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散去话李牧

2021-09-22 03:04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牧雁门关赵国

《文化产业》记者 邓 键

□ 安少华

雁门关

历史是一条大河,悠长而寂寥;历史是一片云彩,丰盈而从容。在记忆的路上,多少人走成了一个个背影,又有多少人走成了一座座雕像;浸润在河水中,脚踩美丽的石头,高唱穿越千年的离歌;行吟于泽畔,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天空一片云彩。

公元前33年,王昭君挥泪告别长安,踏上漫漫和亲之路。走出雁门关,美人愁眉紧锁,深情回望绝壁之上——雁门关三个大字,不禁潸然泪下。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这是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对雁门关的吟咏;“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这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雁门关的思念。

唐代大诗人李贺来了,他登临雁门紫塞,极目远眺,覆宿晴岚,滹沱新涨。诗人神情凝重,写下了《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关,被傅山先生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成就了多少帝王的丰功伟业,成就了无数守关将士的留名青史,成就了许许多多文人的博大胸怀。据史书记载,从春秋战国赵武灵王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登临雁门关的古代帝王有21位;从赵国名将李牧到蒙恬、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郭子仪、杨家将及以后在此筑城守关的骁将不下数百名,喋血雄魂,安定了边塞;从昭君出塞,文姬南归,到隋义成公主远嫁突厥,历代由雁门关出塞和亲的公主即有12人;历史上的鲍照、江淹、李白、卢照邻、骆宾王、王维、李贺、刘长卿、武元衡、司马光、范仲淹、苏辙、元好问、萨都剌、黄庭筠、李贽、顾炎武等众多文人都曾到过这里,这些骚人墨客登楼放歌,临风遣兴,留下咏雁门关的诗作近千首,仅《全唐诗》中咏雁门的诗家即达50余众。

这座著名的关隘——雁门关,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境内的勾住山上,北控紫漠,南固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一代伟人也登上雁门关论兵怀古。纵观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在雁门关设置军队,防守边疆。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傅山题联)。雄伟的雁门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重镇,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将领,而李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著名的大将,他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雁门关守将。据《史记》记载,他率军守边时,谨烽火,习骑射,厚遇战士。匈奴零星来犯时,坚守不出;匈奴大率军队来侵时,他智出奇兵,一举破杀匈奴骑兵十万,使匈奴其后十余年不敢近赵。

雁门关题字

李牧可谓是有勇力但更有谋略的战将。《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有: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李牧极懂“团结军民,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战制敌”的军事策略。他的“美马计”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李牧镇守雁门关初期,赵军兵马有限,粮草不足,他根据实际情况,不与匈奴正面交锋,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守势,积极备战,以待时机。

雁门关外景

一天,李牧在雁门关关楼上眺望,见有匈奴良马百匹因酷热被赶到河里洗浴。李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下令放出军中母马百余匹,系在隔河的树阴下。母马嘶声四起,匈奴的公马听见母马声,马上全部渡河奔驰而来。守关士兵便将其尽数赶入城中。匈奴将领见状大怒,率众赶过来,被李牧预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杀而大败。后来,唐朝名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受李牧“美马计”的启发,大败史思明。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事不断,国家的兴衰莫不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招揽优秀的军事人才,不少卓越的军事家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卓越的军事家,战功卓著,也是那个时代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他与秦国的白起、王翦和本国的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首先,李牧重视君臣关系。他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所谓的“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其次是正确处理军民关系,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

第三是正确对待官兵关系。李牧特别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的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最后在作战方略上,李牧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力求壮大自身实力,力求削弱、麻痹敌人,力求保持信息灵通,力求把握好时机,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力求各种兵种能协同作战等战略思想。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李牧到朝中任职。这一年,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雁门关城楼

一弯古月照千年。剪不断理还乱,总是征人的思念。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星河灿烂。思妇的心儿便是那弯细如峨眉弯如柳叶的月亮。这月亮,照在家乡也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边塞的风,在轻轻低吟,温暖雁门关冰冷的山石。当黑云遮住了温情的月光,烽火台上,狼烟已经散尽。荒凉的大漠,传来狼群的嚎叫。边关的冷雨,滴落在将士的铁甲上。刀剑微冷,仍透出一股杀气。凄风苦雨,惊扰不了将士的好梦。梦里江南,妻儿们登楼远眺,脸上写满甜甜的思念。这弯古月,曾见秦皇汉武指点江山,千古名将血染沙场;这弯古月,曾听北雁哀鸣,鼓角阵阵,走西口的歌声在雨中回荡。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题写在李牧祠堂的一首诗《《五哀诗·李牧》,虽历经岁月沧桑,仍熠熠生辉,至今仍然高高悬挂于雁门关风景区的李牧祠堂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历史的烽烟散去,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总能在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找寻到促使后人继续前行的力量。名将李牧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战争中的实际体现,李牧用实践完善了不断发展中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为世界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牧的军事思想和精神品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w

猜你喜欢
李牧雁门关赵国
把你戴在胸前
希望在肩上
有些事不可以试探
雁门关下人
李代桃僵(上)
拧瓶盖的男生
关于雁门关历史作用的思考
古法奇观
雁门关洗礼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