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

2021-09-19 10:35马素霞尚少红
系统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黏度

马素霞,尚少红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43

作为临床较为严重的急性重症,脑梗死主要指的是脑部出现血供障碍症状,因为多种因素引发缺氧性坏死、局部缺血以及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 作为脑卒中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根据临床研究可知,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阶段,血小板活化成型就成为主要的生理病理进程,能否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1]。阿司匹林作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整体疗效不够理想,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联合用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2]。因此,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系统阐述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6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与观察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56.4±8.2)岁;NIHSS 评分(3.5±1.2)分。观察组男22 例,女12 例;年龄44~76 岁,平均年龄(56.2±8.1)岁;NIHSS 评分(3.6±1.1)分。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所有方案均通过伦理审查。

纳入标准:①完全满足《脑梗死》当中急性脑梗死对应的诊断标准;②通过磁共振成像与CT 进行诊断后确诊;③患者首发住院,通过检查确定其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现象,NIHSS 评分≤3 分;④家属完全知情,同时签署对应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 ②存在意识障碍症状的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症状的患者;④血压控制困难的高血压患者;⑤在入院以前已经接受过溶栓治疗或者抗凝剂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先给予基础治疗方案,包括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改善脑部代谢以及甘露醇脱水等, 阿司匹林(H13023716)第1 次用药为300 mg/d,口服,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适当减少,降低为100 mg/d。 对于观察组,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剂量与对照组完全相同, 同时给予氯吡格雷(H20120035),75 mg/d,口服。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为期3 周的系统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 血液流变学指标涉及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主要是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3 mL), 进行6 min 的离心处理, 将其储存在20℃的环境中,然后实施血液流变学检查[3]。 对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选择NIHSS 进行判断,分数范围在0~42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越严重[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针对进食、大小便控制等,共计四个项目实施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理想。 临床疗效有关标准[5],具体内容如下:治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达到91%以上;显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46%~90%之间; 有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18%~45%之间; 无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17%以下,临床症状基本没有变化。 此外,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 值P 值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13.27±1.65 13.23±1.75 0.970>0.05 11.45±1.83 8.97±1.71 5.774<0.01 1.88±0.23 1.86±0.25 0.343>0.05 1.62±0.36 1.27±0.31 4.296<0.01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0.25±0.09 0.24±0.08 0.484>0.05 0.16±0.02 0.08±0.02 16.492<0.0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治疗前, 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 评分分别为(13.5±2.1)分、(13.7±2.2)分,ADL 评分分别为(42.6±8.5)分、(42.5±8.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3、0.105,P>0.05); 治疗后, 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 评分分别为(6.9±3.5)分、(4.3±2.5)分,ADL 评分分别为(54.9±8.3)分、(65.5±8.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5、6.184,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5%(23/34), 当中治愈6例,显效9 例,有效8 例,无效11 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当中治愈14 例,显效11 例,有效6 例,无效3 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65%(6/34),轻微干咳2 例,皮肤发红1 例,血尿1 例,血便2 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59%(7/34),轻微干咳1 例,皮肤发红1 例,血尿2 例,血便3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

3 讨论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大众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体当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影响下, 往往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问题,血流供应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制约。倘若粥样硬化发生在脑血管位置,则会导致脑梗死症状的发生,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其本身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征, 同时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诸多病症,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等,正是因为上述并发疾病的存在,使得患者罹患脑梗死的概率进一步增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生命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6]。 急性脑梗死发病之后对患者产生的所有损伤都是不可逆的,发病时患者脑部局部的供血供氧不足会致使脑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坏死,坏死一旦产生, 受损的脑部神经就将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加之氧自由基的升高、血小板聚集活化、脑组织出现水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都会对受损的脑部组织进行二次伤害,病情也会不断加重,能否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关系到患者最终预后情况。

阿司匹林能够针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地抑制,其主要是针对血小板膜与血栓素的分泌与组织进行破坏, 使得血栓素与前列腺素的比例得以不断提升,从而有效降低丝氨酸乙酰化的活性,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产生血栓素,最终针对血小板聚集进行全面的抑制[7]。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阿司匹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长因子活跃、 抑制自由基活跃、抵抗炎症产生,对病情发展抑制的意义重大。 但从临床治疗方案来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是临床常用方案,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

有研究提出,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所生产的C-反应蛋白(CRP)属于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发展进程中影响巨大,斑块内部生成的炎性反应会促成动脉血栓的生成。 而氯吡格雷作为临床抗血小板常用药物,其可以全面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的血液流变学,并且能够全面限制血小板聚集情况[8]。 从氯吡格雷药学分析来看,其作为活性代谢产物,能够与患者血小板膜表面物质实施有效结合,以此来针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9]。相较于单用阿司匹林来说,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能够针对患者炎性反应因子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在促进纤维蛋白原不断降低进程中, 还能够针对炎性反应进行持续抑制,最终有效改善患者脑缺损性损伤症状,巩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出: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维持21 d[10]。 有益于降低90 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 该研究所提出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上述方案全面发挥了两种药物的优势,在全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有效巩固了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张洪[11]将160 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 与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最终结果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8.28±1.93)mPa·s、血浆黏度(1.56±0.11)mPa·s、纤维蛋白原(0.025±0.022)g/L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全血低切黏度(9.22±1.52)mPa·s、血浆黏度(1.81±0.09)mPa·s、纤维蛋白原(0.231±0.023)g/L。 赵蕗[12]将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分别对比分析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最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00%, 优于对照组的66.67%,观察组NIHSS 评分为(7.6±2.3)分,优于对照组的(16.5±5.2)分,观察组的ADL 评分为(82.4±4.5)分,优于对照组的(75.4±4.9)分。 该研究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低切黏度为(8.97±1.71)mPa·s、血浆黏度为(1.27±0.31)mPa·s、纤维蛋白原为(0.08±0.02)g/L,对照组的全血低切黏度为(11.45±1.83)mPa·s、血浆黏度为(1.62±0.36)mPa·s、纤维蛋白原为(0.16±0.02)g/L,观察组更为理想,与张洪研究一致。 赵蕗研究中观察组有2 例(6.6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对照组有3 例(10.0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未进行治疗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均自行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结果充分证明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更高,患者脑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该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观察组, 其在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改善情况理想,同时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1.18%(31/34), 均明显优于传统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充分证明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优势。 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证明氯吡格雷的联合用药并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临床用药具有理想的安全性。 从该文研究数据结论来看,与上述研究结论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要远远优于传统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方案, 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均能够得以有效改善,且联合用药方案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其能够有效兼顾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黏度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基于发动机油运动黏度计算高温高剪切黏度的研究与应用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