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茶养廉”到“与佛结缘”

2021-09-22 18:58:43尤文宪
现代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刘琨待客寺院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十分奢靡,在一些进步政治家的积极倡导下,以茶养廉之风开始出现。由此可见,茶逐渐超越了其自然属性的范畴,开始进入世俗社会。

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官吏及贵族皆以夸豪斗富为美,使得纵欲主义盛行,世风日下。这种奢靡的社会风气深为一些有识之士痛心,于是出现了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替代酒宴、南齐世祖萧赜以茶祭奠等事例。这些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用以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使茶成为节俭作风的象征。

陆纳以茶待客

陆纳,字祖言,少年时代就崇尚清流,贞厉绝俗。太原王述雅敬重他,引荐为建威长史。后又任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等职,晚年出任吴兴太守。陆纳为人廉洁,在他看来,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在他任吴兴太守时,有一次卫将军谢安去拜访。陆纳并没有大肆招待,只是清茶一碗,辅以鲜果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为叔父小气,有失面子,就擅自辦了一大桌菜肴。陆纳得知非常生气,待客人走后,揍了侄子四十棍,还边揍边说,你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还要来玷污我俭朴的家风。

刘琨以茶解闷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在“八王之乱”末期,司马越掌握朝政大权,刘琨被派往西北重镇并州镇守,此时北方匈奴乘虚而入。刘琨眼见领土丧失,国无宁日,心中十分苦闷,但他并没有因意志消沉而追逐奢靡,而是以喝茶来解闷消愁。当时刘琨曾在一封给侄子刘演的信中说,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当我感到烦乱气闷之时,却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消解,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一些好茶寄来。

萧赜以茶为祭

萧赜,字宣远,汉族,祖籍南兰陵。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朝齐武皇帝,年号永明。齐武帝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自此茶开始步入大雅之堂,被奉为祭品。这也是萧赜针对当时贵族靡费的丧葬仪式所提出的改革。萧赜发布的遗诏,对后世以茶为祭的习俗有所推动。

茶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节俭生活的象征,不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上层和普通百姓饮用,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便宜。“茶”与“俭”建立联系,并不是因为茶所特有的物质属性,而是茶的社会属性。总之,以茶养廉之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起,说明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开始萌芽。

以茶养廉的古代茶宴

茶宴之道,追求清俭朴实,淡雅逸越,以清俭淡雅为主旨,展示人们希冀和平与安定的心愿。古代茶宴因客而异,分品会、茶果宴、分茶宴3种。品会纯粹品茶,以招待社会贤达名流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亲朋故旧相聚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辅以茶食。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以茶养廉、反对奢侈,反腐倡廉,乃俭德之风,这样的茶宴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

南北朝时的古刹茶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佛家的思想发生联系,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开始与人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不仅从一个特定的方向推动了饮茶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茶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茶与道教结合,由此茶开始了仙药化。当时的文人有饮茶以求长生的风气。在魏晋文人的一些作品里,充满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阮籍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许多文人都有对生命的哲学认识。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的养生功效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僧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并在茶中融进“清静”思想,他们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精神寄托,即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则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开始栽茶、制茶、讲究饮茶,这些寺院也开始成为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3种。江苏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艺精巧,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而且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能力来研究茶的采造、品饮,以及作诗写词宣传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可见,佛教在自身传播的同时也推动了饮茶的普及。

(摘自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    作者:尤文宪)

猜你喜欢
刘琨待客寺院
A pressure-calibration method of 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in sealed microbial growth environment*
Fantasy and reality
学会待客
There Is No Perfect Solution
西部论丛(2017年7期)2017-11-20 06:59:42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学会待客
安身立命的资本
学会待客
Modification of Cumulus Convection and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Schemes in the GRAPES Global Model
做客与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