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教育晚辈克己奉公

2021-09-22 00:47○孟
支部建设 2021年21期
关键词:特殊化晚辈邓颖超

○孟 素

各级领导干部对待亲属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家事,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一以贯之从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不仅一心为公、执政为民,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而且还把无限的关怀和浓厚的爱意融入对家属亲戚的严格要求之中。为此,周恩来亲自制定了十条家规: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二、亲属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五、不准请客送礼;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七、生活要艰苦朴素;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别人代办;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些家规,虽然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却体现了很强的原则性。依此,周恩来对待亲戚尤其是晚辈一贯克己奉公、杜绝“照顾”。

“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

我国封建制度虽早已被推翻,但封建亲属关系的传统观念尚未彻底破除,照顾、袒护或纵容晚辈谋私利的大有人在。周恩来从自身做起,力戒这种陋习在身边发生。他多次谆谆教导晚辈:“要过好亲属关,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周恩来还特别叮嘱晚辈:“除了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和我的关系,要特别慎重,不要轻率从事之外,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周恩来还吩咐晚辈将“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准则代代相传。这不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党性”的最可贵的表现,而且是同封建亲属关系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的表现,这也为全党干部子女指明了一条自强不息、平等竞争的成才之路。

1958 年11 月,周恩来的侄媳蔡淑清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机关事务工作会议。一天下午,她按约定的时间去拜望周恩来。去之前她参观北京饭店时就听服务人员说:周恩来来理发,很多次不愿去为中央首长专门准备的理发室,而是走到普通理发室,依次排队。蔡淑清心想:伯伯是国家总理,尚且不需特殊照顾,我作为他的亲属,也应向他学习。因此,她没有乘坐有关部门为她准备的小车,而是搭乘公共汽车辗转前往。周恩来在与侄媳谈话中知道这一点后,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并对此举表示赞许。

6 年后,蔡淑清随爱人周保常从广州调到湖南沅江工作。这年9 月,他们去北京看望伯伯、伯母。在谈话中,邓颖超问到他们调到湖南以后领导上知不知道他们与总理的关系时,蔡淑清回答:“有人知道,但多数不知道。”邓颖超说:“不要讲出去,特别要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讲出去。讲出去,人家就会照顾你们,那不好!”

这番话,又何尝只是对蔡淑清说过。周恩来的晚辈们都曾听到过他教育他们如何摆正这种亲属关系的教诲。他经常提醒大家: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却要考虑到和我的关系,那只能是在工作上做出特殊成绩来。

当晚辈们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夫妇时,都想跟两位老人家照一张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周恩来和邓颖超很理解晚辈的这种心情,尽量满足他们这一愿望,拍一张合影。但照片印出来后,他只给他们一张,并叮嘱道:“给多了,你们就会拿去送人,就会无形中炫耀自己。只能给一张。”

“要丝毫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虽然职务很高、权力很大,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很多,但他“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严于律己,毫不特殊。同时,周恩来也一再教导晚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总理的亲属,而丧失立场、自恃特殊,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周恩来甚至对所抚养的烈士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多次叮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特殊化和优越感”,并指出:“要说特殊的话,那只能在工作上做出突出的成绩来。”

周恩来有个侄儿叫周尔辉,周尔辉的父亲周恩硕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杀害了。解放初期,他随奶奶等人在淮安生活,并曾在扬州念中学。1952 年,奶奶(即周恩来的八婶母)两次带尔辉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后来把尔辉留在北京读书。

当时,北京有干部子弟学校,又有许多条件好的重点中学。周恩来没有送他进这类学校,而是把他送到条件较差并刚由私立改为公办的二十六中。这个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附近的劳动人民子女。尔辉住校以后,有两种伙食标准:一种每月9 元,一种每月7 元。周恩来让他吃每月7 元的伙食。入学之前,周恩来一再叮嘱他:“不论是填表或谈话,都不许透出和我的关系,否则人家知道你是总理的侄儿,就会处处照顾你、将就你;你也会产生优越感,那样,你的进步就慢了。”

尔辉记住了伯伯的话,对他与周恩来的关系守口如瓶,一直没让人知道他是总理的侄儿。他经过努力学习,从二十六中毕业后,考入了北京钢铁学院。上大学后,表现较好,组织上准备发展他入党,在调查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而到淮安去了解情况时,才知道了他与周总理的关系。

大学毕业后,尔辉留在北京工作。1961 年,他和家乡的小学教师孙桂云结了婚。单位为了照顾他们夫妻俩,准备把他的爱人从淮安调往北京工作。周恩来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尔辉带着桂云一道去看伯伯,在谈话中提起了工作调动的事。周恩来惊奇地问:“噢!那么容易呀!要是人家不接收呢?”他们心想:人都来了,还能不接收吗?就回答说:“不接收再回去。”

事后,周恩来就这件事严肃地批评了有关单位。他说:“照顾夫妇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往小城市调,偏偏要调到北京呢?”有关单位接受了周总理的批评,没有接纳尔辉爱人的户口。

为了做好尔辉的工作,邓颖超专门找他们夫妻谈话,她说:“你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尔辉和桂云经过伯伯、伯母的说服教育,非常理解伯伯的做法。尔辉在桂云回淮安后不久,也准备调回淮安工作。临走之前,周恩来嘱咐他:“到淮安后,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提任何特殊要求,一切要听从当地组织上的安排。”

尔辉牢记伯伯的教导,回到淮安后,在淮安县中学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外地亲属顺道到北京看望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是常有的事。周恩来夫妇都热情招待他们,留他们在家里一起吃几顿家常便饭,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有时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水平。周恩来和邓颖超总是告诫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有丝毫的优越感,更不可搞特殊化。”

如果说共和国总理有特殊的话,那是指他是人民的特殊公仆,要为国家作出特殊的牺牲。除此之外,他永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毫不特殊。而他的亲属,就更没有什么特殊可言了。

1976年1月15日下午,即周恩来逝世后的一周,邓颖超还专门把周恩来的亲属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恩来生前是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但他总是按照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他把自己看作是党的人,是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恩来始终如一地遵守着这条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准则。他永远保持和群众的最密切联系,从不搞特殊化。特别是在我们党处在执政党的地位以后,他更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问题,严于律己,把搞好我们的党风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他的亲属,又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呢?我们千万记住,不要以为自己在革命的征途上有什么特殊,不要夸耀,不要吹嘘,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多向革命老前辈学习。”

“要艰苦奋斗一辈子”

周恩来把艰苦奋斗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结合起来,从世界观这个根本问题上,教导晚辈认识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不信奉苦行僧主义,我们现在艰苦奋斗,是为将来进入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作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准备。周恩来对晚辈“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具体要求是过好“生活关”。他指出:“生活关有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要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为了培养晚辈艰苦奋斗的品格,周恩来鼓励、动员侄子、侄女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让晚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实际劳动中,提高思想境界。

1963 年,周恩来在家里举行晚餐会,后到的贺龙元帅一进入餐厅,就看到每张桌子上仍摆着国务院的传统饭菜,贺老总手指着餐桌,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总理呀,国家经济好转了,你家的饭桌上怎么还没体现出大好形势来呀?”

周恩来笑着回答:“大好形势是靠大家奋斗得来的。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啊。”

像这样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言行举止,周恩来自始至终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给晚辈以良好的言传身教。

在周恩来的家常便饭里,几乎顿顿可以体验到艰苦朴素的传统。

1961 年春节前后的一天,周恩来夫妇请几个侄儿来家里吃饭。饭桌上只有三个菜:两个素菜,一个有少量肉丝的荤菜,一碗菜汤。其中少见的那一盘荤菜,还是为了第一次来看望两位老人的侄儿周保章才特地加的。吃饭时,又端上来四个杂粮做的窝窝头。保章想:自己是年轻人,理应吃粗粮,就伸手去拿。而邓颖超却用筷子将他的手拨开,慈祥地说:“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周恩来和邓颖超微笑着拿起窝窝头便啃起来。事后,保章才了解到,伯父、伯母在困难时期一直带头严格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经常以粗粮为食。

也有一次例外。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一天,当飞行员的侄儿尔萃去拜见周恩来。周恩来问到空军的生活标准时,尔萃说:“我们每天有半斤肉供应。”周恩来认为,既然是空军对飞行员的特殊优待,作为总理也只好照办。他说:“那可不能叫你这个飞行员在我这儿受委屈,明天叫炊事员把我们的肉票集中一下,打个‘歼灭战’,保证你的健康。”尔萃当时并不知道“歼灭战”的含义,事后他才明白这是伯伯对自己的关爱。而在当时,一国总理的肉食供应每月也只有二两,这种“歼灭战”只能偶尔打一两次,大多数时候尔萃到周恩来家里,也只能与伯父、伯母一起过艰苦朴素的紧日子。

1959 年,尔萃在北京治病,经常去周恩来伯伯家。有一天,周恩来对尔萃说:“今天请你这个飞行员吃一顿‘金银饭’。”尔萃听了,心想:伯伯一向吃得很俭省,今天是要请我吃什么好饭呢?临吃饭时,才看见端上来的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飞行员,是吃不到这种饭的。过去我们在延安,常吃这种饭,叫做‘革命饭’。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

尔萃马上就明白了,这不仅是伯伯让自己体验一下家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记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提醒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生活越过越好,但是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艰苦朴素。有一年除夕的晚上,周恩来和邓颖超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几个晚辈吃饭,特意在餐桌上放了一盘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和一盆黄澄澄的小米粥。邓颖超点明了吃这两样食物的意义:“今天是除夕,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肉包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不能忘掉小米。为什么吃肉包子?因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得到解放,生活好了,才有肉包子吃。”

周恩来表示赞同地频频点头,并带头为这话鼓掌。

猜你喜欢
特殊化晚辈邓颖超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弟子规》小绘本
过年世相
计算中的利器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
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
用特殊化法解一类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