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如何提升人物报道深度

2021-09-22 09:59汪娟
新闻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

汪娟

【摘    要】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物报道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报道形式。融媒体时代,人物报道也逐渐在融媒体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新的传播形势下,要做好融媒体人物报道,需要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从而不断提升人物报道的品质。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作品;人物报道

一、融媒体语境下人物报道的主要特征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些被报道的人物,或因其事迹代表时代潮流,或因其思想观念彰显时代精神,他们的事迹或形象通过媒体传播,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比如焦裕禄、孔繁森、张海迪等,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他们拥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坚定的精神信仰,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言行、事迹影响鼓舞了一代代人,也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时代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快速崛起、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让原来的典型人物报道有了新的变化。融媒体时代的人物报道,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人物特写相比,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 人物“平民化”

传统媒体时代,在选取人物报道的“主角”时,关注的是人物是否具备“典型性”。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更容易成为报道对象。而全媒体时代,伴随人们关注点的变化,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也因为在某些领域被广泛关注而成为报道对象。因此,从典型人物到“平民化”人物的转变成为融媒体时代人物报道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注重故事性

除了人物“平民化”,融媒体人物报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故事性。以往在人物报道中,最为注重的是人物的新闻性,也就是这个人物是如何“异于常人”的。而在融媒体人物报道中,则更为注重人物的“故事性”,也就是更倾向于展示人物背后有哪些令人动容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融媒体人物报道其实是完成了“我想让受众看到什么”向 “受众想看什么我就报道什么”的转变。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融媒体人物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往大多数的人物报道中,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描写,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融媒体人物报道中,则会综合利用图片、短视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受众清晰地看到人物的音容相貌,从而让人物形象实现从“可读”到“可视”的转变。

二、融媒体语境下人物报道常见的误区

融媒体时代,多样的报道形式,丰富海量的素材,对于提升人物报道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追求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当今,不少人物报道可能步入了一些误区,从而影响报道的真实性。

在一些人物报道中,有些媒体为了抢先发布,往往没有经过扎实的采访,仅就搜罗的相关资料,用最短的时间堆砌成一篇人物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内容单薄,流于形式,看不到精心策划与深入思考。不仅如此,一些未经核实的内容有可能失真,最终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

除了内容单薄,少数人物报道还容易陷入“标题党”的误区。当今社会,碎片化阅读令许多人不愿意阅读“长篇大论”式的文章,转而爱看“短平快”式的短文。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少媒体在人物报道方面,会选择做一些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当人们被标题吸引点开正文,才发现内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精彩时,就会大失所望。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最终失去的还是受众的信任。

除了标题和内容,在人物报道上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就是语言描写和表现形式的单调。在人物报道的立意上,被一些先入为主的写法所束缚,比如沿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等反复被使用的词语,塑造的人物形象比较空洞,体现不出精神特质,这些都会让受众产生厌倦情绪,难以深入阅读下去。在表现方式上,因采用比较单调、生硬的方式,没有创新和策划,也会让人物报道失去说服力。

三、融媒体语境下提升人物报道深度的策略

在融媒体语境下,要提升人物报道的深度,首先是要扎扎实實做好前期采访,并在采访过程中走近人物,了解人物,从而为报道工作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只有在获取了充分的素材之后,才能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寻求更为恰当的表现形式,并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入手,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

(一)放大细节突出人物特质

人物纸上生,笔下有新闻。不一样的人物,拥有不一样的特征。无论是传统的人物特写,还是融媒体时代的人物报道,对于创作者而言,放在第一位的仍应是探寻人物的“特质”。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个小小的场景,一段充满感情的对话,都能展现人物个性。找到报道对象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并将其充分表现出来,作品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2020年9月28日,皖西日报社下属公众号“掌上六安”以《驻守山村小学32年 他坚持做乡村孩子的“守望者”》为题,报道了安徽六安市霍山县大化坪镇青枫岭教学点的教师潘声发坚守偏远乡村小学的事迹。乡村教师坚守岗位的报道属于比较常见的题材,将这类“老”题材做出新意并非易事。这篇报道没有将视角放在那些“高大上”的层面,而是选择从潘老师的日常一天说起。

在这篇报道的开头,用了一个大场景展示,空荡荡的乡村学校的一天开始了。仅从画面上,人们就感受到乡村学校的“空”。而后,再从一个老师三个娃的日常着手,记录课堂教学,中午陪孩子们吃饭、傍晚送孩子们回家这些最为平常的事情。除此以外,还特意写了潘老师与母亲之间一段简单的交流。从这段特别接地气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人物心中对于职业的坚守,受众也从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和对话中,感受到了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

(二)创新表现形式贴近受众心理

一篇好的作品,除了需要有内核,一些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也能为作品增色不少,甚至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抗疫人物报道,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时常出现在各类媒体平台上。

2020年2月27日,人民网发布了一条题为《红手印》的视频新闻。这是一条记录安徽六安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勇敢“逆行”的群像报道。在这篇报道中,没有按照平时常见的报道形式,而是选取了一首抗疫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动人的旋律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各领域的人群一一闪现,再加上情感充沛的歌词,让整条报道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无疑让受众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视听冲击,从而带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物报道都适用于这种歌曲形式,当题材适合时,这种表现形式显然能为新闻报道加分;但如果题材不适合,或者选取的表现形式不能很好地匹配新闻题材时,那么就可能会弄巧成拙,达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采访感悟作为有效补充

在报刊新闻特写中,采访札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的结尾。新闻报道需要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向受众阐述事件过程或人物故事,而札记则是在采访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感悟,具有更多主观情感色彩,也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的人物报道中,优秀的采访札记可作为报道的有益补充。

2020年11月18日,六安新闻网公众号以《千人送别!追忆六安蓝天救援队队长陶成诚、水上搜救组组长黄先红》为题,报道了六安群众送别因训练意外罹难的两位蓝天救援队队员的新闻,报道中既有送别仪式的感人瞬间,也全面呈现两位队员生前的主要事迹。文末,一篇《让志愿精神熠熠生辉》的采访札记,通过公众对两位队员去世的极大关注,引出近些年来普通群众对于志愿者从不理解到支持与赞许的心理转变过程,从而呼吁更多人能够认可志愿精神,也呼吁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通过采访札记的形式,可以直抒胸臆,让受众更能感同身受,“也让枯燥的新聞事件和人物有了温度,新闻作品更加立体饱满。” [1]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特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经过了时代大潮的洗礼,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拥有动人的时代风采。一个成熟的融媒体人物报道,既要尽可能还原人物本来的面貌,又要从细节入手,将人物的品格特质呈现出来,从而让受众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动人之处。简而言之,就是在进行融媒体人物报道时,“应与当下的社会热点与焦点相呼应,凝聚社会共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传播设计,将此种共识转化作社会的正能量。” [2]

注释:

[1]童文艳.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J].智富时代,2019(02).

[2] 徐玲英.新媒体环境下典型报道的方法与意义[J].新闻战线,2018(07).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