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当下,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六朝博物馆无论作为艺术审美教育、幼儿园“爱家乡”主题的课程资源,或是作为教师的文化提升学习场域,都值得我们去走进和开发。由此,开展“美在六朝”活动的想法悄然萌生,也由此带来我园在管理生态上的重构。
一、对话——“美在六朝”活动的开启
2019年初,我们走进六朝博物馆。在馆长的陪同下,我们欣赏着丰富而精美的馆藏珍品,领略着清雅之风尚流淌在馆内的每个角落:古城墙的潜沟暗渠,婆娑的翠竹幕帘,充满情趣的网红“剁手俑”,集佛、儒、道文化元素为一体的国宝级文物——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六朝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骨,不由得令人啧啧称叹。
在和馆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六朝博物馆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社教活动,而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参与的活动却并不多,这也是他们正面临的一个困惑。于是,我们就双方的合作项目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结合博物馆的资源和我园的美育研究经验,以及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我们商定尝试以文物欣赏和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市5~7岁儿童开展“美在六朝”系列博物馆课程。
二、行动——“美在六朝”活动的探索性实践
活动的启动,得到了全园教师们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我们以幼儿园志愿者的方式,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招募参与活动的教师,并成立了博物馆美育课程核心组,作为活动开展的保障。首先,志愿者们一起去参观了六朝博物馆,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欣赏、交流和学习中,大家共同寻找并确定适合幼儿欣赏创作的内容,再就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研讨、实践。
为了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的课程实施均由工作五年以内的年轻教师来承担,而年长的教师则作为师傅或助教给予积极有效的专业支持和配合。一次活动,就是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从文物的符号意义、制作工艺、与生活的关联到活动开展的流程、游戏设计、创作材料及方法的选择等,都经由志愿者团队共同完成。
从2019年3月起,我们已经完成了八个美育活动的设计,十三场美育活动的现场实践——“青瓷褐彩的秘密”,让孩子们了解传统青瓷制作中点彩的装饰手法,感受古人从自然中汲取美的智慧;“百变瓦当”,经历千年风雨的洗礼,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丰富多变的纹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其中的人面瓦当更成为六朝独一无二的代言;“印象莲纹”,隐藏在古人的瓶、罐、碗、盏、钵、盘之中,是六朝文化符号的标志之一。游走在博物馆中,孩子们寻找到不同形式的莲瓣纹,感受到纹样的变化和精美;“美食美器”“轻衣华裳”“奇车妙驾”让孩子们感受千年之前南京的生活景象,品味着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六朝服饰的独特韵味和六朝南京的“慢”生活;而“吉祥鸡首”则以其丰富多变的创意和有趣形态,展现了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活动中,孩子们还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将自己的经验和古文物进行连接融合,精彩的作品,赋予文物新的意义和生命力,引起了参观者们的点赞和家长的好评。而老师们也在专业成长的同时体验到了美育课程的意义和服务社会的价值感。
我园与六朝博物馆的合作随着“美在六朝”活动的推进不断深入。在我园“宝爸宝妈学堂”直播的“和孩子一起去旅行,你准备好了吗”活动中,六朝博物馆的宋燕馆长以VCR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六朝博物馆,和我们一起推广博物馆教育。我园还组织幼儿园退休教师和青年教师一起参访六朝博物馆,通过活动,让大家相互认识,彼此熟悉,在互动中增进老中青教师们的情感连接,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此外,六朝博物館组织外出参访活动和暑假的社会公益活动,也邀请我园志愿者参与、学习……双方的合作,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教师学习的路径,让我们得以将幼儿园的美育成果经验辐射到社会课堂中,使更多的孩子收益,也成就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三、反思——“美在六朝”活动引发幼儿园管理生态重构
“美在六朝”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我园教师团队新的活力和生机,成为幼儿园美育课程一个新的突破口,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活动中,我们遵循园本审美文化“以美求真,以美向善,以美创美”的思路,以人为本,以活动为平台,通过人、事、物等多重“关系”的建立,形成融合渗透,互生共长的态势,建构起平衡、融合、共生的管理生态,从而使管理更具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是管理的思路,也是管理的方法,更是幼儿园美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美在六朝”活动中,我们着重关注以下“关系”的建立:
(一)资源联通,优势互补——管理有“维”
在幼儿园发展中,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突破传统课程实践的“围墙”,建立多维视角,整合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寻求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已然成为当下教育管理的趋势。在“美在六朝”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幼儿园美育课程研究的基础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教育专业的投入与博物馆建立资源联通的合作关系,将双方的优势进行融合,开发美育活动。这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更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浸润于文化之中的环境,使其在润物无声的亲身体验和交流创作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借力发展,共享共赢。
(二)自主变通,扬长聚力——立身有“位”
生态观强调的是存在者与存在者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它要求超越任何类型的中心主义,不赋予任何物以本体论的有限地位。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借鉴生态的观念,尝试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不局限“领导者”地位,而赋权更多的教师站在活动“领导”的位置。通过参与者在活动各环节中的移位、换位、错位、就位等方式,发挥个体所长,凝聚团队之力,让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能充盈更多的智慧和能量。这不仅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也让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体验、收获和成就感。在“美在六朝”的活动中,参与者各有分工,既有牵头的任务,也有支持的义务。牵头工作的人,有调配人力、材料、信息资源的权力,并负责相关环节任务的完成;支持配合的人,服从安排,见缝插针地提供补充和服务,从而保障活动在团队的合力互动中得到高效而有品质的完成。
(三)专业融通,传帮带长——行而有“为”
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线,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开展“美在六朝”活动的规划中,我们将教师专业研究与任务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探索学习,使专业思考和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我们尝试艺术取向的教育研究方法,跨越了艺术、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边界,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由传统的强调技术理性向侧重人文关怀转型。在艺术取向的研究中,根据被研究者的反应,研究者可自由地在参与者、观察者,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进行角色转换,这一观点成为我们开展活动的重要思路。在进行“美在六朝”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国宝文物作为欣赏和创作表现的内容,通过教师、艺术品和幼儿之间的对话,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以引导、支持、合作的不同方式和幼儿一起融入“美”的表达和创作之中。同时,我们的活动以“青蓝”结对的方式来组建团队,通过文物知识的学习,材料方法的探索,表现形式的研究,促进幼儿园老、中、青教师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动性,建立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实现专业融通,互助成长。
(四)使命共通,桃李不言——专业有“味”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仅要有安身立命的静心,也要有服务社会教育的热心和公益心。从幼儿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让专业发挥辐射和影响力,同时也能扩大教师们的朋友圈,拓展眼界,开阔格局。从“美在六朝”活动的萌发和开启,我们就本着让教师们走向社会、服务公益的想法。活动的参与者均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每一次活动都不占用工作时间。内在的驱动,使大家成为积极的社会活动志愿者,在付出中感受着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加入志愿团队,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凝聚成一种新的风尚,也让大家体验到专业所带来的幸福味道。
幼兒园是文化的传播场,我们在继承中也在创造。以生态的智慧和审美的态度不断创生我们的园本审美文化,优化管理生态,促进幼儿园的发展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三幼发展七十余年的凝聚和积累,是一份厚重而宝贵的财富,迎着新时代的挑战,我们也将不断“破茧”创新,让教育回归生态,回归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