真正的文言版本,看是否可以猜猜文中词语的意思?”学生组词释义,或联系影视台词释义,或干脆“望文生义”。这两则文言文词汇量少,故事情节生动,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起点能力都较为吻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得很投入。

二、课中文言熏陶,发挥感染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类似“为何”“乃至”“之乎者也”的词汇灵活运用,名言佳句琅琅上口、信手拈来,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文言味”,必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教学《〈论语〉十二章》这课时,我们老师可用上“尔乃……幸甚!”“此人见识,胜吾三倍!某某见解之新,吾不如也!”“汝知……乎?”“有理解至此,不亦乐乎?”等句子,掀起课堂学文言文的小高潮。当然,这也需要老师广泛涉猎文言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课后文言诵读,加强知识储备

奥苏贝尔提到的“学生知道了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学生的起点能力。落实到七年级学生,就是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

一是文言文诵读要夯实。诵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多诵读有助于增强语感、理解文意、感悟道理。学生在诵读时就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并提高品味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觉上感到不适而发现问题,这样就会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二是文言文词语解释要扎实。文言文的教学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是初中文言文起步教学的必走之道。只有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才能归类整理、触类旁通,才能延伸到课外文言文,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因此,学生诵读、积累、鉴赏文言文不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趁此东风,组织开展了诸如吟诵古诗文、改编文言文情景剧、设计制作文言文书签等活动。学生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认读了大量生字,背通了大量经典片段,熟悉了大量的哲理故事。学生阅读和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进一步引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潮。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熏陶文言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用艺术熏陶家风
如何读懂《论语》?
如此熏陶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