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兵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入选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分组,30例常规术式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常规胆囊切除术,30例腹腔镜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长短于常规术式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术式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高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术式组,初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能够有效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率,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体快速恢复,且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囊并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39-02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属于肝胆科临床高发合并症,据有关研究统计结果数据显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发病率大约14%~19%[1]。临床上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呕吐、腹部剧烈疼痛等,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此外胆囊并胆总管结石还会导致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以及梗阻性黄疸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上升,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复杂加重,治疗难度大幅提高,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为避免该情况出现患者于病发后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式来根治患者病情[4-5]。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详情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臨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入选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患者标准参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诊断标准进行,且经影像学诊断确诊,排除认知异常患者,排除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患者,排除沟通功能缺陷患者。随机分组,30例常规术式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常规胆囊切除术,30例腹腔镜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其中常规术式组男女比例为14/16;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39±6.41)岁。腹腔镜组男女比例为12/18;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3.18±6.52)岁。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
1.2方法 常规术式组治疗方案为常规胆囊切除术,手术流程:手术体位取平卧位,行全身麻醉,行切口于患者腹直肌沿线,将患者腹腔打开,充分暴露胆囊三角、胆总管及肝总管,常规切除胆囊后行结扎、止血、缝合、冲洗操作,于安置引流管后将手术切口缝合,并做好抗感染防护措施。 腹腔镜组治疗方案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手术流程:手术体位取头高脚底位,行全身麻醉,以三孔法将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通过腹腔镜对患者病变区域进行探查,于游离患者胆囊管及胆囊后将胆囊管以生物夹夹闭,将胆总管充分暴露,行1.2~2.4 cm的切口于前部缺失血管处,于电凝止血结束后利用胆道镜探查是否存在残留结石,在结石残留的情况下通过胆道镜网篮将其彻底清除,随后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并置入26号T管,在完成胆总管切口的缝合处理后固定处理T管,并再次对腹腔进行冲洗,于小网膜囊孔处置入腹腔引流管,将右肋下缘处的原戳孔作为引出孔,拔除时间为术后2 d,T管引出孔为原剑突下戳孔,妥善将其固定,在术后6周通过胆道镜对患者胆道情况进行复查,若依然存在残留结石则需再行手术将其取出。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一次性结石清除率。统计分析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疼痛评分、初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统计分析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率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初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长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情况 腹腔镜组手术时长短于常规术式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术式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高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恢复情况 腹腔镜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术式组,初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常规术式组与腹腔镜组不良反应情况 腹腔镜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术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胆总管结石的主要发病原因与患者肝脏功能代谢障碍以及胆道功能运动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紧密联系,上述因素会导致患者胆汁流动速度减慢,其内部的固体成分会出现聚集沉积情况,并最终导致结石出现[6]。保守治疗是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中的一种,常用措施包括碎石、排石等治疗手段,但取得的疗效不佳,且容易引发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多通过外科手术方案改善患者病情[7]。
常规胆囊切除手术是过往临床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主要应用治疗术式,该术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存在手术创伤较大的缺陷,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同时较大的手术创伤会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会对患者的身体恢复产生阻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为患者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来随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取代了常规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地位,该术式有效弥补了常规胆囊切除术手术创伤大的缺陷,借助腹腔镜,临床医师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病变区域进行切割,可以有效减小对健康组织的手術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9]。此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切口小的优势还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外观美观需求,但同时该术式也对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师具有更丰富的手术经验。在本次研究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长短于常规术式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术式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高于常规术式组,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明显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且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腹腔镜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术式组,初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术式组,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能够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腹腔镜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术式组,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在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且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劲. 腹腔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 40(4): 99-100.
[2] 檀占海, 朱光辉, 陈建荣,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 33(5): 883-887.
[3] 范耀刚, 魏东, 周春. ERCP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 肝胆外科杂志, 2019, 27(4): 278-281.
[4] 燕涛, 侯亚峰, 程晓剑,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对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Na+K+水平及安全性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7, 23(6): 975-977.
[5] 胡水根, 朱婷婷, 徐小平, 等. 胆道镜或ERCP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 临床外科杂志, 2019, 27(7): 620-621.
[6] 林鸿坡, 程锐, 陈燕凌, 等.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微创手术和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 33(1): 37-39.
[7] 毛旭南, 张培建.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进展[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 12(6): 429-433.
[8] 羊乃亮, 王敏, 邱永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复发多因素分析[J].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1(1): 84-87.
[9] 王羊, 张成, 冯金鸽, 等. 十二指肠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巨大结石的临床研究[J].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8, 23(12): 9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