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如何适应融媒体时代

2021-09-22 09:59何薇
新闻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理念融媒体

何薇

【摘    要】融媒体时代,技术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加,对新闻采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写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采写理念和采访方式、手段上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从如何树立融媒体新采写理念,掌握融媒体传播新的特点,以及如何学习技术、技能等方面提出新闻记者增强采写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采写;新理念

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大势之下,无论是报纸、广告、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等传播平台,还是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传统媒体在积极转型,新兴的头部网络平台在不断扩大战场,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成为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记者如何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及时转变新闻的采写理念,运用全新的采写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记者要树立融媒体时代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媒体也呈跨越式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市的晚报和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但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因为平台的技术制约,在传播的及时性、信息的海量性、传受的互动性等方面都有不足。

近十余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从网络论坛到门户网站,再到移动端APP,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了受众获取海量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因为传播手段单一,传播方式落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纷纷积极转型,以融媒体形式构建新的传播方式。

艰难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目前国内的头部互联网公司相比,在传播的方式、广度、多样性、多元化上相距甚远。但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他们能够提供独家、原创的稿件和具有独特视角的新闻评论,这恰恰是网络最需要但最稀缺的资源。所以,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不断和地方媒体谈合作,以期获得独家的新闻产品。

对于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来说,首先要转变观念。对于“90后”的新闻业“新兵”而言,他们是在新媒体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能够顺应潮流,因此,接受融媒体报道方式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对于一些从事新闻业一二十年的“老兵”来说,却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例如,一次法定假日报纸休刊,接到通知后,有一名记者就说:“没有报纸了,那明天就放假了。”其实融媒体时代,报纸休刊,但网站和移动端还在继续发稿,“双微”、短视频也都需要供稿,融媒体记者可以说是365日无休。这位记者的话虽然是随口而言,但说明了围绕报纸转的旧观念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次,要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种种变化,并做好准备。一是思想上的准备,就是要把融媒体的传播理念融入到采访写稿的全过程。以前记者在获得一条线索之后,会思考从哪里着手采访,新闻点在哪里,是写成消息、通讯还是现场短新闻。融媒体时代,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这条新闻能不能做成直播,能不能做成视频新闻,从什么角度写才更适合微信公众号传播等。二是技能上的准备。再好的想法要想落实,都需要踏实去做。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写,和“一支筆一个采访本”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技能的储备非常重要。

二、新闻采写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快速

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快”。网络时代,点击一下发送键,信息瞬间就能传送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所以,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提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记者的标配,再加上5G技术的应用,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传播都是瞬间完成。所以,记者要能熟练操作手中的采访工具,做到“到达快、采访快、写作快、发稿快”。尤其是对重大新闻的发布,要事先做好准备,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比如,每年高考分数线的发布现场,就是所有媒体比“快”的战场。一般来说,后方编辑会事先把稿件的模板写好,把分数线空在那里,等待前方记者的消息。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一旦拿到分数线,立即拍照传到编辑部,编辑部填上后,立即一键发布,全平台分发,媒体之间的发布时间差距以“秒”计。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两会”或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很多记者席地而坐,用手提电脑或手机现场写稿,写完就传到后方编辑部。编辑立即修改,成稿后审核通过,一键发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家新闻已成为稀缺资源,记者面对的主要是同题新闻。笔者曾经作过多次观察,一条同题新闻通过同城的两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如果公众号的粉丝量基本相同,但发布时间差10分钟,点击量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别。所以,记者在采写稿件时必须适应 “快”的特点。在获得线索时,立即要考虑相关因素。比如,去一场新闻发布会,或者是一个可能多家媒体都去的突发事件现场,不仅要带上相应的器材,还要事先和后方编辑打好招呼,让他们时刻等待前方传来的消息。到达新闻现场后,要及时把最重要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回后方处理。如果要现场写新闻,就要写成“短平快”的现场短新闻或者消息。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比较考验记者的现场应变能力的,需要记者在不断的实战中增加经验。

(二)分层

以前,传统媒体记者外出采访,会在采访结束后,返回单位或者驻地才动手写稿,价值小的写成消息或者短新闻,价值大的写成深度报道或者大特写等。融媒体时代,记者要同时面对多个发稿平台,每个发稿平台对稿件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记者学会分层写稿供稿。

比如,某地针对供水供电召开关于调整价格的听证会,记者在现场了解听证会的基本情况后,应该先发一个短消息给报社的网络平台,供网站及时发布。随后,听证会上如果有新的进展或者参与听证的代表有新的发言,记者可继续以短消息的形式,在自家网络平台上滚动发布。如果是当地市民非常重视的听证会,关注度高,还可以进行视频或者图文直播,让受众随时获得有关听证会的最新消息。这是第一个层次。

返回报社后,记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采访,整合之前发布的碎片化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的新闻写作,全方位展示听证会召开的原因,代表的意见,现场的争论,市民意见,专家观点和部门态度。如果此前曾经出现逢“听”必涨现象,也可以作为背景进行分析思考。这篇稿件可以同时提供给网站和报纸使用。这是第二个层次。

同时,记者还要考虑给微信公众号供稿,因为要适合新媒体的传播,微信稿件和报纸稿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需要在报纸稿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才能发布。如果记者还要给视频部门提供稿件,那么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会有更大的变化。

(三)多元

融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的边界日趋模糊。比如,报社记者外出采访,也要采集音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媒体也越来越重视文字表达,比如加强新闻评论等。 假设现在发生一起重大突发事件,以报社记者为例,赶到现场的记者团队不仅带着笔、采访本、录音笔、手机等,还会携带照相机、摄像机、话筒、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因为融媒体记者要为后方的平台提供不同呈现方式的素材,有文图稿件、音频稿件、视频稿件。有时,还需要记者现场出镜讲解并进行现场直播。后方编辑会根据前方提供的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短视频、抖音、微信、H5等新闻产品进行全方位传播。

多元化的传播需求,决定了记者需要加强采写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的采访器材。

三、融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写技能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学习

融媒体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能写能拍能出镜,还要能写适合各种平台发布的稿件。这就需要记者在两个层面上不断学习,首先是技能上,要研究各种传播平台的风格特点,写出或者制作出符合平台需求的新闻作品;其次是技术上,要学习使用各种新设备,比如专业的照相机、摄影机、无人机,熟悉制作微信、H5、海报的各类模板和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这样,无论遇到各类新闻事件或新闻现场,招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不断积累

在新闻采访中,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记者通过积累,第一,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新闻线索的价值,更加准确地从一个新闻事件中发掘出最核心的价值;第二,现场采访更加娴熟,把控现场游刃有余,知道如何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更易与当事人产生共鸣;第三,对稿件尺度的把握更加准确,重点突出,言之有物;第四,熟练运用各种新的采写技能和技术,根据新闻现场的特点、变化、进展等,准确判断运用哪种报道形式。

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總结自己采访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吸收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虚心请教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适应与磨合

融媒体时代的采写具有快速、分层、多元的特点。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新闻采写已经不是记者单打独斗,融媒体时代的采访写稿是一个团队在作战,前方采后方编,后方需要什么前方就提供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并适应的。尤其是随着技术因素的增加,除了网站、移动端、微信、微博等形式外,短视频、抖音、快手、H5、海报等,都需要后台技术人员和编辑人员的配合,前后方沟通的成本在加大。如何做到无缝对接,除了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的对接磨合,还考验着采访团队、编辑团队以及技术团队之间的配合,这些都需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不断地去适应和磨合,也需要团队机制的配合和支持。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闻记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练内功,提本领,把融媒体理念贯穿新闻采写的全过程,及时把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尝试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成为一名优秀的融媒体记者。

(作者:新安晚报、安徽网编辑)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理念融媒体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