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平 梁荣钊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为诗歌教学的八字方针,诵读是要诀。咏物诗内容特色体现在描绘物形、展现气韵和彰显人格三方面,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三美”,谓绘画美、声律美和意境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其中“读”属重要环节,且诵读为诗歌教学的灵魂。“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诗歌学习的初步和主要途径”,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咏物诗在小学语文古诗中占比较大,主题内容特色鲜明,主要有描绘物形、展现气韵和彰显人格三类,很适合进行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咏物诗“三美”:描绘美画、吟咏美乐和品味美境,构建绘声绘色的魅力课堂。
一、感知诗歌的绘画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咏物诗包含绘画因素为三:色彩、线条和构图。咏物诗教学,要读出画面感,感知绘画美。一方面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知意象,读诗句想画面,领会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感受诗人情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诗歌中的物象收集为绘画素材,注意色彩搭配、线条变化和构图布置,通过想象给诗配画,欣赏景象,体会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色彩搭配。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就指出了色彩在外观形态中具有最鲜明亮丽、最富感性的审美特征。咏物诗描摹细腻,运用色彩也最常见。诗是艺术的语言,以贴切的词藻、真实的色彩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为了凸显物象特征,诗人往往会注重色彩的对比与衬托,获得鲜明的色彩艺术效果。一是色调相形。构成生动的物象外貌,如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白、绿三色对比,鲜明而绚丽,形象动人,三字读时停顿较长。二是浓淡相衬。营造丰富的层次,如杜甫咏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红色感层次分明,读出对比度。又如《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鸟分黄白,这是明色,动态十足,而桃杨红白,这是暗色,春景绚丽,明暗交织,动静合宜,读出一种衬托感。三是颜色融合。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颜色:青、黃、翠、白,四字需重读,又将其均匀地搭配:翠中含黄,青中带白。设色丰富而不繁杂,境界浑融,犹如一幅淡雅滋润的水彩画,新鲜优美。又如《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状江、山、鸟、花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洁白、火红四色,一样四字重读,以碧衬白,以青托红,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2.线条变化。诗人咏物,用细致入微的眼光,勾勒事物的轮廓,刻画歌咏对象的特征,将绘画中的线条引入诗中,咏物“应物象形”,线条明晰。线条的形状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特征,《咏鹅》既有色彩美、也有线条美,更有动态美。一者曲线飘逸,圆线、曲线、波纹多为柔和细腻,需细读、慢读,读出闲逸情调。如贺知章《咏柳》,以“碧玉”“万条”“绿丝绦”等描绘春柳的婀娜多姿,慢读间想象“枝上柳绵吹又少”。如李白《古朗月行》,以“白玉盘”描绘月亮的柔美意境,细读中品味月圆之形与月亮之色。二者直线大气,平线或竖线等开放粗犷,品读中存豪迈慨叹。竖线开朗,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气象壮丽。平线开阔,同写江水,水平一线,李白情韵却不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远视苍茫,读出友情悠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近视开阔,读出胸襟开朗。三者,斜线有张力,需浸润其间品读审美感。如“斜风细雨不须归”,风有柔情,风微雨润,“入竹万竿斜”,风具悍力,风狂竹伏。
3.构图布局。古代画论中的章法、布局、构图等,包括了视觉上的绘画空间以及观者心灵对空间的体悟。布局精致,如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读出“如雪”“似钩”的广漠与苍凉韵味。构图精妙,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延长重读“直”与“圆”,体会直线与圆形交织,感受画面壮丽。章法精微,如王冕《墨梅》,虚实相生,情韵丰蕴,一“淡”一“满”中尽显个性,遣字用韵相同却韵致相异,将画中梅韵、诗中梅格、心中人格巧妙融合,展现清香的气韵,高尚的人格。
二、涵泳诗歌的声律美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舜典》),诗歌的语言不仅凝练优美,同时还具有音乐性。诗歌的魅力有一半藏在声音里,可从声律角度来品读古诗,重在韵脚、声调和节奏,形成优美旋律,以达诗歌妙趣。
1.读响韵脚。押韵是将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安排在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使诗歌具有铿锵婉转、流畅回环的韵律美。韵的发音不同,形成的情感也不同,朗读时要注意随情读韵、以声传情。一是随情读韵。如贺知章《咏柳》,“高”“绦”“刀”以“ao”为韵脚,押豪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回环往复之美。开口呼发音气流不受阻,声音洪亮雄厚,表达诗人爱柳、赞春的喜悦心情。二是以声传情。如李贺《马诗》,“钩”与“秋”押尤韵,偶句对韵,相互呼应。其中塞擦音“q”与元音“i”构成音节,读“秋”字时气息细长,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意。所以,韵脚暗示着情感,要依韵读出情致。艾青说诗歌韵律“倾向于根据情感起伏而产生的”,韵律与诗人情感紧密相关。如《春江花月夜》随着韵律转换,用韵上由“洪亮级——细微级——柔和级——洪亮级——细微级”转变。又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两句韵脚为“折”“雪”,仄声,撮口呼,韵脚的凝涩暗示着冬天的冰雪凝结;后两句韵脚为“来”“开”,平声,开口呼,韵脚的开放暗示着春天的春暖花开。在诵读时一般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平长仄短韵脚长。“平声读长仄声短,入声急促急收藏。声调准确音饱满,韵字拖音音绵长。”尤其韵脚字要重读、响读和长读。
2.读准声调。诵读咏物诗,要能把握诗歌整体情感调值和个字眼音准,能通晓咏物情韵和遣词韵味。面对咏物诗中不同情感和风格的作品,情感基调应有所变化。以三首咏蝉诗为例。如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雍容不迫的气度,语调舒缓流露自信;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含身世困顿潦倒之叹,语调凄切;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抒发遭诬入狱的悲愤,诵读时应低沉而凝重。咏物时因物因境不同,亦需遣词妙致,重在区分平仄。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绘斜照:“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荷”念hè,作动词,仄声,“背”;又如刘禹锡《望洞庭》状山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读hé,平声,为“平和”本意,可理解为“融和”,绘水天一色融和画境。
3.读清节奏。一是平仄相协。有规律的平仄在诗中构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的,沈约云:“一简字内,音韵尽殊;两句之内,轻重悉异”。如晏殊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句中平仄是交替出现的,似竹节一样,一节一节而成。而句间平仄是对应相反的,形成整饬有力。二是节奏相应。五言诗句经典节奏单位为二+三模式。按语法结构有时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李峤《风》为二二一节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二一二节奏,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七言诗句经典节奏单位为四+三模式。四一二节奏,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四二一节奏,如胡令能《咏绣幛》:“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前两句属四一二,后两句属四二一。
三、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诗教学要考虑到一首诗与一种物之间、一首诗与一个人之间、一首诗与一类诗之间实现贯通,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即要能读出咏物的三重境界: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1.物我合一。“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白居易写松,松有君子风度,乃道德的象征,“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李贺属马,作八十多首咏马诗。常以宝马自比,渴望万里疾行,建功立业,“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陆游视梅为知己,笔下梅花早已成为其心灵的客观对照物,象征陆游气质、精神、文采以及旷世爱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情景交融。“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情绪、志向追求,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景指自然的事物、事件、活动等为客观的观照。景与情往往相互映衬。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一望无边,初夏的午照映得莲花更加红颜娇媚。色彩鲜明热烈,给人心花怒放的感觉。要以亢奋昂扬的语气读出碧莲红荷之蓬勃、热闹。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展现梅花的孤苦寂寞与无人问津的场景,渗透政治失意者的孤独与落寞,景情相生,构成孤芳自赏的悲凉意境。
3.虚实相生。咏物诗描绘物象,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由此看出诗歌的两层境界,一为实物、实境,直接描绘现实的景象;另一为虚物、虚境,在具体的画面中通过联想与想象,形成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审美空间,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举的效果。由此看来,诗歌之实多着眼于客观景物,其虚则多为主观情思。如李白《古朗月行》,将月亮的美感与月色引发的联系扩展开来,形成绮丽美妙的意境氛围,月色为实,想象为虚,有丰情神韵之美。又如李贺《马诗》描述边塞辽阔景色,为实写;后两句因实就虚,借物抒情,流露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慨与愤懑,情溢象外。虚实相生以境取胜,杜牧《秋夕》咏夜色“凉如水”;虚实相生以意取胜,欧阳修《画眉鸟》咏画眉念“自由”。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题材研究”成果(编号:2021A04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0年度小教特色建设项目“小学语文古诗分类教学研究”成果(编号:2020XJTS02)。
作者單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