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红 吴东庆
【摘要】目的:分析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抑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统计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镜时、麻醉结束后即刻的MAP、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332,P=0.037)。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降低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减少呼吸抑制发生,提高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
【关键词】无痛胃镜;布托啡诺;丙泊酚;血流动力学;呼吸抑制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092-02
无痛胃镜检查是在常规胃镜检查基础上,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剂,以减少患者在胃镜检查中的痛苦,可避免患者因疼痛、躁动而引发的机械损伤。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患者易唤醒等特点,因而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广泛应用,但丙泊酚镇痛效应较弱,且对呼吸及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临床上常将其与其他镇痛药物复合应用[1]。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作用,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可以有效增強镇痛效果,但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应用范围。布托啡诺是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较强的持久镇痛效果,但临床上关于其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在无痛胃镜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抑制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2]。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抑制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7.13±5.26)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5~26.5 kg·m-2,平均BMI(20.75±1.73) kg·m-2。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7.56±5.34)岁;BMI 15.5~26.5 kg·m-2,平均BMI(21.27±1.64)kg·m-2。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存在贫血、上腹不适、胃灼热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不明原因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上消化道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患者。排除标准: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休克、消化道穿孔等患者;脑卒中患者;消化道急性炎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进行胃镜检查前8h禁食禁饮,开通静脉通路,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2~3 L·min- 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湖北宜昌人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1 d05071,规格:2 mL: 0.1mg)1μg·kg-1,丙泊酚(西安立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 mL: 0.2 g)2 mg·kg-1。麻醉生效时进行无痛胃镜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布托啡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8BP,规格:1 mL: 1mg)5μg·kg-1,丙泊酚的剂量、用法与对照组维持一致。麻醉生效时进行无痛胃镜检查。
1.4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镜时、麻醉结束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多个时点的单个指标检验采用重复度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麻醉前,两组患者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镜时、麻醉结束后即刻MAP、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呼吸抑制3例,发生率6.00%;对照组中呼吸抑制10例,发生率20.00%。观察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332,P=0.037)。
3 讨论
胃镜是检测上消化道病变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临床医师可借助胃镜直接观察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胃镜检查可反映被检部位的真实情况,利于临床医师对可以病变部位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从而进一步诊断病症类型,但在胃镜检查时,存在一定的疼痛感及恶心感,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躁情绪,增加了因躁动而引发的机械损伤的发生风险[3]。而无痛胃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进而有效避免患者在疼痛状态下因不自觉躁动引发的机械损伤[4]。因此,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来维持患者的状态稳定,降低其在操作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丙泊酚是无痛胃镜检查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属于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丙泊酚具有起效快、患者易唤醒、体内无累积等特点,患者在静脉注射丙泊酚40 s内即可进入睡眠狀态,进入麻醉较为迅速、平稳[5]。但丙泊酚的镇痛效果稍差,且可降低颅内压、脑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生命风险;此外,丙泊酚对呼吸及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性,在静脉注射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血压降低等情况,增加了麻醉应用的风险性,故临床上常将其辅以其他镇痛药物进行麻醉,以提高镇痛效果[6]。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强效麻醉性镇痛效果,可通过抑制大脑皮质痛觉区,进而发挥镇痛效果;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产生快、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其与丙泊酚联合应用时,可以增加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进而增强镇痛效果,但芬太尼对呼吸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较理想预期稍差[7]。布托啡诺是一种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对U-受体具有激动剂拮抗双重作用,其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受体相互作用,进而发挥镇痛效果,其镇痛效果约为吗啡的3.5~7倍,布托啡诺在注射后可被机体迅速吸收,30~60 min可达血浆峰浓度,具有强效持久的镇痛效果[8]。同时布托啡诺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效果较弱,其与丙泊酚复合应用时,可以有效减少呼吸系统自发性抑制效果;此外,布托啡诺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复合丙泊酚应用,可以有效增强镇痛效果,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参数稳定,减少呼吸系统抑制的发生风险[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插镜时、麻醉结束后即刻的MAP、H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在麻醉时应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降低呼吸抑制发生风险,,提高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颜伟, 邱萍, 费国方, 等.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术老年患者的效果[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 39(9): 1149-1150.
[2] 张露, 毛毛, 王菁, 等. 酒石酸布托啡诺或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清宫术的镇痛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 36(4): 396-397.
[3] 朱刘辉, 姜忠奎, 李永杰. 戊乙奎醚预处理辅助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内镜下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3): 395-398.
[4] 郭春燕, 吴莉, 解雅英, 等. 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配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40(3): 552-556.
[5] 王海霞, 王建松, 张杰, 等. 不同药物配伍丙泊酚对无痛胃镜检查男性患者安全性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37(1): 77-82.
[6] 张智, 肖胜, 王琦, 等. 丙泊酚配伍小剂量芬太尼无痛胃镜6010例分析[J]. 四川医学, 2020, 41(1): 72-74.
[7] 陈少谊, 黄萍, 陆治杏, 等.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观察[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0, 26(1): 53-55, 67.
[8] 陈虹宇, 杜小宜, 李双.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效果分析[J]. 医学综述, 2018, 24(15): 3092-3095, 3100.
[9] 谢凌峰,伍剑平. 阿片类药物复合丙泊酚对喉罩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药业, 2018, 27(12): 86-89.
[10] 蔡日生, 王汉冰, 杨子文, 等. 酒石酸布托啡诺或右美托咪定分别联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临床疗效比较[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 35(1): 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