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伪善阐释的研究

2021-09-22 21:16瞿建国王芳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1年2期
关键词:阐释道德大学生

瞿建国 王芳

摘要|伪善由于意味着做假、做秀,也往往与自私自利相结合,因而被人们厌恶。通过对65份大学生关于伪善印象的文本的分析与诠释,发现了伪善事件、伪善特征、伪善动机以及道德主体的感受四个关于伪善的主范畴,它们表征了对伪善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体验与评价,因此被认为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对伪善的阐释。日常生活中的印象管理、道德绑架等与伪善的相互关系值得重点关注。研究被试中提到伪善存在一定的人群差异,但该观点无相关研究支撑,需要得到进一步确证。

关键词|道德;伪善;大学生;阐释

1    引言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各种原因,我国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因而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在各种道德问题中,伪善又是一种常被人们议论并厌恶的道德现象。有的研究者甚至将伪善认为是根本的恶,因为道德伪善使伪善者异化,使伪善者逃避道德责任,蚕食社会伦理化,从而加剧了社会道德不确定性[1]。

道德是人类利益行为的伦理标尺,可以说一个是庞大的规则、规范与价值观网络系统[2]。个体非道德行为理所当然地会遭受来自外界的谴责,因而其中一些人就会采取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方式来为自己获利,这就是道德伪善(MoralHypocrisy)[3],简称伪善。李静、王甡[4]认为“与赤裸裸的规范破坏者相比,道德伪善对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为道德伪善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被察觉发现”。

伪善现象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有具体行为上的伪善,甚至有人格性伪善的苗头。”[5]因而,如何理解伪善和加强对伪善的防范是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绕不过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对伪善的阐释,为人们如何全面认识和防范伪善提供一个参照模型。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了解大学生中发生的伪善现象,研究采用诠释学的方法与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对大学生的报告文本进行分析。特别关注语境和原意,是对故事解释的一个视角,也是诠释学提供的一个理论框架[6]。

研究第一步,对大学生进行伪善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讲授品德发展这一内容时,向大学生提出了道德伪善这一概念。在课堂上提供了汉语词典(伪善:假充好人;假冒善良)和牛津字典(伪善:假设一个虚假的美德或善良的外观;贬低真实的性格或倾向;诋毁,假装,假)的两种对伪善的基本定义进行阅读。布置了一个拓展任务,要求大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补充与完善他(她)们对道德伪善的认知,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对道德伪善的定义。

为了追求更为真实,避免学习效应的影响,研究第二步在两个礼拜以后进行。要求大学生独立形成伪善印象的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1)陈述对“道德伪善”概念的理解。(2)讲一个道德伪善故事。选择一个发生在大学生中被个人认为是属于“伪善”的故事进行描述。(3)对道德伪善现象的进行解析。结合讲故事的内容进行,对自己所该故事中的道德伪善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

研究第三步,对文本进行分析,利用编码技术对大学生的报告文本进行诠释,生成伪善的有关理论。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文本总共有65 份,来自四个班级的随机抽样,抽取的是完整作答了的文本。

3    数据整理与分析

编码是指将代码应用于文本,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文本结构,是一种被研究者推荐的定性数据分析技术[7]。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来自于访谈结果,数据类型符合扎根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编码技术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编码是将研究所获得的文本资料转变成不同类别,根据现象界定概念,从而发现范畴。根据大学生报告文本的陈述,去掉在含义上词频低于三次的原始词条,剔除与研究无关的词条,整合后整理出相关初始概念并逐步将其范畴化,最终得到了12个范畴。具体概念范畴化的过程简介见表1。

3.2 轴心式编码

轴心式编码着重于发现和建立类别之间的联系,挖掘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主范畴。本研究中有关伪善的理解可以分为伪善的动机、伪善的特征、伪善事件以及道德主体感受4个主范畴。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范畴与内涵情况见表2。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选择核心范畴,关联类屬,形成理论,并通过对话发展理论。主轴编码发现的伪善事件、伪善的特征、伪善的动机以及道德主体的感受四个主范畴体现了对伪善的描述、分析、解释与体验、评价,共同构成了对道德伪善现象的阐释。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伪善的阐释机制”挖掘为核心范畴。其中各种有关伪善事件的描述为道德伪善的防范提供了重点范围;伪善特征具体化为道德伪善的判断提供了参照指标;伪善动机的细化有助于解释伪善发生的动因,来自于道德主体的各种体验与评价揭示了影响道德伪善发生的因素及其相关的调节作用。伪善的阐释机制见表3。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依据编码的结果,本研究分析形成了如图1的道德伪善的阐释机制模型图,提出对道德伪善的阐释由相关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体验与评价组成。以下对具体的发现进行说明,并与讨论。

4.1 伪善的描述——伪善事件

伪善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这一角度来说,适应本身是一个生物的重要生存法则,对于道德主体而言,只要有机会、条件恰当,就可能会逃避履行道德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3]。因而客观来说,道德伪善是可能会出现在人们各种道德生活中。本研究在大学生的视野下提炼出的伪善出现相对高频范围是日常互动、活动管理以及在有关的道德评价事件中。

具体来说,日常人际互动中的伪善具体表现为假关心,马后炮的关心以及面子上的应对;活动管理中则主要是给自己获利或给他人设置障碍制造冠冕堂皇的借口;在道德评价事件中喜欢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日常互动与活动管理是典型道德做假、做秀,但道德绑架往往是模糊了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标准,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是近年来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8]。

4.2 伪善的分析——伪善特征

沈汪兵等[9]等认为道德伪善的发现或提出本身就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在本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伪善在实际生活中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品质表现形式上的矛盾,这种道德品质表现形式道德的矛盾不仅仅是表现在知性脱离上,而是体现在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情境中行为前后不一致或言行不吻合或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伪善不仅仅是大家所看到的只有道德做假,还有道德做秀[10],还有道德投机——一种机会主义的应对策略[11]。图1显示,道德行为一致性差、言行吻合程度低、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可以作为伪善发生的判断依据。

4.3 伪善的解释——伪善动机

伪善的解释是想从源头来挖掘伪善产生的原因。动机是追求某种目的的自觉意识,是牵引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伪善源动力。本研究发现,印象管理(指保持道德的形象)、促进交往的和谐以及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是伪善的三大内驱力。人们之所以非常痛恨伪善,在于做假做秀使道德主体逃离了应承担的想要社会责任,伪善隐含了道德主体的自私自利。从本研究来看,装好人、道德做秀被屡屡提到是伪善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印象管理也是中国面子文化的体现,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往往在不经意的细微之处就发生了,确实不容忽视。

4.4 伪善的体验与评价——道德主体的感受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道德形象的自珍几乎是一种社会人的本能。伪善的体验与评价一是反映了人们对伪善的态度,二是对伪善其调节作用。大学生们普遍承认道德伪善的做秀也好,做假也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行为主体某种任务完成或某种目的的实现。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伪善持有厌恶的情感体验。本研究中发现被试提到比较多的另一种比较多的情绪体验是伪善被识破后的“尴尬”,是否会有事后内在良心的道德谴责没有被提到。至于提到了人群差异,目前并没有相关理论支持男女性别在伪善上存在差异,这或许与男女社会刻板印象中的外放与相对内敛相联系。管理者的伪善是否表现更多也没有相关理论支撑,但近年来,因职务便利性犯罪的消息出现不少,其中尤以贪污犯罪突出。贪腐官员台上台下形象的巨大差异也可能给了大学生某种关于管理者的伪善暗示与影响。

5    结论

本研究中采用编码技术和诠释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关于伪善印象的文本报告做分析,提炼出他们对伪善的阐释。研究表明,伪善事件、伪善特征、伪善动机以及道德主体的感受四个主范畴构成了一般情况下对伪善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与体验。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以下的一些拓展:(1)提出的阐释结构与内容,具有可借鉴性,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伪善现象的识别与解释等具有指导意义。(2)研究指出了以往伪善关注的相对薄弱地方,如印象管理的动力作用,道德绑架的伪善性等。(3)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如内在道德信念——良心对伪善的影响或调节作用是什么?伪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是否在管理者身上伪善表现更突出?

本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意义和词频作依据,整理分析文本话语中的词条含义,样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水平的局限,导致研究结果的推广价值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需要扩大样本范围,补充探索性分析和调查对阐释内容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韬.道德伪善及其消解[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8.

[2]Voiklis J,Malle B F.Moral cognition and its basis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regulation[J].Atlas of moralpsychology,2017:108-120.

[3]刘毅,孙桂芳,倪彦伟.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18-24.

[4]李静,王甡.体育道德伪善及其社会文化根源[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2):22-24.

[5]高德胜.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11):28-43.

[6]Patton M Q.Two decades of developments in qualitative inquiry:A personal,experiential perspective[J].Qualitativesocialwork,2002,1(3):261-283.

[7]KelleU.Theorybuildinginqualitativeresearchandcomputerprogramsforthemanagementoftextualdata[J].Sociologicalresearchonline,1997,2(2):10-22.

[8]都蕭雅,王一帆.论道德绑架行为的伪善性和危害性[J].中州学刊,2018,40(11):98-102.

[9]沈汪兵,刘昌.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45-756.

[10]王宏.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11]吴宝沛,高树玲.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926-934.

ResearchonCollegeStudentsInterpretationofHypocrisy

QuJianguoWangFang

Collegeof Education Science,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Abstract: Hypocrisy is often disgusted by people because it means fake and show, and it is often combinedwithselfishness.Throughthe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of65collegestudentstextsontheimpressionofhypocrisy, four main categories of hypocrisy, hypocrisy, hypocritical features, hypocritical motives, andfeelings of moral subject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y represent the description, analysis, interpretationanddescriptionofhypocrisy.Experienceandevaluationarethereforeconsideredtojointlyconstitutetheinterpretationofhypocrisybycollegestudents.Therelationshipbetweenimpressionmanagement,moralkidnapping and hypocrisy in daily life is worthy of attention. Research participants mentioned hypocrisythattherearecertainpopulationdifferences,butthisviewhasnorelevantresearchsupportandneedstobefurtherconfirmed.

Keywords:Morality;Hypocrisy;Collegestudents;Interpretation

猜你喜欢
阐释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诗性的追溯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