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福利机构孤残(OrPhaned and disabled,OAD)儿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利机构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OAD儿童120例,随机抽样分成观察组(60例,心理护理)和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比较其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儿童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理健康评分以及不良行为发生率更低,护理依从性更高,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福利机构OAD儿童负性情绪和心理健康,减少不良行为,提高其护理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8-0084-02
福利机构属于慈善组织之一,主要负责将父母过世且亲属无法抚养,以及身份信息缺失的弃婴或者儿童进行收养[1]。孤残(OAD)儿童是指孤儿与残障儿童的合称[2]。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类儿童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和疾病,关爱和救助对OAD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则OAD儿童在心理或者心理上的障碍会进一步发展,不仅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还会发生自我伤害等不良行为[4]。因此为纠正其扭曲的心理,促进其健康发育,本文将分析心理护理福利机构OAD儿童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福利机构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OAD儿童120例,随机抽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5~10(7.20±0.66)岁,病程0.5~2(1.20±0.36)年;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11(7.11±0.70)岁,病程0.5~2.5(1.18±0.4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OAD儿童判定标准者;并未丧失语言沟通能力者;智力健全者。
排除标准:年龄>12岁者;不愿配合本次研究者;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分析儿童OAD的原因,与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喜好,并结合其相关信息来布置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护理氛围;根据儿童具体情况来为其合理安排饮食和活动计划,提升其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可通过运动来释放心中情绪;严密监测每一位儿童的身体指标,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
(1)挑选工作经验丰富,且综合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组建成一支心理干预组;护理人员通过机构资料存档来采取儿童基本成长相关信息,为每一位儿童制定健康管理档案,搜集以往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案记录,针对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教育计划。
(2)护理人员可先与儿童进行接触,起初可通过玩具、动画片等诱导方式来引起儿童交流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引导儿童讲述内心真实想法,然后再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使得儿童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随后对每一位儿童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负性情绪消除措施,在干预期间需要注意对儿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当儿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充当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帮助其进行解决。
(3)在儿童的日常活动的范围中,多摆放一些綠色植物和鲜花,当节假日或者儿童的生日到来的时候,护理人员可通过亲手制作祝福卡片或者礼物送给儿童,让其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点燃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在儿童情绪较为平缓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使用道理或寓意浅显的语言,为儿童讲解其疾病症状和发生原因,使其对治疗和护理有进一步认识的理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若儿童存在一些自我伤害行为,护理人员可将其房间中存在尖锐物质集中管理,并加强巡逻力度,及时制止其不良行为。
(5)在饮食上,护理人员可在保障其营养均衡的情况下安排儿童喜欢吃的食物,提升其进食的欲望;在活动上,护理人员可组织儿童到机构附近的湿地公园踏青、做游戏,以此来放松身心,打开心结,释放自身精神压力;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例如唱歌、画画等,以此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分数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
(2)结合心理学障碍评估标准制定评分表,比较两组儿童护理前后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自责倾向等方面心理健康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差。
(3)统计两组儿童在拒绝进食、自我伤害、自闭等不良行为发生率。
(4)统计儿童护理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为十分依从,在护理人员引导下配合护理工作为基本依从,对护理工作持抗拒、消极态度为不依从。护理依从性=十分依从+基本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理障碍评分
护理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 、SDS评分更低(P<0.05)。见表1。
2.2 心理健康评分
护理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理健康评分更低(P<0.05)。见表2。
2.3 不良行为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行为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2.4 护理依从性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依从性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OAD儿童由于其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也就形成了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状态[5]。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对关心和关爱的渴望也更加强烈[6]。同时,OAD儿童在福利機构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其个体化的需求难以全部满足,因此容易造成其孤僻、自闭的性格,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厌世情绪,进而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严重影响其心理和生理健康[7]。因此,为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育,需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在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状态下,进一步改善性格缺陷,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8]。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将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改善儿童情绪和心态的干预方式[9]。主要包括组建心理干预组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引导儿童讲述内心真实想法并进行负面情绪消除,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在节日中表达美好住院和礼物赠送使其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及时制止其不良行为并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培养兴趣爱好来释放自身精神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心理护理后儿童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明显改善,且不良行为发生率更低,护理依从性为100.00 %(P<0.05),证实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OAD儿童的护理需求,还需进一步完善,而心理护理通过全面性干预,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福利机构OAD儿童负性情绪和心理健康,减少不良行为,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乔冬梅.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改善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6):202-213.
[2]??谢东芝,苏虹媚.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6):179-181.
[3]??王利亚.心理护理干预在福利院残疾儿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109-110.
[4]??刘璐,田宏迩,王阳,等.南京市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枯竭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0,38(4):268-270.
[5]??张晓霞,王丹,王芳.孤残儿童康复护理的临床对策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4):28-29.
[6]??贾世芬,田宏迩,王阳,等.某市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紧张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0,38(3):199-202.
[7]??王丽.福利院孤残儿童自卑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改善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CG?WORLD,2018,7(8):77.
[8]??彭丽温.社会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护理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6):164-165.
[9]??黄艳芳,谭绍珍,何东梅.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4):226-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