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探析及应对策略

2021-09-21 12:26长孙永健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散文

长孙永健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试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试题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师生穿着新鞋走老路,在备考方式和备考思维上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调整,于是导致备考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此,笔者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为主体,参照个别省份的试卷,探索小说阅读的命题规律,以期对 2022 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探索试题变化,寻找命题规律

通过研读近三年的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小说阅读更加侧重于落实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学生真正阅读能力,于是在试题命制上更加侧重关于文本本身,更加体现文本的具体特征,打破了以往的以文体为核心的命题原则。具体表现如下:

除关注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外,我们再看看另外两套试卷: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做分析。(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2021年“八省联考”卷川端康成《秋雨》)

通过上述表格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考查小说的频率较高。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只考过2篇散文,其余年份均为小说阅读。如果再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即使近十年,也只有4篇散文阅读。为什么热衷于考查小说?笔者以为,散文更加侧重于个体,而小说或许更有利于表现宏大主题,同时小说或许有更多的命题视角,而散文的命题相对较为单一。

2.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近年来的考题改变了以往的以环境、情节、人物、主题为核心的小说命题,更加关注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如2020年的“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2021年的“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一变化,就需要考生更加关注文本的细节,真正去阅读文本。

3.逆推式思维的呈现。对于人物形象而言,以前的考查大多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2020年变为了“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呈现出逆推的特点,目的在于指引考生要重视阅读的过程,而只有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才能促使考生真正地去阅读文本。

4.解题思维上的“去模式化”。面对小说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大要素。从解题上看,更是总结出了“环情人主”四位一体的解题原则和解题方法,小说阅读表现出突出的模式化特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考生很难再用模式去套作,必须真正阅读文本才能较为正确地书写出答案。

5.命题方式上的“这一篇”。就命题方式来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关注“这一篇”的特点,命题人立足于文本的具体特征去命题。如谈歌的《秦琼卖马》基本特点就是关于戏曲的唱段。而这些文本所具有的核心特点在具体命题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命题思想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从命题的角度来看,命题人在选取文本上遵循“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旨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品质,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揭示人性的弱点及劣根性。如追寻精神家园,表现悲悯情怀,展示市侩形象,彰显侠义精神、工匠精神等都在命题的范围之内。

7.融入了文学理论的考查。就高考试题来看,许多考题当中已经容涵了文学理论的影子。如2019年的“场景”一词是典型的西方文论知识,2020年的“冰山”理论也是文学理论。

8.题型命制上突破了文体间的局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在命题上更加强调“文学类”这个概念,旨在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文体之间的区别,更加凸显文学类文本的基本特征。这种变化能够更加体现真实阅读。试想,我们自己在阅读一篇小说时是很少按照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这几个要素去阅读的,而是更多趋向于情感体验。

二、探索备考方法,寻找应对策略

研究考题是为了把握命题方向。就近年来考题变化趋势来看,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我们在2022年乃至于今后的高考语文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理解概念核心,认识问题本质。传统概念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而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问题的本质。如,王荣生教授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作家王安忆认为,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这些概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新认识小说的内涵。

2.更新备考观念,构建知识体系。传统意义上我们学习小说就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特别是对于《边城》《老人与海》《荷花淀》这样的小说也是这样处理。这种处理办法不符合小说学习的基本方式,我们难以真正理解小说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小说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基本的知识体系。就本質言,任何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三个问题,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任何文学作品大约都能得到有效解读。于是,我们认为,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读法;小说题目的变化,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接近真实的阅读状态;应该把小说、散文真正地当作文学作品去读。

3.激发阅读动力,提升阅读兴趣。阅读小说要激发自我的探索欲望,产生阅读的快乐和情趣,这样才能够让阅读真正发生。读一些艰涩难懂的小说,这样的小说能够磨砺大脑,推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长久下去,就会滋生阅读的欲望,让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说,阅读文本有两种,一是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二是为了写作的阅读。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目的在于发现新异,了解到小说多样性的创作方法。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基于写作的阅读目的在于积累素材,这种状态下的小说阅读可以简单一些,如选择《微型小说选刊》《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作品阅读。

4.培养理性思维,学会规范答题。以两道高考试题为例。2019年考查了鲁迅的《理水》,题目问:《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我们再来看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著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很显然第一点是从“故事”的角度入手的,第二点是从“新编”的角度入手的,第三点则着眼于二者的关系。2021年新高考卷Ⅰ卞之琳《石门镇》命题形式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从实指意、故事意、主旨意三个角度进行了说明。所以,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切分答案的意识。

5.拥有命题思维,提升阅读能力。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自己去命题。就考题从考生高考备考的层面来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不会做题目,二是会做题目,三是会研究归纳题目,四是会命制简单的题目。而在四个层次当中,普通考生或许只能达到第二个层面,这样做,完成题目的效率明显低下,如若能提升解题能力,站在教师,甚至命题人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简单的命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形成解题思维,实现解题规范,那么考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试想,都会命制题目了怎么不会解题呢?站在命题人角度思考问题并有效解答问题是对考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6.认真研读课本,寻求命题规律。许多新的试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如2018年新课标卷Ⅰ《赵一曼女士》的题目: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被许多师生认为是试题的创新点,如果熟悉课本,我们会发现必修一教材《新闻两则》的课后作业中有着这样的表述: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我们不难发现,两题在思维方式上如出一辙。

考题的变革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高考语文不仅拥有选拔功能、测评功能、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更具有引导文明、引领社会时尚的功能。因此,如果能关注传统,对照现实,我们备考将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