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训练联合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

2021-09-22 03:12谭惠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司汀耳石前庭

谭惠荣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海口570102)

我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高发,目前临床治疗BPPV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法复位是其首选保守疗法,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均可获得良好预后[1]。但随着临床对BPPV 研究的不断展开,屡见患者经手法复位后出现走路不稳、漂浮感、昏沉等残余症状的报道,未经彻底治愈而遗留残余症状可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治疗受到了临床重视。现阶段,前庭训练对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具有较高治疗价值,可有效减少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及发生率,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前庭训练后症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2]。倍他司汀是一种具有良好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增加前庭及耳蜗血流量[3]。尽管倍他司汀可改善用药者前庭及耳蜗血液循环,其在多种眩晕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应用广泛,但目前临床关于倍他司汀联合前庭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研究文献较少,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此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60 例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81 例与对照组79 例,所有患者均经条件性筛查,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中BPPV 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Dix-Hallpike 试验证实;(2)生命体征稳定,接受前庭训练及倍他司汀治疗;(3)手法复位后仍存在BPPV 残余症状;(4)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异常;(2)合并前庭器质性损伤;(3)合并严重内分泌疾病;(4)合并其他可能导致神经或前庭功能异常的疾病;(5)合并脏器功能严重损伤;(6)依从性差;(7)倍他司汀成分过敏。

两组性别、各半规管受累例数、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合并各慢性疾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指标 (观n=察8组1) (对n=照7组9) χ2/t 值P 值年龄(岁)42.48±3.6741.95±3.850.8910.374 BMI(kg/m2)病程(月)性别[例(%)]男 女合并症[例(%)]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受累半规管[例(%)]后半规管外半规管上半规管24.62±4.34 8.76±2.35 33(40.74)48(59.26)12(14.81)7(8.64)4(4.94)2(2.47)70(86.42)8(9.88)3(3.70)24.59±4.53 8.59±2.42 30(37.97)49(62.03)11(13.92)8(10.13)3(3.80)1(1.27)68(86.08)9(11.39)2(2.53)0.037 0.451 0.128 0.083 0.015 0.068a 0.044a 0.004 0.097 0.001a 0.970 0.653 0.720 0.773 0.903 0.795 0.733 0.950 0.756 0.977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耳石累及的半规管位置酌情选择EPLEY、Barbecue 等耳石复位法给予二次手法复位,复位手法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对照组接受前庭康复训练:(1)眼球转动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并保持头部位置固定,而后以右手手指于眼球正前方水平位置从左至右缓慢移动,期间患者眼睛须始终注视指尖,而后换另一手进行反方向水平横移及平行于面部上下横移;(2)坐位头部转动训练:患者取端坐位,视线平视正前方,而后依次缓慢向左、向右、向上、向下转动头部至极限位置后维持3 ~5 s,期间视线须始终保持正视前方;(3)卧位头部转动训练:患者改仰卧位后进行头部转动训练,除体位差异外,其余训练要点、步骤、动作均与坐位头部转动训练相同;(4)直线行走训练:患者取站立位,而后于空旷安全的走廊或过道内选取一位于患者正前方的静止物品作为参照物,而后患者以该参照物作为终点向前缓慢直线行走,期间须始终注视参照物并尽力保持路线呈直线;(5)腰部弯伸训练:患者取站立位,而后依次缓慢弯腰、伸腰至极限并维持3 ~5 s,期间眼睛先保持睁开状态训练,而后以闭眼状态训练;每组动作训练2 ~5 min,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倍他司汀,4 mg/次,3 次/d。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1)身心障碍状况: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5](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患者身心障碍状况,该量表共25 项,包含躯体障碍(DHIP,28分)、情绪障碍(DHIE,36分)、功能障碍(DHIF,36 分)三个维度,总分(DHIP+DHIE+DHIF)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因眩晕导致的障碍越严重。(2)眩晕症状评分:治疗前后采用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6](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眩晕症状,总分0 ~1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主观眩晕感受越强烈。(3)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对比两组治疗期间走路不稳、漂浮感、昏沉、头晕等BPPV 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周均发生次数=各组治疗期间总发生次数(次)/[治疗时间(周)×组内人数(例)]×100%。(4)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胃肠道刺激、头痛等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各不良反应之和/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 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DHI 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DHIP、DHIE、DHIF、DHI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8、0.054、0.193、0.267,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P、DHIE、DHIF、DHI 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51、8.267、8.644、19.44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HI 评分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DH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HI 评分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DH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81 79 81 79 DHIP 17.59±2.46 17.48±2.37 0.288 0.774 7.33±1.37*13.42±2.09*17.051<0.001 DHIE 21.79±3.53 21.82±3.45 0.054 0.957 12.69±2.49*16.34±3.07*8.269<0.001 DHIF 19.67±3.69 19.56±3.52 0.193 0.847 10.73±1.85*13.91±2.73*8.644<0.001 DHI 总分59.05±4.59 58.86±4.40 0.267 0.790 30.75±3.76*43.67±4.61*19.449<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VAS 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眩晕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34,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58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VAS 评分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of vertigo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VAS 评分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of vertigo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81 79治疗前6.13±1.93 6.20±1.85 0.234 0.815治疗后2.49±0.73 4.19±0.85 13.583<0.001 t 值15.876 8.775 P 值<0.001<0.001

2.3 两组治疗期间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对比观察组走路不稳、漂浮感、昏沉、头晕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915、14.748、11.004、8.35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对比Tab.4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residu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s,次/周

表4 两组治疗期间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对比Tab.4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residu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s,次/周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81 79走路不稳4.59±0.85 7.13±1.15 15.915<0.001漂浮感5.22±0.95 7.59±1.08 14.748<0.001昏沉7.13±1.46 10.28±2.11 11.004<0.001头晕7.86±2.08 11.39±3.13 8.350<0.001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发生胃肠道刺激1 例、头痛2 例,总不良反应率3.70%(3/81),对照组发生头痛1 例,总不良反应率1.27%(1/79);观察组3.70%(3/81)与对照组1.27%(1/79)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31,P>0.05)。

3 讨论

BPPV 患者常表现为特定体位(偏头、仰头、躺下、坐起等)下的眩晕症状,且眩晕症状与触发体位关系密切,处于触发体位时眩晕症状常持续性存在[7]。临床研究指出,耳石脱落与半规管受累是影响BPPV 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8-9]。目前临床治疗BPPV 主要以改善前庭血液循环、纠正耳石位置、降低半规管受累程度等为主,手法复位、前庭康复、药物等保守疗法为主,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手法复位主要利用了耳石可随手法移动的物理特征进行操作,因此部分患者由于耳石处于复杂位置,经手法复位后常出现残余症状,影响了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对于此类经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临床常结合患者耳石累及位置进行二次复位并给予其他治疗以改善其临床症状,其中前庭康复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该疗法主要利用了人体具有疲劳反应特性,通过重复性体位激发进而强化患者适应能力,降低BPPV 残余症状发生率[10]。但由于此疗法主要以高频率重复动作训练为主,缺乏系统的理化性治疗措施,因此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残余症状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一定局限性[11]。故而本研究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倍他司汀对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治疗眩晕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中,倍他司汀具有良好扩张血管作用,其中尤以对椎基底动脉的扩张效果最为显著,可有效改善BPPV 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DHIP、DHIE、DHIF、DHI总分、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与姚琦等[14]的研究基本一致,表明前庭康复训练可改善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眩晕症状及身心障碍程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眼球转动、坐卧位头部转动、直线行走、腰部弯伸等训练动作加强了各个体位下患者的疲劳反应抗性,从而强化了患者对BPPV 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其临床症状。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DHIP、DHIE、DHIF、DHI 总分、VAS 评分及残余症状发生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与王智斌等[15]的研究对应,这表明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倍他司汀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可能是因为倍他司汀可通过扩张椎基底动脉及前庭周围毛细血管,从而增加前庭及耳蜗血液流量,消除耳闭、耳鸣及耳性眩晕症状,进一步提高前庭康复训练对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的训练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受经费、时间及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存在样本量少、研究周期短、指标科学性不足等局限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差。

综上所述,前庭训练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减轻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BPPV 患者眩晕障碍程度,降低残余症状发生频率,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司汀耳石前庭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研究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症状性眩晕疗效探析
你了解耳石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