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文化 提升研学效果

2021-09-18 18:44杨彦君
科技资讯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本土学习旅行

杨彦君

摘  要:研学旅行是指学校通过组织规范、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开展集体旅行、集体外出参观、集体课外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体验相融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近年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型教育形式,同时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开展研学教育,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就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如何基于本土文化特色开展研学课程、提升研学效果,有效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拥抱自然、接触社会,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振共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力求达到使青少年深层次体验本土文化、建立地域自豪感、促进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和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本土  文化  旅行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b)-0227-03

Abstract: Research study travel refers to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at integrat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by organizing standardized and targeted arrangements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collective travel, collective outing and collective extracurricular hands-on practice. Research travel i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 that effectively connects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 this stage, research educ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how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poor western areas carry out research courses based on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research results, effectively encourage teenagers to go out of campus, embrace nature and contact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common frequenc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Striv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nabling teenagers to deeply experience local culture, establish regional pride,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practical experience, improve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all-round and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Key Words: Native;Culture;Travel;Learning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在教育为本、安全第一基本原则下,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并在此《意见》中明确中小学研学旅行要突出乡土乡情的内涵,指出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要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明确各类学校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名胜资源、大型公共设施、各类高等院校、部队军营警营、大型厂矿企业、科研机构为研学依托;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的重要范畴;明确中小学研学旅行以冬、夏令营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以及本土文化教育传承的载体。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如何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开展研学课程、提升研学活动效果,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拥抱自然、接触社会,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振共频,达到使青少年深层次体验本土文化、建立地域自豪感、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和青少年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是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农村小学开展研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研学通常是指通过教育空间的转化,通过开展各种实地学习、现场体验活动,使青少年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农村小学开展研学课程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研学课程的开展具有浓浓的乡土乡情特点,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地域认同感、建立地域自豪感、形成家乡文化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研学课程是我们进行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通过研学活动直观感触丰富自身乡土文化知识,通过活动的开展,通过多方面的探索、交流、互动,逐步培养青少年的乡土感情,巩固深化其初具萌芽的乡土情感[1];二是研学课程是培养青少年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从乡土文化维度进行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不断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现阶段农村小学研学课程开展现状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线,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认知为基础,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研学活动的文化性、科技性、自主性和社会性,使学生通过开展研学旅行,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提升终身发展所需的情商和智商[2],做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近年来,农村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而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在经济水平比较低下的农村学校,仍存在定位不清、理论支撑薄弱、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方案制订时不严谨。制订方案时没有贴近乡土文化,内容不切合实际。二是学校对研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都认为研学是大城市孩子的事,乡村基层学校搞研学活动是形式主义,是典型的“花架子”,是不务实的集中体现,对研学旅行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三是学校的研学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很多学校的研学活动开展随意性较大,没有相应制度的保障,更没有相应制度的约束。

3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展特色研学课程的思悟

3.1 基于本土名优特产,提升研学效果

研学旅行是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型教育形式,笔者认为基于本土文化的研学课程开展,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者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的优势,做到就地取材,通过让孩子们开展研学旅行,发现身边的学习资源,才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途径,乡土文化里很多资源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效资源[3]。例如: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家乡的百合驰名全国,畅销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但孩子们大都只在餐桌上见过,对关于百合的其他情况知之甚少,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百合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使孩子们亲身体验种植、成长、养护、采挖等各个环节,通过交流介绍使孩子们不断熟悉当地的土特产品,使孩子们一次次地呼吸乡土文化的气息,置身于浓郁的乡土文化之中,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使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逐渐对家乡丰富的物产感到自豪。

3.2 体验本土民间艺术,促进文化传承

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不同的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体验这些地方民间艺术,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其中的经典形式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教学素材产生亲切感,通过有效接触本土民间艺术,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化的艺术气息[4],体会到语言之美和艺术之神奇,从而爱上语文课。例如:笔者任教学校所在的临洮县辛店镇,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小镇,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过,著名的辛店文化就发源于此。在这里,端午节不但有吃粽子、插杨柳的传统习俗,更有在当日“抬龙王游洮河”的奇特习俗,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扭扭神”。这一天当地人先用柳条和红色绸缎将龙王装饰一新,后组织年轻小伙子将龙王抬在轿子里到洮河中畅游,这期间还有傩舞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表演很是热闹。虽然这一场景学生们自小就常常见到,但因为年龄原因和个人认知程度有限,很多学生对这些现象仅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不知道其代表的含义和来源。教师通过课前的扎实准备,在研学活动开展以前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典故,在活动前予以展示,使孩子们在课前就对研学对象有所了解,能在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带着疑问去参加课外研学实践,体验本土民间艺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研学实践,发掘地方艺术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通过身边的资源,身边的文化增加地域自豪感[5],进而体会到语文的美妙,才能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起到助推作用。

3.3 巧借本土名胜古迹,丰富写作素材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旅游业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研学旅游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期。笔者认为,在研学旅游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当地名胜古迹的作用。在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进行了初步规范,明确提出要将名胜古迹、重要景区的浏览纳入研学教育之中,有效扭转研学旅行本末倒置的现象[6]。例如:笔者所在的甘肅省临洮县,是陇上一座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小城,在近年来的研学实践中,教师们立足当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辛店文化遗址、李氏故里遗址、秦长城西起首遗址、岳麓山椒山书院等名胜古迹,充分利用陇右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借助临洮县博物馆、八里铺农耕文化博览馆等乡土文化优势,进行了研学旅行教学活动。以前学生对这些本地的名胜古迹文化场所虽然有过接触,但并不是了解得很深入,常常存在视而不见的现象。教者只有充分认识当地名胜古迹、重要景点、民间故事在研学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价值,通过组织学生游览,参观当地的著名景点,发掘当地的重要史实,通过研学使这些风景名胜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产生质的提升[7]。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的变迁,很多乡土文化习俗已经逐渐淡化,其背后包含的人文乡情也逐渐消退,小学生们因为年龄小、认知程度浅、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对本土名优特产、民间艺术、名胜古迹的重要价值缺乏相应的实践与体悟,只有通过研学,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本土文化背后的深厚情感,对老师的讲述在大脑中构建起直观的认知。因此,研学活动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教—学—研”的模式,才能助推新课程改革,促进文化传承,构建卓越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欣欣.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20.

[2] 韩一武.基于区域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0):50-52.

[3] 邓纯考,孙芙蓉,李子涵.具身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82-86.

[4] 郭璇瑄,林德荣.空间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向研究[J].课程 教材 教法,2020,40(10):50-55.

[5] 夏圣荣,岳大鹏.项目式研学旅行的内容选择与实施程序——以峨眉山景区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4):69-73.

[6] 孙玉美.打造“深度学习”的“行走课堂”——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实践与反思[J].人民教育,2020(12):73-75.

[7] 田晓琴.乡村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本土学习旅行
小黑的旅行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本土”背后的故事
异域中的“本土”
夏日旅行