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分析

2021-09-20 12:24宗雅利王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6期
关键词:小动脉检出率脑梗死

宗雅利,王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河南 郑州)

0 引言

作为典型的神经外科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深部动脉和小动脉狭窄、痉挛密切相关,在此状态下患者管腔闭塞、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导致梗死发生,多发于内囊、丘脑、壳核、尾状核等部位。由于脑部深动脉和小动脉多为末梢支,供血范围和供血能力较小,所以患者病灶普遍比较微小,直径一般小于20mm,在0.2-15mm之间。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病灶较为微小,因此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及疾病预后[1]。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和MRI技术均为临床常用方法,特异度和灵敏度较为理想,本文将以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探究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所有患者为首次发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语言障碍、头晕头痛、呕吐、嗜睡等,已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大面积脑梗死及精神异常患者,平均发病时间(8.19±2.42)h,平均年龄(62.96±2.85)岁,男女比例39∶31。

1.2 方法

CT诊断:采取无间隔连续性扫描,层厚0.6mm,矩阵1024×1024,所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型号:SOMATOM Definition);针对不典型患者,层厚选择0.6mm,实施动态增强扫描,以3ml/s的注射速度,按照1.5-2.0ng/kg的剂量,予以患者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控制为30s、50-60s及120s,最常不超过360s,可根据增强效果确定延迟时间;对于疑似患者,CT图像需进行高分辨重建处理,薄层为0.6mm。

MRI诊断:对患者进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及冠状位扫描,所用设备为西门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参数如下:21层连续性扫描,矩阵180×240,视野30cm×30cm,层距0.3mm,层厚6mm,T2WI、T1WI及TSE探查,TR250-400ms,TE 10-20/100-120ms。横轴位扫描序列同上,扫描参数:21层连续性扫描,矩阵340×240,视野20cm×20cm,层距0.3mm,层厚6mm。增强扫描实施三期,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铵),剂量控制为0.2mmol/kg,注药速率2.5ml/s,选用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扫描。由2名高年资影像学医生共同分析70例患者CR及MRI成像,同时作出诊断[2]。

1.3 观察指标

记录CT和MRI检查费用、检查时间以及病灶大小,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出率为计数资料,检查费用、病灶大小及检查时间均为计量资料,分别以[n(%)]、()的形式表达,P<0.05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检出率比较

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n(%)]

2.2 相关诊断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病灶大小平均值更小,但检查费用明显更高,且检查时间更多(P<0.05)。

表2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费用、病灶大小及检查时间比较()

表2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费用、病灶大小及检查时间比较()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腔隙性脑梗死占比约为25%。该病的发生与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密切相关[3]。其中,高血压是最为主要的诱发因素,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患者脑内血管壁结构改变,小动脉血液流速变缓,脑内腔隙逐渐形成,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患者脑部小动脉血管闭塞,梗死或阻塞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反应迟钝、头痛、抽搐、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痴呆等,若治疗不及时,还会引发瘫痪甚至死亡,且患者预后较差,生存质量易受到影响。通过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特点可知,该病可导致患者脑部功能异常,脑部组织细胞坏死,但早期病灶微小,难以诊出,使得患者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恶化甚至影响生命安全[4]。CT与MRI都是该病的常见诊断方法,CT诊断技术应用超声波、X线束、γ射线等进行检查,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图像清晰、扫描时间短等优势,可快速检出多种疾病,但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来说,CT诊断很难发现脑内隐蔽部位的病灶,使得诊断准确率降低[5,6]。MRI属于新兴医学影像技术,具有组织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图像清晰度高等特点,通过多体位、多方位的扫描,能够有效检出患者脑内微小病灶,清晰反映患者病灶图像,应用价值理想,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都较高[7,8]。

本研究结果显示,CT、MRI检出率分别为61.43%、92.86%,MRI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病灶大小均值更小,但检查费用和检查时间明显更多,(P<0.05)。MRI诊断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1)MRI释放的电磁波对人体损害小,基本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危害,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9,10];(2)通过全面观察人体断面,MRI检查可从多角度观察患者病灶情况,临床医师能够清楚地看到患者脑组织结构异常情况,明确病灶位置和范围,同时MRI对脑细胞水肿具有良好的敏感性,脑灰质和脑白质分布情况可清晰显示,所以疗效优于CT检查;(3)MRI多序列成像,能够获得更多病灶信息,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支持。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封闭的检查空间,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MRI检查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患者配合完成检查[11,12]。

综上所述,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检出率显著优于CT检查,但其所需费用更高、检查时间更长,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小动脉检出率脑梗死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活检取材部位和方法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组织病理学评估的影响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断指再植中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