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点燃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2021-09-22 20:09张赤华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博物院文物博物馆

张赤华

博物馆纵横千年历史,囊括万物世界,是人类文明和自然发展的缩影,收藏了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看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如何生活,看不同时代同样题材的不同呈现,能让幼儿萌发对文物、对艺术的尊崇亲近之情,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怎样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点燃幼儿心中的小宇宙呢?本文结合聚焦文物“牛”开展的走进南京博物院之旅,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新鲜事,发现生活中的“牛”气息

伴随着2021年牛年春节的临近,孩子们发现自己生活的周边处处洋溢着“牛”的气息。南京的很多博物馆、公园景点也都推出了文化惠民活动。在畅想“牛年春节怎么过”时,一名幼儿说起去年春节期间,妈妈带他到南京博物院看生肖“鼠”展览的故事,引发了幼儿对博物馆的兴趣。

“南京博物馆数量多、展品丰富,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博物馆和文物资源?”“幼儿可以在博物馆里参与什么,获得什么体验?”“博物馆之旅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一些博物馆进行了联系。获悉从2021年2月6日起,南京博物院将举办“十二生肖闹新春”展览。我们将这一消息告知孩子们,他们非常开心,提出要去南京博物院参观的想法。

生肖是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等。我园在开展“十二生肖”戏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创编剧本、歌谣,制作场景,自选角色表演,对十二生肖的排序、特征与传说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十二生肖闹新春”主题展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又与我园正在开展的戏剧主题相关联,进而点燃了孩子们博物馆之旅的热情,为孩子们主动探索文物展品的内容、形式和寓意奠定了基础。今年是牛年,牛身形庞大有力气,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历代社会生活、信仰崇拜、文学艺术中不乏牛的身影和故事。因此,我们倡议家长带孩子走进博物院,参观“十二生肖闹新春”主题展,并寻找与“牛”相关的文物。

二、“犇”向博物馆,寻访文物中的“牛”宝贝

博物馆不仅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彰显文明礼仪的地方。放假前,我们引导孩子们就参观准备和礼仪进行了讨论,他们知道了要关注博物院近期预告,提前制订计划,做好预约工作,设计参观路线,带好必要物品。参观时不大声喧哗、跑动,不触碰展品及展示柜等。

(一)拟定参观计划书

经过讨论,孩子们将寻访博物院里的“牛”宝贝作为参观“十二生肖闹新春”主题展时的重点,设计了“参观计划书”,规划好博物馆行程。我们还通过家长微信群,简介了参观博物馆的价值,提出了参观时的一些建议。

(二)实地参观寻访

按照参观计划,家长和幼儿走进了博物馆。不少家长根据建议,在参观前对孩子提出了小任务,如“找一找博物院大门口红色‘牛转乾坤雕塑的文物原型,说一说它的样子?”“哪幅作品画的是春天牧童放牛?从哪里看出来?牧童是怎么放牛的?牛儿在干什么?”等。以问题为指引,让孩子驻足在展品前,近距离观察文物和艺术品,有目的地去寻找、去发现感兴趣的文物。

对孩子们感兴趣的文物,家长引导他们寻找适合的观察角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观察和研究文物,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发现,而不是先将导览上的文字说明当成权威知识读给孩子。有的家长让孩子按图索骥,寻找图中的文物;有的家长以动作模仿或语言描述文物,让孩子关注文物中的细节;有的家长用手机记录孩子对文物的描述与感受,共同填写计划书;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统计展示柜中“牛”文物的数量;还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现场临摹……看似“高冷”的文物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体验,游览博物馆也随之变得轻松愉快。

三、静心赏国宝,感受历史里的“牛”文化

我们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幼儿美术活动,开展了以“博物馆里的‘牛”为主题的欣赏活动,帮助幼儿穿越时空,走进文物世界,体验“牛”文化。

(一)深入观察

孩子眼里的文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结合计划书,谈论着自己的参观过程、观展中的发现。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从众多的文物展品中,选择了立体的“东汉错银铜牛灯”和平面的“四季牧牛图”,引导幼儿深度观察欣赏。

在欣赏东汉错银铜牛灯时,通过“你从哪里看出这件文物是‘牛转乾坤雕塑的原型?”“它与‘牛转乾坤雕塑有什么不同?它的用途是什么?”“铜牛灯由几部分组成?牛是灯的什么部分?牛的颜色、姿态是什么样子的?”“灯盏是什么样的?”“铜牛灯上有什么花纹和图案?”“铜牛灯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铜牛灯是什么时代的,你们觉得古人是怎么样的?”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细心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古代工艺的精巧。

在欣赏“四季牧牛图”时,我们引导幼儿透过长长的画卷寻找四季,透过牧童与牛的姿态想象牧牛的故事……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感受,增进对文物的认识、感受构图的精巧、欣赏画家的画风、体验审美的愉悦。

(二)用心聆聽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欣赏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聊一聊“牛”与人类的故事,聊一聊跨越时空的文物故事。我们请孩子们欣赏《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片段,引导他们感受历史中的人文风貌,感受牛与古代农业的关系,感受人们对牛的崇拜及牛的象征寓意,让文物在孩子心中“活”起来。

为什么选用东汉错银铜牛灯作为原型设计“牛转乾坤”雕塑?结合观察与欣赏,孩子们感受到东汉错银铜牛灯造型独特、线条灵动、工艺精美,以体形肥硕、张口低头、两耳直立、双目圆瞪,尾巴上翘的牛当灯座;灯盏安装在牛背正中的圆形基座上,下面有可转动的灯盘,能调节光照角度;灯盏上部有可以旋转的挡风板,能挡风和调节灯光强度;灯盏上方的烟管与牛头顶上凸出的短管套接;灯火在灯盘内点燃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进入铜牛灯座腹中,经牛腹中的清水过滤,减少烟尘挥发,使室内空气清新;它是东汉动物类铜灯的代表,既实用又美观,渗透了环保理念。“牛转乾坤”雕塑创作者李向宇在此基础上,保留原文物牛的神态,将牛的四条腿变粗变短,腹部更加饱满,通体“中国红”蕴含了美好的寓意。

“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讲述了什么故事?”孩子们在欣赏《四季牧牛图》时,我们鼓励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编讲故事,在分享中接纳他人的发现,尝试从新的角度再观察。我们还和孩子们玩“你演我猜”“你说我找”等游戏,孩子们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发现画中的传神之笔。随后,我们向孩子们简介画家创作背景:南宋时严禁屠牛,不少画家喜欢画牛,阎次平画牛时不但牛的造型、姿态非常生动,而且注意环境气氛;这幅画年代久远,是绢制的,材料脆弱,每次展完后至少要收藏一年才能再次展出,以此激发幼儿珍惜文物之情。

(三)交流感受

艺术教育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感受、思辨、表达去扩大对世界的认识,探究无边的可能。我们关注孩子们参观博物院的感受与体验:“在博物院里,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看到这些文物,你感觉怎么样?”“通过参观,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对于文物,你有什么想法?还有哪些疑惑?”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参观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自己的发现、对文物的理解、对作品的感受以及自己的体验、想象、思考。帮助孩子们在浸润式的欣赏、体验、探索中提高辨识力、敏感性,看懂文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动手又动脑,展现童心里的“牛”创意

“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一条館训。博物馆以具体形象的文物资源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触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以“我爱文物”为主题,鼓励幼儿用个性化、多元化的表征方式表达他们对文物的理解、想象与创造。

如绘画“牛”宝贝:鼓励幼儿根据博物院里的“牛”文物的典型特征进行绘画,勾勒童眼里的文物世界。

装扮“牛”宝贝:以给“牛”宝贝穿新衣为重点,鼓励幼儿在印有文物图案轮廓的画纸上填色、装饰等,体验修复文物的乐趣。

彩塑“牛”宝贝:请幼儿用面塑、纸黏土等形式制作立体、可爱的 “牛”,表现出“牛”的不同姿态、不同用途。

此外,我们还支持幼儿开展剪纸、折纸、面塑等活动,展现独特的创意:憨态可掬的牛、威风凛凛的牛、放飞风筝的牛……虽然他们在线条、构图等方面略显稚嫩,有的甚至看不到“文物的痕迹”,但呈现了孩子们心中的文物形态,带有鲜明的童真气息,勾勒出不一样的文化之美。

同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有关“牛”的传说、绘本、歌谣、文物图片等;收集阎次平及不同时代画家画牛的故事、最经典的作品;搜寻生活中的“牛”宝贝,鼓励孩子们将“我喜欢的”“对我有特殊意义的”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建设班级“牛”博物馆,并进行分类、观察、统计,增加对物品的再认知,广泛感知生活世界和人类文化,获得更鲜活的经验,让这些经验不断生长、拓展,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好奇好问、喜欢追根寻底的,博物馆能帮孩子解答无数的疑问,激发孩子浓厚的探究兴趣。带孩子逛一逛博物馆,看一看《国家宝藏》《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点燃孩子内心的小宇宙,引领他们用心感受优秀文化、不断追求梦想。

猜你喜欢
博物院文物博物馆
博物院寻兔记
文物的栖息之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