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铺满边境线

2021-09-22 01:14罗稀
含笑花 2021年5期
关键词:草果边境线界碑

我们到达村委会跟村里咨询林永权去处的时候,已临近正午,七月的太阳晒得人头昏眼花,村支书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地里说:“这个时间他都会在地里忙活的,顺着公路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他了。”我们顺着支书手指的方向走,在灼灼烈日下寻访林永权——一个边境线上的致富领路人。

林永权1969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因勤劳能干被分配到田蓬镇观山茶厂工作,一个月工资100元,这对于当时只有16岁的林永权来说,也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他在茶厂一干就是三年。林永权善于学习总结,在茶厂上班期间,他时常盘算自己的未来,总觉得在茶厂不温不火的待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因此,19岁时他辞职回家务农,第二年便成了家。成家没多久,他眼看务农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决定走出村子去外面闯闯。

去哪儿闯?怎么闯?这也是他最苦恼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附近村子里的很多人都到越南谋生计,他也想试试。新婚燕尔的妻子得知他要出去闯荡,非但没有阻止他,还把自己积攒的2000元私房钱都塞给了他,他又跟朋友借了1500元,连着自己兜里剩下的1500元,揣着5000块钱很快就到了越南河内县。林永权天生胆子大,敢闯敢拼,到河内不久就把钱全部拿去投资木材厂和矿山。所幸他运气不错,在越南打拼四年,他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赚了8万元。

越南河内县跟田蓬接壤,林永权在河内打拼期间,也经常回家探亲。村民见他生意做得大有起色,1993年推选他为庙坝村民委和平村小组组长,都希望他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为了带领群众致富,他毅然结束了河内的生意,回村带领村民走上了创业脱贫致富的传奇道路。

说起自己当初第一个带头种草果,林永权用手摸了摸草果地里即将成熟的果子,喘了口大气说:“当时真是困难重重啊,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算克服过来了。”上任伊始,面对一穷二白的村子和群众的不信任,林永权也曾迷茫。加之自己学历不高,林永权的带头致富路走得并不顺畅。回想当初,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庙坝村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中越边境线上,是昔日的主战场之一,战争过后,虽然党委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和支持,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1990年前,庙坝村委会几乎全是荒山,村民的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里连照明用电都没有,道路更是没有硬化,村里底子薄、经济弱。林永权想在村里发展草果种植,可村民筹集资金购买草果苗都成大问题,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先带头种植一亩试验田,再慢慢地带领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种植,扩大规模。

为了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林永权开始着手整治干部队伍,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认为只有抓住干部队伍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群众这一“血液”循环起来,才能让群众找到“主心骨”。经过一年整顿,他终于把工作理顺了,发展的思路也越发清晰了。为了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他经过不断外出考察学习和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里实地指导,制定了“产业脱贫、产业富农、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落实“帮学习、帮思路、帮项目、帮技术、帮服务”的“五帮”措施,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庙坝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20人。并在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党群联动,在和平、龙包等村小组建成5100亩的草果示范样板基地,同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8人,带动全村发展草果种植6000余亩,使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林永权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2000年他被推荐到庙坝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2010年担任书记,直到2020年才卸任。

产量有了,可销路怎么办?这也是林永权当初面临的一大难题。辗转难眠,思考再三,林永权跟朋友借钱买了一辆二手皮卡车,装上地里采摘的两吨草果,踏上了寻找销售的路途。他从田蓬出发,开往邻省广西,再从广西进入四川、贵州、重庆,最后到达甘肃,再从甘肃返回田蓬。途中,他逢人就宣传自己的草果,低价出售,有时候甚至免费送点给路人,历经十一天他终于把草果卖完,林永权舍不得花钱住旅馆,来回十多天都是在车上吃住应付。这一次的出行,林永权还倒贴了油费,但是他很高兴,因为路上结实了很多朋友,这也为他后来的销量打开了渠道。

“只要出发,哪怕是走了弯路,哪怕吃很多苦,也是有收获的,我觉得这一趟很值得。”林永权停下手上的活儿,爽朗地说道。

林永权的努力是真的有收获。2000年他已经可以自己育苗,并且免费发放给群众种植再回收果子,他还掌握了自行加工烘烤草果再包装出售的技术。这一年,全村的草果种植面积达2000亩,2003年至2010年共回收60吨,纯收入达到60万元。2010年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种养殖大户”,他带领的草果基地也被授予“党员种植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为了让村里的种植能够多元化发展,林永权考虑创新发展思路,盘活多种经营,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他都舍不得丢荒,从2010年到2019年,他引导村民集体流转土地2000亩,并实行村企分离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他带领村委会先后发展了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和草果产业,丰富了整个村的产业布局。2018年,林永权又组建了闽福种猪养殖场,尝试打造“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发展绿色、健康、生态的现代农业。

林永权的创业激情像头顶上的太阳一样热烈,势不可挡,这是他当初出国打拼和决定回村发展的初衷,让村民富起来,就是最好的“强边固防”。庙坝村委会总共27个村小组,抵边村就有17个,整个村委会的边境线总长19.8千米,476号—492号界碑总长8千米,而林永权的家乡和平村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抬眼一望,家对面就是越南的村庄。因为相隔很近,村里有从越南嫁过来的媳妇儿,这就给边防的巡逻和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

作为一名村干部兼界务员,林永权需要每月巡护中越476号至492号界碑,养护界碑的同时也担负着对边民进行边境政策法规普及和边民行为规范教育的职责。林永权每周带领村两委班子巡视3次,他们每人一把镰刀、一壶水、一条毛巾外加一包干粮,行走在茫茫大山中,每次走完全程得花差不多十个小时。疫情期间,为了严防死守,林永权组织村里的民兵增加巡逻次数,并在和平小组村口设立疫情防守卡点,动员全民参与,轮流值守。为了“留得住人”,林永权自掏腰包12万元为困难群众建水窖,解决他们饮水难问题,他还出资为田蓬边境派出所修缮房子,安装护栏,添加硬件设施等,真正做到“军爱民,民拥军”,体现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共同联防。

说起“全国优秀界务员”一事,林永权放下手中的活儿,一屁股坐在草果地里,侃侃而谈,言语中流露着自豪和高兴,这个称号显然比别人喊他“林老板”让他悦心许多。

2006年,林永权被县上任命为界务员,负责整个村的边境巡防工作,这是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使命,也是他从小的信仰。从此他开始了漫漫巡边路,这一巡山,便巡了15年,林永权对界碑太熟悉了,他说:“它们是边境线上的守护者,坚守着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其實,林永权也是边境上一块移动的界碑。

2012年,是林永权永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界务员”,并受邀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林永权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外交部张志军副部长接见他,并叮嘱他的一番话。“小林啊,我看到你的事迹了,你界务员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你回去要把边境产业做好,要把边境的年轻人留住,守好边关”。林永权回程路上一直在想“怎样发展好边关产业,怎样才能留住年轻人?”多年以来,林永权一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着群众踏实奋斗,为强边固防默默奉献。

林永权不仅带领着村民把界碑守护好,他还把草果种到了边境线上,草果沿着蜿蜒的边境线郁郁葱葱地生长,接着,荒山野地铺满了绿油油的经济作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罗稀,女,壮族,1989年1月出生于云南富宁,云南省壮族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员。有诗歌、散文、新闻稿件等在《中国网—中国视窗》《云南日报》《含笑花》《文山日报》等网络媒体、报刊上发表。

猜你喜欢
草果边境线界碑
界碑
爸爸,我不怪您!
炖肉放草果,提鲜健脾
温暖边境线的图书馆
怒江草果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初探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豆花
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
界碑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