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竹
(北京市石景山中医院检验科,北京)
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为了使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获得良好的保障,需要十分重视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1]。本文主要对做好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举措进行了总结探讨。
消毒即采取有效措施将病原微生物杀死,但是细菌芽孢不一定能够被杀灭。消毒的方法主要是用化学消毒剂来达到相应的消毒目的,也是检验科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灭菌是指将各种微生物以及相应的细菌芽孢通过有效措施全部杀死,主要方法为物理方法[2]。
个人防护是指用一些防护用具以在生产过程中使劳动者免遭或减轻事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而提供的个人保护,直接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3]。
该方法是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者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去监测灭菌效果。标准生物监测包的放置位置主要为灭菌难度较大的位置或是灭菌器排气口上方,同时有阴性和阳性对照。如果同一天的生物监测次数较多,并且使用同一批号的生物指示剂,则阳性对照可以只设1次。
检验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在工作中要重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定来操作。
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对桌面、地面等表面物体的消毒,医院使用的最多的是有效氯来进行消毒,对不同情况有不同浓度规定,具体如下:普通情况物表及地面消毒,例如未受污染的普通实验室和病房500mg/L有效氯,被肝炎污染的用1000mg/L,有血清溢洒立即用戏水纸覆盖喷洒2000mg/L充分浸湿作用30min处理,之后再清洁物表[4,5]。
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医疗垃圾日清日结,在实验室不能超过24h,有微生物潜在感染风险及传染病阳性样本,需灭菌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交给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2.2.1 医疗垃圾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物理性、化学性、药物性五类,普通二级实验室一般是感染性和损伤性垃圾为主。
2.2.2 感染性垃圾要求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最大投放量不能超过垃圾袋容积3/4,用鹅颈法打结,标注好垃圾类型、日期、所在科室[6]。高压灭菌后放置在暂存处,当日交接。
2.2.3 损伤性垃圾指的是一次性微量采血管、采血针、各种玻璃制品等有伤害性的物品。将其投入一次性利器盒,最多不能超过3/4容量,封口写好科室、日期、垃圾类型,放在暂存处[7]。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规范的穿脱流程是保障医护人员避免感染的重要举措。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掌握分级防护标准,根据工作岗位、工作性质等选择相应的防护用品,既保证良好的防护效果,又避免浪费不必要的防护资源。参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1,3],结合实际工作,分类整理并制作表1,以明确防护级别分类标准及相应的适用人群和个人防护用品。
表1 防护级别分类标准、适用人群和ppE
实验室的各种生物因子是导致生物危害的主要因素,如微生物、病毒、过敏原等等。随着一些疾病发生变异,以及其他复杂情况的影响,导致医院检验科设备不能很好的满意检测需求。尽管随着医学检验需求的不断增多,检验科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检验设备的不断增多仍然会导致检验科医疗用房面积不足的情况出现。另外,在一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中存在生物安全柜、喷淋以及洗眼设备等先进设备缺乏的问题[8]。一些医院的医疗废物、废水等没有专门的处理设备。这些都使得医疗垃圾对个人、环境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高;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掌握不到位;个人防护意识较差,存在侥幸心理;对检验科的仪器设备消毒工作不彻底,检测不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良好的个人防护等等。以上诸多情况均会增加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9]。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检验科工作用房不合理,表现为工作用房设计考虑不周,过于拥挤,未进行清洁区、污染区等的明确区域划分等等。这会使得检验科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均明显降低,从而增加安全隐患。
首先,医院应当加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要接受全面的健康检查,同时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并开展考核,使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各项操作技术,并具备较高的个人防护意识[10]。另外,应当对检验科的实验操作规范、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并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还有其应当重视检验科的清洁消毒工作,这是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